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6 , 36 (3): 384-392 https://doi.org/10.13249/j.cnki.sgs.2016.03.009

Orginal Article

基于产业结构视角的云南省县域经济差异研究

陈利1, 朱喜钢2, 李小虎1

1. 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210023
2. 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江苏 南京210093

Disparities of Country Economy at Yunnan Province in China Base on the Perspective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Chen Li1, Zhu Xigang2, Li Xiaohu1

1.School of Geographic and Oceanographic Sciences,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210023, Jiangsu,China
2. Department of Urban and Regional Planning,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3, Jiangsu, China

中图分类号:  F06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0690(2016)03-0384-09

通讯作者:  朱喜钢,教授。E-mail:zhuxigang552@hotmail.com

收稿日期: 2014-07-7

修回日期:  2014-10-27

网络出版日期:  2016-03-20

版权声明:  2016 《地理科学》编辑部 本文是开放获取期刊文献,在以下情况下可以自由使用:学术研究、学术交流、科研教学等,但不允许用于商业目的.

基金资助: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10ZD&024)资助

作者简介:

陈利(1984-),男,四川泸州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区域发展与城市规划研究。E-mail:chenxinmaomao152@163.com

展开

摘要

基于云南省1992~2012年统计年鉴数据,采用偏离份额分析、基尼系数产业分解方法,分析产业结构演变对云南省县域经济差异的影响。结果表明:云南省县域经济差异受到产业结构偏离和竞争偏离影响较大,滇中县域在产业结构上优势显著,但相对竞争力较弱。滇西和滇南县域竞争优势明显,但不具结构优势;最近10 a来,滇东县域在产业结构、竞争力方面占优,与滇西和滇南县域的差异拉大;从基尼系数产业分解结果看,第二产业是导致云南省县域经济差异扩大的首要因素。此外,第三产业对县域经济差异贡献不断加大,对县域发展不平衡影响日益凸显;产业基尼系数变化分解结果揭示,产业集中效应扩大了县域经济差异,而结构效应则可以缩小县域经济差距,据此提出以产业结构调整来协调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县域经济 ; 产业结构 ; 偏离份额法 ; 基尼系数 ; 云南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article is to study the influence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on the economic inequalities among counties at the less developed Yunnan Province in China. In the process of modernization, the country economy is the basic element of national economy and the ties of city with rural economic. Nowadays, Chinese economic operation of the prominent contradictions such as the regional inequality mostly is reflected in regional scale at countries.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discuss the county economic difference in order to coordinate regional development. Yunnan as a frontier, ethnic, mountainous and poor district, it is located in the western inland and one of the most imbalanced areas with regional development in China. After studied the literatures, we found the academia has not discussed the country econom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in Yunnan Province. So this article takes the shift share analysis and Industry decomposition of the Gini coefficient methods, based on the data of statistical yearbook, to analyze the evolu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effecting county economic difference in Yunnan Provinc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conomic disparities of counties affected by the devia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competition greatly, the eastern counties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have a significant advantage, but the relative competitive advantage is weak, the western and southern counties have more competitive advantage, but less structural disadvantages than the eastern counties. In recent years, the eastern counties are dominant in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competitiveness, 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western and southern county are widened; the results from the decomposition of the Gini coefficient of industry indicate that the secondary industry is the leading factor causing the county economy difference. In addition, the tertiary industry contributes to increase county economic difference and its impacts on county economic difference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also the change of industrial Gini coefficient decomposition reveals that the industry concentration effects to expand the county economy divergence but the structure effect can reduce the economic disparity. Finally, some well-directed policy recommendations and measures are provided to coordinate the county economic development.

Keywords: county economy ; industrial structure ; shift share analysis ; Gini coefficient ; Yunnan Province ; China

0

PDF (590KB) 元数据 多维度评价 相关文章 收藏文章

本文引用格式 导出 EndNote Ris Bibtex

陈利, 朱喜钢, 李小虎. 基于产业结构视角的云南省县域经济差异研究[J]. , 2016, 36(3): 384-392 https://doi.org/10.13249/j.cnki.sgs.2016.03.009

Chen Li, Zhu Xigang, Li Xiaohu. Disparities of Country Economy at Yunnan Province in China Base on the Perspective of Industrial Structure[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6, 36(3): 384-392 https://doi.org/10.13249/j.cnki.sgs.2016.03.009

县域经济作为城市与乡村经济的纽带,是构成地带、地区、省域等区域经济的基础[1]。协调县域经济差异是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方式。现阶段中国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城乡二元结构、区域差异过大都集中反映在县域尺度上。因此,对县域经济差异进行探讨,对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协调区域发展具有重要价值[2]。自十七大提出壮大县域经济以来,县域经济差异的研究日新月异,日益成为考察区域经济微观尺度的窗口[3~5]。从已有对县域经济差异的研究成果看,在研究方法上主要借鉴区域经济差异研究方法,包括指标测度、空间分布、影响因素等[6~9];在研究地域上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而针对西部内陆的较少[10~13];从研究视角看,差异地域组成、时序演变及空间格局较为常见[14~16],但专门从产业结构进行分析的较少,尚未有人注意到产业结构对县域经济差异的影响。诚然造成县域经济差异的因素繁多[17],但产业结构这一关键因素却常被忽略,针对三次产业对县域经济差异变化作用机理的分析则更少,缺乏从产业构成视角挖掘县域经济差异演化的深层次原因[18]。云南作为集边疆、民族、山区、贫困于一体的西部省区,区域发展极不平衡,县域经济发展差异大、不充分、不协调问题异常突出,虽然已有少许涉及其县域经济差异的研究成果[19,20],但尚未有人专门从产业结构视角进行探讨。选择云南省作为研究区域,从产业结构的角度分析其县域经济差异,揭示其县域经济差异形成的产业结构效应,以期为相关部门提供参考。

1 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县域为云南129个县(市、区)。根据研究需要和区域发展实际,在使用偏离份额分析时,把县域划分为滇中、滇西和滇南三部分。研究时段为1992~2012年,数据来自《云南省统计年鉴》[21]

1.2 研究方法

1.2.1 产业结构偏离份额法

偏离份额法由学者Daniel和Creamer提出,后经修正和完善[22,23],主要用于区域产业结构演进分析[24~27]、产业竞争力比较[28~30]及经济增长差异[30~32]等方面研究,已成为考察产业结构演变对经济增长作用的常用手段。其主要思路是把区域经济发展看成动态过程,以其所在上级区域作为参照,将区域某时段内经济总量变化分解为增长份额、结构偏离和竞争偏离3个分量。其中增长份额是以参照区总产出年均增长率计算的增加额;结构偏离是区域部门结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竞争偏离是产业相对竞争力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偏离份额法表示为:

Gri=Nri+Pri+Dri(1)

式中, Gri是区域ri部门产值从基期到末期的增长量, Nri是区域增长份额,值越大区域r内产业按参照区(R)平均增长率计算所得变化量越大, Pri为产业结构偏离,值越大对区域经济增长贡献越大, Dri为竞争力偏离,值越大竞争力强的产业所占比重大,对经济发展贡献也越大。 NriPriDri公式为:

Nri=Eri(t0)ER(t0)[ERi(t)-ERi(t0)](2)

Pri=[Eri(t0)-Eri(t0)ER(t0)ERi(t0)][ERi(t)-ERi(t0)ERi(t0)](3)

Dri=Eri(t0)[Eri(t)-Eri(t0)Eri(t0)-ERi(t)-ERi(t0)ERi(t0)](4)

式中, Eri(t0)Eri(t)指区域ri产业在基期和末期产值, ER(t0)ER(t)为参照区R基期和末期经济总产值, Eri(t0)ERi(t)为参照区Ri产业基期和末期产值。

把区域r内一、二、三产业增长份额、结构份额和竞争份额汇总,可得区域r经济总增量Gr,对Gr分解得:

Gr=Nr+Pr+Dr(5)

其中NrPrDr分别为:

Nr=i=1nEri(t0)ER(t0)[ERi(t)-ERi(t0)](6)

Pr=i=1n[Eri(t0)-Eri(t0)ER(t0)ERi(t0)][ERi(t)-ERi(t0)ERi(t0)](7)

Dr=i=1nEri(t0)[Eri(t)-Eri(t0)Eri(t0)-ERi(t)-ERi(t0)ERi(t0)](8)

假定地区ri产业在基期与末期占同期参照区相应产业比为 Kri(t)=Eri(t)ERi(t)Kri(t0)=Eri(t0)ERi(t0),则r地区相对增长率L可定义成:

L=Er(t)Er(t0)ER(t)ER(t0)=i=1n[Kri(t0)ER(t)][Kri(t0)ERi(t0)]i=1nERi(t)i=1nERi(t0)×

i=1n[Kri(t)ER(t)]i=1n[Kri(t0)ER(t)]=w×u(9)

