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学  2018 , 38 (11): 1769-1776 https://doi.org/10.13249/j.cnki.sgs.2018.11.004

Orginal Article

中国小城镇产业结构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李国平1, 席强敏2, 吴爱芝3, 孙瑀4

1.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北京 100871
2.南开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协同创新中心,天津 300071
3. 北京大学图书馆,北京 100871
4.东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5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Small Towns in China

Li Guoping1, Xi Qiangmin2, Wu Aizhi3, Sun Yu4

1. School of Government,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 China
2.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for China Economy, Nankai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1, China
3. Library,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 China
4.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Dongbei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 Dalian 116025, Liaoning, China;

中图分类号:  K90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0690(2018)11-1769-08

收稿日期: 2017-11-27

修回日期:  2018-03-2

网络出版日期:  2018-11-20

版权声明:  2018 《地理科学》编辑部 本文是开放获取期刊文献,在以下情况下可以自由使用:学术研究、学术交流、科研教学等,但不允许用于商业目的.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671120,41401125)、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5CJY055)资助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李国平(1961-),男,黑龙江拜泉人,教授,博导,主要从事经济地理、区域经济、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E-mail:lgp@pku.edu.cn

展开

摘要

分析揭示了2015年中国小城镇产业结构特征与空间差异,并利用加权最小二乘法实证估计了中国小城镇非农产业占比的影响因素。研究得出中国小城镇非农产业占比呈正态分布,非农产业占比较高的区域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长江经济带和边境口岸地区。东部地区小城镇非农产业占比呈负偏态分布,中部地区呈正态分布,而西部和东北地区则呈现正偏态分布特征,产业结构相对落后。小城镇规模、所在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与小城镇非农产业占比显著正相关。县域第二产业占比提高带来的拉动效应略高于第三产业,小城镇产业更多的是为县域第二产业发展提供配套支撑。地级城市(地区、自治州、盟)规模的扩大对辖区内小城镇产业结构升级产生的扩散效应强于虹吸效应。

关键词: 小城镇 ; 产业结构 ; 非农产业 ; 加权最小二乘法

Abstract

As a hub connecting rural with urban areas, industrial structure optimization of small towns is significant to the local urbanization of farmers and to prevent the excessive concentration of population in big cities, and is also one of China's new urbanization problems in reality. This article reveals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spatial differences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small towns in China in 2015, and puts forth influencing factors of proportions of non-agricultural industries of small towns in China by weighted least squares method. It is concluded that rates of non-agricultural industries have a normal distribution in small towns of China, and towns with higher rate of non-agricultural industries are mainly concentrated in China’s eastern coastal areas, the Yangtze Economic Belt and frontier port areas. The proportion of non-agricultural industries of small towns in the eastern region has a negative skewness distribution, and that in the central region has a normal distribution, while that in western and northeast regions have positive skewness distributions whose industrial structure is relatively backward. Shares of non-agricultural industries of small towns a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size of