式中,w、u分别表示区域产业结构的指数和产业竞争指数,n为产业内部门数量。

1.2.2 基尼系数产业分解

基尼系数用来衡量收入或财富分配不均等程度,其不仅具有把总体收入差距分解成不同分项收入差距的特性,还能按产业进行分解得到各产业基尼系数,从而判断不同产业基尼系数对县域经济整体差异的影响[33,34]。设总基尼系数为G,则总基尼系数按产业可分解为:

式中,Gk为产业分项基尼系数,本文按照三次产业划分,k=1,2,3分别代表第一、二、三产业,Sk为县域第k产业占地区总GDP比重,(SkGk/G)×100%是第k产业对基尼系数的贡献率。而对于Gk的计算,首先需要把各地区按人均GDP升序排列,然后采用协方差方法[35]得到分项基尼系数Gk

Gk=[2/(n2×μk)]×i=1n(i×yik)-(n+1)/n(11)

式中,n为县域单元数, μk为县域人均第k产业产值的平均值, yik为县域i人均第k产业产值,i是按照人均GDP升序排列时的县域单元序号。

1.2.3 基尼系数变化的产业分解

为克服静态基尼系数分解存在的缺陷,需进行基尼系数变化的产业分解。定义基尼系数在连续时段变化率为 ΔG,用tt+1代表相邻两个时期,则 ΔG可表示为:

式中, ΔG指相邻时段基尼系数变化量,定义 ΔSK=Sk(t+1)-Skt, ΔGK=Gk(t+1)-Gkt,则:

其中, 为结构化效应; 为集中效应; 为综合效应。

2 结果分析

2.1 云南省县域经济差异形成的产业偏离份额分析

2.1.1 产业结构与从业人口演变趋势

产业结构差异与产业生产效率高低是形成县域经济差异的重要因素。改革开放以来,云南省县域产业结构已发生很大转变。从图1可以看出1992~2012年云南省县域一产比重大幅降低,已从1992年的36.05%下降到2012年的16.20%。二产比重呈上升趋势,但存在有些年份比重走低情况。三产比重除个别年份外基本呈上升趋势,增高近10%。随着经济发展,县域产业结构已从“二一三”类型向“二三一”类型转变。从三次产业从业人口比例看,农业人口持续降低,已从1992年的79.35%下降到2012年的56.79%,但比例尚在一半以上,农业始终是就业主体。二、三产就业人口不断增多且三产业从业人口上升幅度最大,吸纳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使农业从业人员比例降低。综合看云南省县域经济尚处在工业化中期阶段,产业结构变动和就业人口转移符合产业发展一般规律,但产业结构尚未达到优化水平,制约了县域经济发展。

图1   云南省1992~2012年县域三产比重(a)及就业结构(b)

Fig. 1   The production output and employment proportion of three industries based on county, 1992-2012

2.1.2 产业结构整体演变对县域经济差异的影响

本文选取10 a作为偏离份额分析的研究时段。依据研究区规模和地位、县域经济在省域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因此把参照区定为全省。采用偏离份额法计算得到产业结构对县域经济空间差异的影响效应,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云南省产业结构对县域经济空间差异影响

Table 1   The influence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on the spatial difference of county economy

时段县域经济增量(亿元)全省份额(亿元)结构份额(亿元)竞争份额结构指数竞争指数相对增长率总偏离(亿元)
1993~2002滇中2460.886273.212514.889-38.1341.0100.9660.976476.754
滇西632.95663.519132.81720.0200.9851.0711.055152.837
滇南1061.176105.787221.30818.1140.9861.0381.024239.422
2003~2012滇中4762.7181860.2263174.499301.1341.0231.0101.0332778.586
滇西1153.764453.898844.717-144.8520.9600.9650.927673.644
滇南2013.609774.2431395.647-156.2820.9740.9980.9721191.854

新窗口打开

表1看出在1993~2002年,按照结构份额和竞争份额数值的正负,可把滇中、滇西和滇南县域分为两种类型:结构优越和竞争力强的经济快速增长型、结构优越但竞争力弱的产业结构推动型。滇西和滇南县域结构和竞争份额为正,属于经济快速增长型。而滇中产业结构处于优势,但竞争优势较弱,属于产业结构推动型。滇中县域经济增量最多,中高速增长产业比重大,经济总体结构较合理,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贡献大。而滇西和滇南县域虽发展基础薄弱,但资源丰富,产业发展后劲足,与滇中相比竞争力占优。从结构指数和相对增长率看,滇中县域三次产业结构指数大于1,说明其产业结构合理,但因基数大增长速度有限,致使竞争和相对增长率指数较低。滇西和滇南县域产业结构偏离份额较小,结构指数低于1,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贡献较弱,经济结构有待优化。从竞争份额看,滇中为负,产业竞争较弱,滇西和滇南为正,产业竞争较强,产业竞争力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滇中县域作用较小而滇西和滇南较大。

2003~2012年间,从经济增量和相对增长率看,滇中县域占有优势,其经济相对增长率高于全省。与滇西县域经济增量相比,滇南县域增量较大,相对增长率也较快,经济发展优势明显。事实上滇南县域经济发展条件较滇西好,近10 a来经济发展较快,而滇西县域发展仍然较慢。从结构份额和结构指数看,滇中县域显著大于滇西和滇南,说明滇中县域朝阳产业部门比重较大,经济总体结构较优,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贡献大。而结构份额滇西较滇南小,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滇南大于滇西。从竞争份额看,滇中县域为正,而滇西和滇南为负,产业竞争中滇中优势明显。从竞争指数看,仅有滇中县域大于1,滇西和滇南三次产业总的增长势头不强劲,致使其经济与滇中县域差异拉大。

2.1.3 产业结构内部演变对县域经济差异的影响效应

把三次产业偏离份额细化到产业内部,可分析三次产业对不同县域经济差异的影响。如表2所示,1993~2002年间,从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看,滇中县域增长份额和结构偏离份额二产最大,说明滇中县域经济增长主要由工业驱动。而在滇西和滇南县域增长份额中,三产偏离最大,滇西和滇南都是重要旅游区,旅游经济对经济增长作用大。从竞争偏离份额看,滇中一、三产业为正,二产为负,表明滇中县域一、三产增长速度高于全省,但二产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竞争较弱。在滇西县域的产业结构偏离中,三产占有较大优势,主要得益于旅游资源丰富,旅游收入使三产比重大增。而在滇南县域则是竞争份额一、三产为负,二产为正,滇南县域矿产资源丰富,资源采掘业对经济增长贡献较大。

2003~2012年,滇中县域二、三产业的增长份额达1 071.03和656.44亿元,表明二、三产业按照全省平均增长率所产生的变化量较大,滇西和滇南县域增长份额较小,但显著大于一产业,经济增长已主要由二、三产业拉动,经济结构得到优化。从三次产业竞争力看,滇中县域一产业竞争份额为负,农业竞争处于劣势。滇西县域一、三产业的竞争份额为负,相对竞争较弱,对经济增长作用有限。滇南县域一产业竞争偏离较大,在全省中处于优势,滇南县域纬度低、光热好、植物生长旺盛,农业发展条件优越。随着资源开采的枯竭,滇南县域二产业经济增长率已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资源型经济发展瓶颈凸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迫在眉睫。

2.2 云南省县域经济差异构成的产业分解

采用县域三次产业人均GDP数据,按产业构成基尼系数分解公式,计算得到三次产业基尼系数及其贡献率,结果如图2所示。

图2   云南省1992~2012年县域三次产业基尼系数(a)及贡献率(b)

Fig. 2   The Gini coefficient and contribution rate of three industries in county, 1992-2012

从横向看,1992~2012年县域二产的基尼系数远高于人均GDP基尼系数,说明二产是使县域经济差异扩大的主导因素。而三产基尼系数也大于人均GDP基尼系数,因此三产也是使人均GDP基尼系数增高的推手,同样扩大县域经济差异。而一产基尼系数显著小于人均GDP基尼系数,缩小了县域差异。从纵向看一产基尼系数波动幅度较小,收入分配较均衡,仅在1995、2008年出现较大波动。二产基尼系数以1994年为界,大致可分两个时段,1992~1994年基尼系数呈上升趋势,波动幅度较大。1995~2012年基尼系数总体缓慢下降。三产基尼系数变化波动较大,大致可分3个阶段,1992~1994年基尼系数呈现上升趋势,1995~2004年基尼系数先减后增,2005~2012年基尼系数较为平稳但大部分年份处于0.4~0.5之间,仍属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的区间。

表2   云南省三次产业对县域经济差异影响的偏离明细

Table 2   The influence subsidiary of three industries on the county economy

1993~2002年2003~2012年
滇中滇西滇南滇中滇西滇南
增长份额(亿元)a40.1253018.3641030.35282132.7629762.6368395.37540
b156.8335522.4888737.464281071.02630192.03971397.22418
c76.2529522.6658937.96950656.43671199.22153281.64374
结构份额(亿元)a86.9173439.7793565.74870423.90029199.99380304.52510
b222.1307431.8520453.062421530.41009274.40924567.60127
c205.8404961.18527102.496511220.18819370.31408523.52094
竞争份额(亿元)a4.277565.11265-9.39022-13.32087-42.4386355.75950
b-52.394407.1209945.2734012.1297154.77805-66.90775
c9.982767.78625-17.76901302.32480-157.19111-145.13369

注:表格中字母a、b、c分别表示第一、二、三产业。

新窗口打开

从三次产业基尼系数贡献率看,二产始终高于50%,其中1993~1994年更是高达60%以上,对县域经济差异发展具有决定作用。而三产基尼系数贡献率多处在25%~40%,少数年份在40%以上,说明三产对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不可小视。一产基尼系数贡献率均低于20%且不断下降,有利于县域经济差异的缩小。从三次产业基尼系数贡献率可看出,对于云南省县域经济差异而言,一产影响微弱,二、三产才是主导因素,最近10 a来三产在对县域经济增长贡献加大的同时也加剧了县域经济差异。

2.3 云南省县域经济差异演变的产业效应

为了识别引起县域经济差异变化的主因是结构因素还是集中因素,按照产业基尼系数变化分解方法,对1992~2012年云南省县域经济差异的产业效应进行计算,得到图3所示结果。

在总体基尼系数变化的构成上,结构效应大都为负,缩小了基尼系数,表明产业结构调整有利于县域经济差异减小。集中效应大部分为正,加大了基尼系数,说明产业的过分集中使县域经济差异有所扩大,只是扩大幅度随时间推移而逐渐降低。从综合效应看,正值比负值略多但偏小,对县经济差异影响微小。具体从产业上看,一产的结构和集中效应均要小于二、三产业,对基尼系数变化影响不大,而二、三产业结构效应多为负,缩小了县域经济差异。总体看二产对基尼系数的减小作用明显比三产业要大,说明二产的快速发展可缩小县域间差异。从二、三产业的集中效应看,其值大部分为正,扩大了基尼系数,产业集聚和空间分布不均使县域间经济发展差距扩大。

图3   1992~2012年云南省三次产业基尼系数变化分解结果

Fig. 3   The decomposition of three industries effect Gini coefficient change in 1992-2012

3 结论与建议

基于云南省1992~2012年统计年鉴数据,采用偏离份额分析、基尼系数产业分解方法,分析产业结构演变对云南省县域经济差异的影响。结果表明:① 云南省县域产业结构演变、就业人口转移符合产业发展一般规律,产业结构对县域经济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② 在1993~2002年间,滇中县域经济发展得益于产业结构效应,但竞争优势不明显,而滇西和滇南县域占有产业竞争和结构优势,主要归因于产业增长速度和旅游经济;而在2003~2012年间,滇中县域在产业结构和竞争方面均处于优势,滇西和滇南县域竞争由优势变劣势,与滇中县域差距拉大。③ 一产基尼系数最小,利于县域经济差异缩小,二产基尼系数最大,扩大了县域经济差异,但其基尼系数贡献率不断下降,而三产基尼系数的贡献率则逐渐上升,有扩大县域经济差异趋势。④ 基尼系数变化分解结果显示,结构效应对基尼系数的增大起着削弱作用,表明县域经济差异的调控离不开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集中效应使县域经济差异有所扩大,但从长期看扩大幅度趋于平缓,影响并不显著。

基于以上结论,依据产业结构作用县域经济的机理,结合云南省各地区县情,提出从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来实现县域协调发展的以下建议:

1) 滇中地区县域产业结构的调整。滇中县域以低丘缓坡为主,环境承载力强,能源电力供给足,具有区位和市场优势,产业结构和竞争力占优,但农业结构过于单一、轻重工业比例不合理、服务业市场化偏低。据此产业结构调整宜以农业多样化、工业协调化、服务业市场化为目标。在农业方面适当减少粮食作物种植比例,发展以绿色果蔬、花卉、药材等经济作物为主的高效农业。在工业方面改变重工业偏重、轻工业偏低的问题,在提升工程机械、矿产冶炼等重工业质量的同时,转向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新材料、轻纺家电、医药工程等轻工业。在服务业方面利用交通便捷、教育发达、商业背景优越的条件,做优商旅酒店、会展培训、大众旅游3个主题,依托境内旅游度假区,盘活各县园林名胜,做好森林生态、林海公园旅游品牌,建成旅游优势服务业集群中心。

2) 滇南地区县域产业结构的调整。滇南县域矿产资源丰富,光热充足,农业竞争力强,但一产比重过大,二产比重偏低,三产过分依赖旅游,产业趋同严重、增值乏力。因此应积极巩固农业优势,着重增强第二产业,丰富优化第三产业。一产在保证粮食产量的同时,积极发展渔业、畜牧业、经济林等混合农业,抓住在橡胶、咖啡、甘蔗、茶叶等方面优势,发展热带经济作物。二产要淘汰落后产能,摆脱工业以矿产开采为主,积极探索以电冶、制糖、建材等为支柱的多元工业,在文山、红河水电优势区,集中建成大型铁合金项目,形成滇南锰系铁合金基地;在昆曼通道沿线兴建以茶叶加工、林产品精深加工和矿产品加工的现代工业;在西双版纳建成天然橡胶、傣药南药、生物油、汉麻产业基地。三产在继续做强旅游服务业的同时,利用瑞丽、河口边境口岸以及与他国接壤的优势,积极培育珠宝玉器、国际中转、物流配送、贸易会展等多种服务业,最大限度利用边境优势。

3) 滇西地区县域产业结构的调整。滇西县域山高谷深,水能和生物资源丰富,旅游业发达,但生态脆弱,交通不变,还处于农业化和工业化初期阶段。故县域一产调整是在努力提高粮食生产的同时,利用众多山地积极挖掘在核桃、中药材、商品畜、油茶方面潜力,形成优质农林产品基地。二产调整宜以清洁能源、适度矿产开采为主线,依托产业园以及经济走廊,发展矿冶、建材、木材加工、生物资源开发等多样化工业,注重产业集群培育。三产在继续发挥旅游优势的同时,积极向物流、商旅、信息服务等多元化方向拓展,利用自然文化遗产、民族风情、生物宝库等优势,建设以大理、丽江、香格里拉为中心的高山峡谷,以及保山、怒江为中心的宽谷热带、亚热带生态旅游区,重点发展雪域高原民族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并依托旅游关联产业,做好商旅服务、承接面向西藏的物流和信息服务。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赵玉芝, 董平.

江西省县域经济差异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J]. 人文地理, 2012, 27(1): 87-91.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县域经济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是构造地带经济、经济区、省区、城市等区域经济的基础。我国当前社会经济运行中的主要矛盾如城乡二元结构、区域差异扩大、“三农”问题都集中反映在县域尺度上。因此,对县域经济差异进行剖析,揭示差异形成的机理,对县域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2000年以来,江西省县域绝对差异呈持续扩大趋势,相对差异呈相对稳定趋势,总体差异呈扩大趋势;县域经济在空间上表现为经济发达型、较发达型县市主要分布在中部地区、交通干线和长江沿线地区;欠发达型和不发达型县市呈不规则的环状分布于经济发达、较发达型县市的外围地区;从整体上来看,江西省各县市的发展水平呈现北高南低的分布格局;从县市数量上看,呈现出城市规模“金字塔”结构等特征。

[Zhao Yuzhi, Dong Ping.

Analysis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unty economic disparities and its causes in Jiangxi province

. Human Geography, 2012, 27(1): 87-91.]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县域经济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是构造地带经济、经济区、省区、城市等区域经济的基础。我国当前社会经济运行中的主要矛盾如城乡二元结构、区域差异扩大、“三农”问题都集中反映在县域尺度上。因此,对县域经济差异进行剖析,揭示差异形成的机理,对县域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2000年以来,江西省县域绝对差异呈持续扩大趋势,相对差异呈相对稳定趋势,总体差异呈扩大趋势;县域经济在空间上表现为经济发达型、较发达型县市主要分布在中部地区、交通干线和长江沿线地区;欠发达型和不发达型县市呈不规则的环状分布于经济发达、较发达型县市的外围地区;从整体上来看,江西省各县市的发展水平呈现北高南低的分布格局;从县市数量上看,呈现出城市规模“金字塔”结构等特征。
[2] 张锦宗, 梁进社, 朱瑜馨.

新疆县域经济分异特征、原因及对策探讨

[J]. 地理科学, 2010, 30(4): 536-543.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在对新疆县域经济发展评价基础上,分析了新疆县域经济分异的特征,探讨了经济分异的原因,提出了解决对策。新疆县域经济差异的空间分异、民族分异在很大程度上叠加为民族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异。新疆县域经济分异与国家安全形势长期面临威胁时的经济建设投入差异、各民族就业人员比例差异、各民族人口的就业行业差异及各民族人口空间分布有关。应当增加对新疆特别是疆内落后县域的固定资产投资,并努力使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协调起来;增加基础教育投资,同时加大职业技术教育;鼓励实行少数民族人口一对夫妇生育两个子女的政策,以减轻家庭负担,提高学生入学比例,才能大力迅速提升少数民族人口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协调好各民族、各县域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国家稳定发展。

[Zhang Jinzong, Liang Jinshe, Zhu Yuxin.

The characteristics, reasons, and measures of county economic division of Xinjiang

.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0, 30(4): 536-543.]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在对新疆县域经济发展评价基础上,分析了新疆县域经济分异的特征,探讨了经济分异的原因,提出了解决对策。新疆县域经济差异的空间分异、民族分异在很大程度上叠加为民族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异。新疆县域经济分异与国家安全形势长期面临威胁时的经济建设投入差异、各民族就业人员比例差异、各民族人口的就业行业差异及各民族人口空间分布有关。应当增加对新疆特别是疆内落后县域的固定资产投资,并努力使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协调起来;增加基础教育投资,同时加大职业技术教育;鼓励实行少数民族人口一对夫妇生育两个子女的政策,以减轻家庭负担,提高学生入学比例,才能大力迅速提升少数民族人口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协调好各民族、各县域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国家稳定发展。
[3] 廖翼, 周发明, 唐玉凤.

湖南县域经济差异变化的实证研究

[J]. 经济地理, 2014, 34(2): 35-41.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以湖南县域的88个经济体为研究对象,将其划分为长株潭、洞庭 湖、大湘西和泛湘南四大分区,采用泰尔指数法和基尼系数法,从空间分解和产业结构分解两个维度对湖南县域经济差异变动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 明:2001-2010年湖南县域经济差异不断扩大;从空间分解来看,县域经济差异主要是由区域内差异引起的,而区域间差异对县域经济差异的影响呈现不断 扩大的趋势;从产业结构分解来看,第二产业是导致县域经济差异的最主要原因;从产业效应来看,产业结构效应和集中效应对湖南县域经济差异变化的影响较大.

[Liao Yi, Zhou Faming, Tang Yufeng.

The empirical study on the change of county economy disparity in Hunan

. Economic Geography, 2014, 34(2): 35-41.]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以湖南县域的88个经济体为研究对象,将其划分为长株潭、洞庭 湖、大湘西和泛湘南四大分区,采用泰尔指数法和基尼系数法,从空间分解和产业结构分解两个维度对湖南县域经济差异变动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 明:2001-2010年湖南县域经济差异不断扩大;从空间分解来看,县域经济差异主要是由区域内差异引起的,而区域间差异对县域经济差异的影响呈现不断 扩大的趋势;从产业结构分解来看,第二产业是导致县域经济差异的最主要原因;从产业效应来看,产业结构效应和集中效应对湖南县域经济差异变化的影响较大.
[4] 罗庆, 李小建, 杨慧敏.

中国县域经济空间分布格局及其演化研究: 1990~2010年

[J]. 经济经纬, 2014, 31(1): 1-7.

Magsci      摘要

县域是度量经济发展水平的基本单元,区域开发政策的实施效果在县域层面尤为显著。文章通过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展示了1990年~2010年中国县域经济格局在空间上的演变状况。研究发现,在经济总体格局上,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表现出较强的空间自相关,相似地区在空间上集聚分布;热点区域主要集中于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冷点区域集中于西北和西南地区。从热点区域与冷点区域的时空变迁来看,中国县域经济空间格局的自组织性越来越强,空间分异格局中的随机成分不断降低,热点区域范围扩大,并呈现出向北和向西移动的趋势,而冷点区域的范围有所减少。1990年~2010年时段中国县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格局存在着较明显的变化,增长热点也呈现向北、向西迁移的趋势,增长冷点则向沿海迁移。最后,将中国县域经济格局演化的驱动力归结为3个方面:经济区位、资源禀赋和区域发展政策。

[Luo Qing, Li Xiaojian, Yang Huimin.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China’s county economy and its evolution: from 1990 to 2010

. Economic Survey, 2014, 31(1): 1-7.]

Magsci      摘要

县域是度量经济发展水平的基本单元,区域开发政策的实施效果在县域层面尤为显著。文章通过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展示了1990年~2010年中国县域经济格局在空间上的演变状况。研究发现,在经济总体格局上,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表现出较强的空间自相关,相似地区在空间上集聚分布;热点区域主要集中于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冷点区域集中于西北和西南地区。从热点区域与冷点区域的时空变迁来看,中国县域经济空间格局的自组织性越来越强,空间分异格局中的随机成分不断降低,热点区域范围扩大,并呈现出向北和向西移动的趋势,而冷点区域的范围有所减少。1990年~2010年时段中国县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格局存在着较明显的变化,增长热点也呈现向北、向西迁移的趋势,增长冷点则向沿海迁移。最后,将中国县域经济格局演化的驱动力归结为3个方面:经济区位、资源禀赋和区域发展政策。
[5] 仇方道, 朱传耿, 佟连军, .

淮海经济区县域经济差异变动的空间分析

[J]. 地理科学, 2009, 29(1): 56-63.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以县域为研究单元,以人均GDP为测度指标,利用EDSA与统计分析的方法,对1995~2006年淮海经济区县域经济差异的时空格局及空间作用类型进行了初步探索。结果表明:淮海经济区县域经济总体差异呈扩大趋势,苏北、鲁南、豫东、皖北4地区之间的差异以及苏北内部、鲁南内部差异是淮海经济区整体差异的主要贡献者;高水平县域沿主要交通线方向扩展,形成沿京沪线(泰安-徐州段)、兖石线、沿海3条经济发展轴;低水平县域沿京九线形成不发达走廊,并在豫皖边界地区出现低水平-低增长并陷入贫困陷阱的集聚区;根据县域与相邻县域的关系,将淮海经济区县域分为扩散型、极化型、“沉陷”型、“传染”型。

[Qiu Fangdao, Zhu Chuangeng, Tong Lianjun.

Spatial analysis of economic disparities of county level in Huaihai economic zone

.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09, 29(1): 56-63.]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以县域为研究单元,以人均GDP为测度指标,利用EDSA与统计分析的方法,对1995~2006年淮海经济区县域经济差异的时空格局及空间作用类型进行了初步探索。结果表明:淮海经济区县域经济总体差异呈扩大趋势,苏北、鲁南、豫东、皖北4地区之间的差异以及苏北内部、鲁南内部差异是淮海经济区整体差异的主要贡献者;高水平县域沿主要交通线方向扩展,形成沿京沪线(泰安-徐州段)、兖石线、沿海3条经济发展轴;低水平县域沿京九线形成不发达走廊,并在豫皖边界地区出现低水平-低增长并陷入贫困陷阱的集聚区;根据县域与相邻县域的关系,将淮海经济区县域分为扩散型、极化型、“沉陷”型、“传染”型。
[6] 龚莉.

中国县域经济差异及测度研究[D]

. 长沙: 湖南大学, 2006.

[本文引用: 1]     

[Gong Li.

The research on economic difference and survey of China country

. Changsha: Hunan University, 2006.]

[本文引用: 1]     

[7] 仇方道, 佟连军, .

省际边缘区经济发展差异时空格局及驱动机制——以淮海经济区为例

[J]. 地理研究, 2009, 28(2): 451-463.

Magsci      摘要

<p>省际边缘区经济差异是区域经济差异研究关注的新领域。论文采用全局与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对1996~2005年淮海经济区经济差异的时空特征、趋势及驱动机制进行了初步探索。结果表明:①淮海经济区发展水平相似的县域在空间上两极分化并集聚的态势与经济差异的演化趋势基本一致,表明空间极化成为该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变趋势;②HH型县域显著向鲁南集中,LL型县域显著向皖北、豫东集中,表明东西差异成为淮海经济区经济差异的主要表征;③包括投资能力、增长速度、产业结构等在内的经济动力机制、空间作用机制、边缘区发展政策、省际边界阻隔机制等是淮海经济区经济差异变动的主要驱动机制。</p>

[Qiu Fangdao, Tong Lianjun, Zhu Chuangeng.

Spatio-temporal pattern and driving mechanism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discrepancy in provincial border-regions: A case study of Huaihai economic zone

.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09, 28(2): 451-463]

Magsci      摘要

<p>省际边缘区经济差异是区域经济差异研究关注的新领域。论文采用全局与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对1996~2005年淮海经济区经济差异的时空特征、趋势及驱动机制进行了初步探索。结果表明:①淮海经济区发展水平相似的县域在空间上两极分化并集聚的态势与经济差异的演化趋势基本一致,表明空间极化成为该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变趋势;②HH型县域显著向鲁南集中,LL型县域显著向皖北、豫东集中,表明东西差异成为淮海经济区经济差异的主要表征;③包括投资能力、增长速度、产业结构等在内的经济动力机制、空间作用机制、边缘区发展政策、省际边界阻隔机制等是淮海经济区经济差异变动的主要驱动机制。</p>
[8] 张毅.

中国县域经济差异变化分析

[J]. 中国农村经济, 2010, 11: 15-25.

URL      摘要

本文根据1980-2008年县域统计数据,以农民人均纯收入为主,辅之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等指标,从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两个方面,对中国县域经济差异的变化情况、差异构成因素等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表明,中国县域经济差异巨大,并呈现出不断 扩大的趋势;县域经济差异主要由区域内差异引起,而区域间差异是县域经济差异波动的主要来源。从产业分解看,第二产业对县域经济差异的贡献最大,且贡献率 逐年上升;第一产业对县域经济差异的影响非常有限,且贡献率逐年下降。

[Zhang Yi.

The changes of county economic disparities in China

. Rural Economy of China, 2010, 11: 15-25.]

URL      摘要

本文根据1980-2008年县域统计数据,以农民人均纯收入为主,辅之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等指标,从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两个方面,对中国县域经济差异的变化情况、差异构成因素等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表明,中国县域经济差异巨大,并呈现出不断 扩大的趋势;县域经济差异主要由区域内差异引起,而区域间差异是县域经济差异波动的主要来源。从产业分解看,第二产业对县域经济差异的贡献最大,且贡献率 逐年上升;第一产业对县域经济差异的影响非常有限,且贡献率逐年下降。
[9] 刘慧.

区域差异测度方法与评价

[J]. 地理研究, 2006, 25(4): 710-718.

https://doi.org/10.3321/j.issn:1000-0585.2006.04.018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p>在分析了变异系数、基尼系数、综合熵指数、塞尔指数和艾克森指数等不同区域差异测度方法在构造上的差异之后,通过计算不同测度方法所描述的1980<sup>2</sup>002年间我国农村人均纯收入差距的变动轨迹,发现它们对较长时段不平衡性变动的描述是比较一致的,但对较短时段存在差别;对不同测度指数的进一步分解,从理论和实际应用两方面探讨了不同测度方法的适用范围及其在区域差异分析中的优势和局限。</p>

[Liu Hui.

Regional inequality measurement: methods and evaluations

.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06, 25(4): 710-718.]

https://doi.org/10.3321/j.issn:1000-0585.2006.04.018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p>在分析了变异系数、基尼系数、综合熵指数、塞尔指数和艾克森指数等不同区域差异测度方法在构造上的差异之后,通过计算不同测度方法所描述的1980<sup>2</sup>002年间我国农村人均纯收入差距的变动轨迹,发现它们对较长时段不平衡性变动的描述是比较一致的,但对较短时段存在差别;对不同测度指数的进一步分解,从理论和实际应用两方面探讨了不同测度方法的适用范围及其在区域差异分析中的优势和局限。</p>
[10] 靳诚, 陆玉麒.

基于县域单元的江苏省经济空间格局演化

[J]. 地理学报, 2009, 64(6): 713-724.

https://doi.org/10.3321/j.issn:0375-5444.2009.06.008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p>通过ESDA相关分析,描述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江苏省县域经济格局在空间上的变化状况。在经济总体空间格局上,江苏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表现出很强的空间自相关性,相似的地区在空间上集聚分布,热点区的空间结构多表现为以苏州、无锡为核心的圈状空间结构,且不断的向东南方向集聚。经济增长空间格局在空间分布上表现出更多的随机性和结构的不稳定性,热点区域切换频繁,没有明显的地理集中现象。江苏经济空间格局连续性和自组织性越来越强,空间分异格局中的随机成份在不断降低,而由空间自相关引起的结构化分异越来越显著,东北&mdash;西南方向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较小,而东南&mdash;西北方向经济发展空间差异最大。最后,将江苏省经济格局演化的驱动力归结为3个方面:历史发展基础、经济区位和区域发展政策。</p>

[Jin Cheng, Lu Yuqi.

Evolvement of spatial pattern of economy in Jiangsu province at county level

.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09, 64(6): 713-724.]

https://doi.org/10.3321/j.issn:0375-5444.2009.06.008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p>通过ESDA相关分析,描述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江苏省县域经济格局在空间上的变化状况。在经济总体空间格局上,江苏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表现出很强的空间自相关性,相似的地区在空间上集聚分布,热点区的空间结构多表现为以苏州、无锡为核心的圈状空间结构,且不断的向东南方向集聚。经济增长空间格局在空间分布上表现出更多的随机性和结构的不稳定性,热点区域切换频繁,没有明显的地理集中现象。江苏经济空间格局连续性和自组织性越来越强,空间分异格局中的随机成份在不断降低,而由空间自相关引起的结构化分异越来越显著,东北&mdash;西南方向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较小,而东南&mdash;西北方向经济发展空间差异最大。最后,将江苏省经济格局演化的驱动力归结为3个方面:历史发展基础、经济区位和区域发展政策。</p>
[11] Felix H.

F. Liao,Yehua Dennis Wei.Dynamics,space,and regional inequality in provincial China:A case study of Guangdong province

[J].Applied Geography,2012,35(1-2):71-83.

[12] 蒋天颖, 华明浩, 张一青.

县域经济差异总体特征与空间格局演化研究——以浙江为实证

[J]. 经济地理, 2014, 34(1): 35-41.

URL      摘要

以浙江为实证,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分析了县域经济差异及 其空间格局演化,得出以下结论:2001-2011年,浙江省县域经济差异虽有波动,但整体趋于平稳;浙东北各县域经济差异变化幅度较小,浙西南各县域经 济差异逐年减小,而这两个区域间的经济差异逐年增大;浙江省县域经济水平呈现空间集聚态势,“杭—绍—甬”城市带已成为浙江经济的核心发展区域;浙江省县 域经济增长空间格局也呈现集聚态势,浙东北地区,尤其是杭州市辖区与绍兴县,始终是浙江省县域经济增长的热点区域,而浙西南地区经济增长水平相对较低.研 究还从经济发展基础、区位、政策和空间邻近效应这四个方面探讨了浙江县域经济空间差异的动因及其对策建议.

[Jiang Tianying, Hua Minghao, Zhang Yiqing.

Study on overall features and spatial evolution ofcounty economy—A case of Zhejiang province. Economic Geography, 2014, 34(1): 35-41.] [13] 李建豹, 白永平, 罗君, 等. 甘肃省县域经济差异变动的空间分析

[J]. 经济地理, 2011, 31(3): 390-395. [Li Jianbao, Bai Yongping, Luo Jun et al. Spatial analysis of economic disparities of county level in Gansu province. Economic Geography, 2011, 31(3): 390-395.]

URL      摘要

以浙江为实证,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分析了县域经济差异及 其空间格局演化,得出以下结论:2001-2011年,浙江省县域经济差异虽有波动,但整体趋于平稳;浙东北各县域经济差异变化幅度较小,浙西南各县域经 济差异逐年减小,而这两个区域间的经济差异逐年增大;浙江省县域经济水平呈现空间集聚态势,“杭—绍—甬”城市带已成为浙江经济的核心发展区域;浙江省县 域经济增长空间格局也呈现集聚态势,浙东北地区,尤其是杭州市辖区与绍兴县,始终是浙江省县域经济增长的热点区域,而浙西南地区经济增长水平相对较低.研 究还从经济发展基础、区位、政策和空间邻近效应这四个方面探讨了浙江县域经济空间差异的动因及其对策建议.
[14] 杨朝丹, 姜会明, 王寒冰.

吉林省粮食大县经济发展差异及成因分析

[J]. 地理科学, 2014, 34(7): 825-830.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p>利用2007 年和2012 年吉林省粮食大县县域的相关数据,采用因子分析法分别对吉林省粮食大县的县域经济发展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粮食大县县域经济空间格局发生变化,中等发达县域比重减少,而欠发达县域比重增加;而且各类型县域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不断拉大,发达县域人均GDP高于吉林省平均水平,而中等发达县域和欠发达县域远落后于吉林省平均水平。导致差距存在的主要因素是工业化程度、资源禀赋条件、区位因素以及政策因素,据此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p>

[Yang Chaodan, Jiang Huiming, Wang Hanb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major grain-producing counties in Jilin province

.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4, 34(7): 825-830.]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p>利用2007 年和2012 年吉林省粮食大县县域的相关数据,采用因子分析法分别对吉林省粮食大县的县域经济发展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粮食大县县域经济空间格局发生变化,中等发达县域比重减少,而欠发达县域比重增加;而且各类型县域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不断拉大,发达县域人均GDP高于吉林省平均水平,而中等发达县域和欠发达县域远落后于吉林省平均水平。导致差距存在的主要因素是工业化程度、资源禀赋条件、区位因素以及政策因素,据此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p>
[15] 关伟, 朱海飞.

基于ESDA的辽宁省县际经济差异时空分析

[J]. 地理研究, 2011, 30(11): 2008-2016.

Magsci      摘要

以县域(含县、县级市、市辖区)为研究单元,采用人均GDP为测度指标,运用ESDA的方法对2000~2009年辽宁省县际经济差异的时空格局进行分析,认为辽宁省县际经济具有显著的空间自相关,区县经济差异呈现先扩大后缩小的趋势。在局部差异方面,&quot;高-高&quot;类型的区县主要集中在沈阳、大连地区并有向沿海地区扩散的趋势,&quot;低-低&quot;类型的区县主要集中在阜新、朝阳及葫芦岛等所属的广大辽西地区。经济热点区县在空间分布上虽表现出一定的随机性和不稳定性,但仍以沈阳地区、大连地区最为活跃。在进一步从历史发展基础、区位条件、政策因素、空间近邻效应等方面分析辽宁省县际经济差异驱动机制的基础上,指出&quot;辽宁沿海经济带&quot;和&quot;沈阳经济区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quot;上升为国家战略后,沈阳、大连在辽宁沿海经济带、沈阳经济区中的核心地位已经确立,但其辐射功能或带动作用仍然有限。

[Guan Wei, Zhu Haifeil.

Spatio-temporal analysis of inter-county economic differences in Liaoning province based on ESDA

.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1, 30(11): 2008-2016.]

Magsci      摘要

以县域(含县、县级市、市辖区)为研究单元,采用人均GDP为测度指标,运用ESDA的方法对2000~2009年辽宁省县际经济差异的时空格局进行分析,认为辽宁省县际经济具有显著的空间自相关,区县经济差异呈现先扩大后缩小的趋势。在局部差异方面,&quot;高-高&quot;类型的区县主要集中在沈阳、大连地区并有向沿海地区扩散的趋势,&quot;低-低&quot;类型的区县主要集中在阜新、朝阳及葫芦岛等所属的广大辽西地区。经济热点区县在空间分布上虽表现出一定的随机性和不稳定性,但仍以沈阳地区、大连地区最为活跃。在进一步从历史发展基础、区位条件、政策因素、空间近邻效应等方面分析辽宁省县际经济差异驱动机制的基础上,指出&quot;辽宁沿海经济带&quot;和&quot;沈阳经济区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quot;上升为国家战略后,沈阳、大连在辽宁沿海经济带、沈阳经济区中的核心地位已经确立,但其辐射功能或带动作用仍然有限。
[16] 王芳, 高晓路.

内蒙古县域经济空间格局演化研究

[J]. 地理科学, 2014, 34(7): 818-824.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p>采用ESDA的方法,运用ArcGIS10.0 和GeoDa095i 软件,选取1980 年、1990 年、2000 年和2010 年4 个时间断面分析了自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县域经济空间格局演化的过程。结果表明:① 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县域经济空间格局和经济增长空间格局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热点区都由蒙东地区跃迁到蒙中和蒙西地区,蒙中&ldquo;金三角&rdquo;地区代替蒙东成为内蒙古经济发展的增长极,蒙东地区则变为经济冷点区。② 县域经济空间格局和经济增长空间格局都有明显的空间自相关性,且经济空间格局的空间自相关性越来越大。③ 内蒙古县域经济形成了经济水平相似(热点区、冷点区)的集中连片区,内蒙古东、中、西部的经济差异越来越大。影响内蒙古县域经济空间格局演化的因素可以可分资源、历史文化、区位等内部基础性因素,以及市场、政策等外部驱动型因素。</p>

[Wang Fang, Gao Xiaolu.

Spatial pattern evolvement of the economy in inner Mongolia at the county level

.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4, 34(7): 818-824.]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p>采用ESDA的方法,运用ArcGIS10.0 和GeoDa095i 软件,选取1980 年、1990 年、2000 年和2010 年4 个时间断面分析了自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县域经济空间格局演化的过程。结果表明:① 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县域经济空间格局和经济增长空间格局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热点区都由蒙东地区跃迁到蒙中和蒙西地区,蒙中&ldquo;金三角&rdquo;地区代替蒙东成为内蒙古经济发展的增长极,蒙东地区则变为经济冷点区。② 县域经济空间格局和经济增长空间格局都有明显的空间自相关性,且经济空间格局的空间自相关性越来越大。③ 内蒙古县域经济形成了经济水平相似(热点区、冷点区)的集中连片区,内蒙古东、中、西部的经济差异越来越大。影响内蒙古县域经济空间格局演化的因素可以可分资源、历史文化、区位等内部基础性因素,以及市场、政策等外部驱动型因素。</p>
[17] 柯文前, 陆玉麒, 俞肇元, .

多变量驱动的江苏县域经济空间格局演化

[J]. 地理学报, 2013, 68(6): 802-812.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针对现有区域空间格局演化对影响要素及其作用关系研究缺失的问题,本文通过分位数回归建立江苏省2000-2010 年县域经济的变量关系模型,并在结合ESDA空间关联模型的基础上对其空间演化格局进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① 变量揭示的区域格局演化的空间关联特征有强化的表现,但不同变量在不同时段分异特征不同。② ESDA探测发现经济发展与变量演化过程可能的潜在关系不同而出现不同类型区空间对应程度的差异,分位数回归给出了不同变量对不同分位地区边际效应影响程度不同的细致信息,从而证实了上述关系的存在。③分位数回归最优拟合值揭示区域经济演化格局与实际吻合度较高,即形成&ldquo;苏锡&rdquo;核心热点区和&ldquo;淮宿&rdquo;核心冷点区的&ldquo;圈层结构&rdquo;,且低值簇内部的演化分异趋势大于高值簇而表现出核心冷点区显著的&ldquo;内陆化&rdquo;与次核心冷点区的&ldquo;沿海化&rdquo;特征,&ldquo;高值簇&rdquo;与&ldquo;低值簇&rdquo;分界线一直稳定于苏中地区。

[Ke Wenqian, Lu Yuqi, Yu Zhaoyuan.

Spatial evolutio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t county level in Jiangsubased on multivariate drive

.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3, 68(6): 802-812.]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针对现有区域空间格局演化对影响要素及其作用关系研究缺失的问题,本文通过分位数回归建立江苏省2000-2010 年县域经济的变量关系模型,并在结合ESDA空间关联模型的基础上对其空间演化格局进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① 变量揭示的区域格局演化的空间关联特征有强化的表现,但不同变量在不同时段分异特征不同。② ESDA探测发现经济发展与变量演化过程可能的潜在关系不同而出现不同类型区空间对应程度的差异,分位数回归给出了不同变量对不同分位地区边际效应影响程度不同的细致信息,从而证实了上述关系的存在。③分位数回归最优拟合值揭示区域经济演化格局与实际吻合度较高,即形成&ldquo;苏锡&rdquo;核心热点区和&ldquo;淮宿&rdquo;核心冷点区的&ldquo;圈层结构&rdquo;,且低值簇内部的演化分异趋势大于高值簇而表现出核心冷点区显著的&ldquo;内陆化&rdquo;与次核心冷点区的&ldquo;沿海化&rdquo;特征,&ldquo;高值簇&rdquo;与&ldquo;低值簇&rdquo;分界线一直稳定于苏中地区。
[18] 孟德友, 陆玉麒.

基于基尼系数的河南县域经济差异产业分解

[J]. 经济地理, 2011, 31(5): 799-804.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采用基尼系数及其分产业部门分 解的方法,依据河南省2000—2009年各县域单元的人均GDP数据,对河南省县域经济单元的区域差异程度、动态变化的产业结构效应和集中效应进行深入 探讨。研究表明:第二产业区域差异是构成河南县域经济总体差距的决定因素;县域经济差异波动增大,产业结构效应是推动县域经济差异拉大的主要原因,而集中 效应对县域经济差距有缓解作用,集中效应的不断下降超过了结构效应的增加对区域差异扩大的贡献,进而不断的缓解县域经济差距。因此,推动非农产业在各县域 单元间均衡发展是缓解河南县域经济差异的有效途径,尤其是加快推进农区县域的农业产业化和工业化进程是实现河南省县域经济均衡协调发展的关键。

[Meng Deyou, Lu Yuqi.

Industry decomposition of county economic disparity based on Gini coefficient in Henan province

. Economic Geography, 2011, 31(5): 799-804.]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采用基尼系数及其分产业部门分 解的方法,依据河南省2000—2009年各县域单元的人均GDP数据,对河南省县域经济单元的区域差异程度、动态变化的产业结构效应和集中效应进行深入 探讨。研究表明:第二产业区域差异是构成河南县域经济总体差距的决定因素;县域经济差异波动增大,产业结构效应是推动县域经济差异拉大的主要原因,而集中 效应对县域经济差距有缓解作用,集中效应的不断下降超过了结构效应的增加对区域差异扩大的贡献,进而不断的缓解县域经济差距。因此,推动非农产业在各县域 单元间均衡发展是缓解河南县域经济差异的有效途径,尤其是加快推进农区县域的农业产业化和工业化进程是实现河南省县域经济均衡协调发展的关键。
[19] 马仁锋, 王筱春, 李文靖, .

省域尺度县域综合发展潜力空间分异研究——以云南省为实证

[J]. 地理科学, 2011, 31(3): 344-350.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以县级行政区为研究单元,建构了5类集成性指标项和由"主导影响因素的单要素整体分析—可量化主导因素的基于ArcGIS层次聚类分析法—瓶颈因素限制法"构成的技术路线,测度以云南为代表的山区省份县域综合发展潜力的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①云南省县域综合发展潜力差异性显著,且存在很强的空间集聚特征;②总体空间分异呈现城市群高而周边低,交通干线廊道高而影响区低格局,而滇中城市群已形成中心—边缘格局,滇东南、滇西、滇南等城镇密集区初现点状格局;③总体空间分异与交通条件、经济基础呈高度空间正相关。

[Ma Renfeng, Wang Xiaochun,

Li WenJin et al. Spatial disparity of county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potential in Yunnan province

.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1, 31(3): 344-350.]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以县级行政区为研究单元,建构了5类集成性指标项和由"主导影响因素的单要素整体分析—可量化主导因素的基于ArcGIS层次聚类分析法—瓶颈因素限制法"构成的技术路线,测度以云南为代表的山区省份县域综合发展潜力的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①云南省县域综合发展潜力差异性显著,且存在很强的空间集聚特征;②总体空间分异呈现城市群高而周边低,交通干线廊道高而影响区低格局,而滇中城市群已形成中心—边缘格局,滇东南、滇西、滇南等城镇密集区初现点状格局;③总体空间分异与交通条件、经济基础呈高度空间正相关。
[20] 王智勇.

城市化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以云南省为例

[J]. 城市问题, 2013, (1): 62-68.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城市化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但是两者问的影响机制却颇有争议,分歧主要源于数据差异,也与地理单元和空间密切相关。以云南省县域经济为研究对象,探讨了西部民族地区城市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通过采用空间经济计量学的分析框架,构建了以城市和距离为基本因素的区域分类体系,并利用面板数据回归分析了城市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分析表明,县域经济的增长与城市化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但是在不同的县域,两者的关系有显著的差异;只有当城市化率达到21.5%,城市化才会显著促进经济增长;仅有昆明市及少数较大州级市及周边县域,它们的城市化才显著地促进了经济增长。

[Wang Zhiyong.

Impact of urbanization on county economic development—A case of Yunnan Province

. Urban Issues, 2013, (1): 62-68.]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城市化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但是两者问的影响机制却颇有争议,分歧主要源于数据差异,也与地理单元和空间密切相关。以云南省县域经济为研究对象,探讨了西部民族地区城市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通过采用空间经济计量学的分析框架,构建了以城市和距离为基本因素的区域分类体系,并利用面板数据回归分析了城市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分析表明,县域经济的增长与城市化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但是在不同的县域,两者的关系有显著的差异;只有当城市化率达到21.5%,城市化才会显著促进经济增长;仅有昆明市及少数较大州级市及周边县域,它们的城市化才显著地促进了经济增长。
[21] 云南省统计局. 云南省统计年鉴[M]. 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 1993-2013.

[本文引用: 1]     

Statistics bureau of Yunnan province. Yunnan statistical yearbook. Beijing: China Statistics Press, (1993-2013).

[本文引用: 1]     

[22] Dunn J E S.

A statistical and analytical technique for regional analysis

[J].Papers of the Regional Science Association,1960,(6):97-112.

https://doi.org/10.1111/j.1435-5597.1960.tb01705.x      [本文引用: 1]      摘要

First page of article
[23] Daniel, Knudsen.

Shift-share analysis further examination of model for the description of economic change

[J].Socio-economic Planning Sciences,2000,34(3):178-195.

[本文引用: 1]     

[24] 刘刚, 沈镭.

1951~2004年西藏产业结构的演进特征与机理

[J]. 地理学报, 2007, 62(4): 364-376.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p>采用产业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统计学和GIS 中的相关方法和技术, 对西藏 1951~2004 年期间产业结构演进的特征进行了定量评价。分析了1951~2004 年西藏产业结构演进的四个阶段及其特征,利用指标计算分析了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结构、就业产业结构、产业结构升级转换等层面的动态演进过程, 然后运用偏离&mdash;份额分析法(SSM) 计算了1975~1984 年、1985~1994 年和1995~2004 年三个代表时段产业结构演进的数量特征,并结合GIS 方法分析了西藏农林牧渔业产业重心的时空动态演进过程。最后,归纳出西藏产业结构 演进的主要驱动力是需求结构约束、资源禀赋差异、政府引导的巨大作用和潜力较大的高原特色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并针对性地提出了&ldquo;优化第三产业结构,保证第一产业发展,重点 扶持第二产业&rdquo;的对策。</p>

[Liu Gang, Shen Lei.

Characteristics and mechanism of Tibet's industrial structure evolution from 1951 to 2004

.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07, 62(4): 364-376.]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p>采用产业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统计学和GIS 中的相关方法和技术, 对西藏 1951~2004 年期间产业结构演进的特征进行了定量评价。分析了1951~2004 年西藏产业结构演进的四个阶段及其特征,利用指标计算分析了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结构、就业产业结构、产业结构升级转换等层面的动态演进过程, 然后运用偏离&mdash;份额分析法(SSM) 计算了1975~1984 年、1985~1994 年和1995~2004 年三个代表时段产业结构演进的数量特征,并结合GIS 方法分析了西藏农林牧渔业产业重心的时空动态演进过程。最后,归纳出西藏产业结构 演进的主要驱动力是需求结构约束、资源禀赋差异、政府引导的巨大作用和潜力较大的高原特色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并针对性地提出了&ldquo;优化第三产业结构,保证第一产业发展,重点 扶持第二产业&rdquo;的对策。</p>
[25] 干春晖, 郑若谷.

改革开放以来产业结构演进与生产率增长研究——对中国1978~2007年“结构红利假说”的检验

[J]. 中国工业经济, 2009, (2): 55-65.

[Gan Chunhui, Zheng Ruogu.

An empirical since the study on change of industrial reform and opening-up-a hypotheses from 1978 to structure and productivity growth test for the structure-bonus 1978 to 2007 in China

. China Industrial Economics, 2009, (2): 55-65.]

[26] 吴继英, 赵喜仓.

偏离-份额分析法空间模型及其应用

[J]. 统计研究, 2009, 26(4): 73-7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4565.2009.04.012      URL      摘要

传统的偏离-份额分析模型没有考虑区域之间的空间交互作用,为此 国外出现了空间拓展模型的探索、论证与应用,然而目前国内仍主要停留在对传统模型的应用.本文介绍了如何构建空间权重矩阵来表示区域间的空间相互作用,并 介绍了国外较成熟的偏离-份额分析空间模型,并以江苏为例应用偏离.份额分析传统模型和空间模型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江苏省第二、三产业在全国具有 较强的竞争力,经济总量及各产业的增长中,竞争力因索比产业结构因素贡献更大;但相对周边邻近省份江苏各产业并没有表现出竞争优势;邻近省份对江苏经济增 长产生了较大的正面影响,其中浙江影响最大,但江苏没有能够充分利用这种影响,因此带来了一定的理论经济损失.

[Wu Jiying, Zhao Xicaug.

Application of the spatial Shift-share analysis

. Statistical Research, 2009, 26(4): 73-7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4565.2009.04.012      URL      摘要

传统的偏离-份额分析模型没有考虑区域之间的空间交互作用,为此 国外出现了空间拓展模型的探索、论证与应用,然而目前国内仍主要停留在对传统模型的应用.本文介绍了如何构建空间权重矩阵来表示区域间的空间相互作用,并 介绍了国外较成熟的偏离-份额分析空间模型,并以江苏为例应用偏离.份额分析传统模型和空间模型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江苏省第二、三产业在全国具有 较强的竞争力,经济总量及各产业的增长中,竞争力因索比产业结构因素贡献更大;但相对周边邻近省份江苏各产业并没有表现出竞争优势;邻近省份对江苏经济增 长产生了较大的正面影响,其中浙江影响最大,但江苏没有能够充分利用这种影响,因此带来了一定的理论经济损失.
[27] 罗健, 曹卫东, 田艳争.

比例性偏离份额空间模型推演及应用

[J]. 地理研究, 2013, 32(4): 755-766.

https://doi.org/10.11821/yj2013040018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通过在模型分量结构中置换共享分量、嵌入区域分量和重组残差分量实现了区域分量和结构分量的初步分离,又通过增速标准化处理分别排除了产业结构和规模差异对区域分量和结构分量测算的影响,实现了偏离份额分析从区域考察期增量中分离出区域经济结构差异和规模差异对经济增长贡献的目标。新推演的结构分量真正实现了区域经济结构差异的横纵向比较,尤其是通过同时测算区域产业规模结构和增速结构差异揭示了区域规模和增速占优产业的集中分布情况。此外,为已有的20种分解结构分类补充了8种分解结构,并以环比式动态算法下的比例性偏离份额空间模型对安徽省各地级市2000-2010年经济增长进行了分析。

[Luo Jian, Cao Weidong, Tian Yanzheng.

The deriv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the proportionality shift-share spatial model

.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3, 32(4): 755-766.]

https://doi.org/10.11821/yj2013040018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通过在模型分量结构中置换共享分量、嵌入区域分量和重组残差分量实现了区域分量和结构分量的初步分离,又通过增速标准化处理分别排除了产业结构和规模差异对区域分量和结构分量测算的影响,实现了偏离份额分析从区域考察期增量中分离出区域经济结构差异和规模差异对经济增长贡献的目标。新推演的结构分量真正实现了区域经济结构差异的横纵向比较,尤其是通过同时测算区域产业规模结构和增速结构差异揭示了区域规模和增速占优产业的集中分布情况。此外,为已有的20种分解结构分类补充了8种分解结构,并以环比式动态算法下的比例性偏离份额空间模型对安徽省各地级市2000-2010年经济增长进行了分析。
[28] 王兆红, 张晓平.

基于动态偏离-份额法的北京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分析

[J].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2011, 28(5): 604-610.

[本文引用: 1]     

[Wang Zhaohong, Zhang Xiaoping.

Competitiveness of high-tech industries in Beijing based on dynamic Shift-share analysis

. Journal of Graduate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2011, 28(5): 604-610.]

[本文引用: 1]     

[29] Qin Weishan,Zhang Yifeng.

Evolu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Evaluation of the Economic Competitiveness of IslandCounties in China

[J].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2014,5(1):74-81.

https://doi.org/10.5814/j.issn.1674-764x.2014.01.009      Magsci      摘要

Islands are special regional units with unique development models and pathways and because of their locations,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advantage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cess of national modernization. Here, industrial coefficient variation and shift-share methods were used to explain the evolution of island county economies and the competitiveness of their industrial structures. We found that industrial structures in island counties have undergone a complex evolution, have not followed a pure levo-rotation mode or dextrorotation mode, and have experienced mixed evolutionary modes.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s in island counties are relatively simple, and the evolu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s in island counties has an apparent leaping feature. Last,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12 focal island counties were divided into five categories in accordance with analysis of their economic development: Competitiveness Strengthened and Structure Optimized; Competitiveness Strengthened but Structure Declined; Competitiveness Weakened but Structure Optimized; Competitiveness Weakened and Structure Declined; and Structure Relatively Stabilized.
[30] 刘鹤, 刘毅, 许旭.

黄河中上游能源化工区产业结构的演进特征及机理

[J]. 经济地理, 2010, 30(10): 1657-1663.

URL      [本文引用: 2]      摘要

采用产业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统计学和GIS中的相关方法和技术,定量评价黄河中上游能源化工区产业结构演进的特征。刻画黄河中上游产业结构演进的总体特征,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分析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结构演进的数量特征,利用产业相似系数等产业结构指标计算分析制造业内部结构的动态演进特征,并结合区位商和产业比重探究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内在机制。最后,归纳出黄河中上游能源化工区产业结构演进的主要驱动力是资源禀赋优势、市场需求拉动和政府政策引导,并针对性地提出"优化第二产业结构,保证第一产业发展,重点扶持第三产业"的对策。

[Liu He, Liu Yi, Xu Xu.

Characteristics and mechanism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evolution of energy and chemical areas in the upper and middle yellow river

. Economic Geography, 2010, 30(10): 1657-1663.]

URL      [本文引用: 2]      摘要

采用产业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统计学和GIS中的相关方法和技术,定量评价黄河中上游能源化工区产业结构演进的特征。刻画黄河中上游产业结构演进的总体特征,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分析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结构演进的数量特征,利用产业相似系数等产业结构指标计算分析制造业内部结构的动态演进特征,并结合区位商和产业比重探究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内在机制。最后,归纳出黄河中上游能源化工区产业结构演进的主要驱动力是资源禀赋优势、市场需求拉动和政府政策引导,并针对性地提出"优化第二产业结构,保证第一产业发展,重点扶持第三产业"的对策。
[31] 刘杰.

沿海欠发达地区产业结构演进和经济增长关系实证——以山东省菏泽市为例

[J]. 经济地理, 2012, 32(6): 103-109.

URL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沿海省市经济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但其内 部仍有欠发达地区。促进沿海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缩小区域经济差异是一个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的课题。依据产业结构的演进规律及其与经济增长关系的 基本理论和利用偏离—份额分析法(Shift-Share Method,SSM)对山东省菏泽市进行实证分析,揭示菏泽产业结构的演变特征及其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菏泽产业结构演进的机理,提出今后菏泽产 业结构演进的态势,以期为菏泽市及与其相似的沿海欠发达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Liu Jie.

Empirical research of relationship of industrial restructuring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oastal less developed regions—A case of Heze city, Shandong Province

. Economic Geography, 2012, 32(6): 103-109.]

URL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沿海省市经济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但其内 部仍有欠发达地区。促进沿海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缩小区域经济差异是一个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的课题。依据产业结构的演进规律及其与经济增长关系的 基本理论和利用偏离—份额分析法(Shift-Share Method,SSM)对山东省菏泽市进行实证分析,揭示菏泽产业结构的演变特征及其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菏泽产业结构演进的机理,提出今后菏泽产 业结构演进的态势,以期为菏泽市及与其相似的沿海欠发达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32] 曹卫东, 朱胜清, 罗健.

基于比例性偏离份额模型的区域经济增长分析——以安徽省为例

[J]. 经济地理, 2013, 33(2): 39-46.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比例性偏离份额模型实现了偏离份额分析从区域考察期增量中分离出区域经济结构差异和规模差异对经济增长贡献的目标。新结构分量同时测度区域产业规模结构和增速结构差异,揭示了区域规模和增速占优产业的集中分布情况。安徽省各地级市2001-2010年经济增长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只有合肥和芜湖同时拥有竞争优势和结构优势;宿州、六安和池州竞争优势明显,但结构优势不足;而竞争优势不足,却拥有一定结构优势的有亳州、蚌埠、阜阳、马鞍山、铜陵、巢湖和黄山;其余的淮南、淮北、安庆、滁州和宣城竞争优势和结构优势都不足。以环比式动态算法下区域分量和结构分量历年变更情况分析区域经济增长竞争优势和结构优势动态演变过程,可划分出5种演变类型:竞争增强结构优化型、竞争增强结构衰退型、竞争减弱结构优化型、竞争减弱结构衰退型和结构相对稳定型。

[Cao Weidong, Zhu Shengqing, Luo Jian.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analysis based on proportionality Shift-Share model: A case study of Anhui province

. Economic Geography, 2013, 33(2): 39-46.]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比例性偏离份额模型实现了偏离份额分析从区域考察期增量中分离出区域经济结构差异和规模差异对经济增长贡献的目标。新结构分量同时测度区域产业规模结构和增速结构差异,揭示了区域规模和增速占优产业的集中分布情况。安徽省各地级市2001-2010年经济增长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只有合肥和芜湖同时拥有竞争优势和结构优势;宿州、六安和池州竞争优势明显,但结构优势不足;而竞争优势不足,却拥有一定结构优势的有亳州、蚌埠、阜阳、马鞍山、铜陵、巢湖和黄山;其余的淮南、淮北、安庆、滁州和宣城竞争优势和结构优势都不足。以环比式动态算法下区域分量和结构分量历年变更情况分析区域经济增长竞争优势和结构优势动态演变过程,可划分出5种演变类型:竞争增强结构优化型、竞争增强结构衰退型、竞争减弱结构优化型、竞争减弱结构衰退型和结构相对稳定型。
[33] 黄勇, 易法海.

县域经济差异: 基于基尼系数的产业分解

[J]. 农业技术经济, 2014, 9: 32-38.

[本文引用: 1]     

[Huang Yong Yi Fahai.

County economic disparity: based on the Gini coefficient of the industrial decomposition

.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conomy, 2014, 9: 32-38.]

[本文引用: 1]     

[34] 孟德友, 陆玉麒.

基于基尼系数的河南县域经济差异产业分解

[J]. 经济地理, 2011, 31(5): 799-804.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采用基尼系数及其分产业部门分 解的方法,依据河南省2000—2009年各县域单元的人均GDP数据,对河南省县域经济单元的区域差异程度、动态变化的产业结构效应和集中效应进行深入 探讨。研究表明:第二产业区域差异是构成河南县域经济总体差距的决定因素;县域经济差异波动增大,产业结构效应是推动县域经济差异拉大的主要原因,而集中 效应对县域经济差距有缓解作用,集中效应的不断下降超过了结构效应的增加对区域差异扩大的贡献,进而不断的缓解县域经济差距。因此,推动非农产业在各县域 单元间均衡发展是缓解河南县域经济差异的有效途径,尤其是加快推进农区县域的农业产业化和工业化进程是实现河南省县域经济均衡协调发展的关键。

[Meng Deyou, Lu Yuqi.

Industry decomposition of county economic disparity based on Gini coefficient in Henan province

. Economic Geography, 2011, 31(5): 799-804.]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采用基尼系数及其分产业部门分 解的方法,依据河南省2000—2009年各县域单元的人均GDP数据,对河南省县域经济单元的区域差异程度、动态变化的产业结构效应和集中效应进行深入 探讨。研究表明:第二产业区域差异是构成河南县域经济总体差距的决定因素;县域经济差异波动增大,产业结构效应是推动县域经济差异拉大的主要原因,而集中 效应对县域经济差距有缓解作用,集中效应的不断下降超过了结构效应的增加对区域差异扩大的贡献,进而不断的缓解县域经济差距。因此,推动非农产业在各县域 单元间均衡发展是缓解河南县域经济差异的有效途径,尤其是加快推进农区县域的农业产业化和工业化进程是实现河南省县域经济均衡协调发展的关键。
[35] Fei J, Rains G, Kuo S.

Growth and the family distribution of income by factor components

[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78,92(1):17-53.

[本文引用: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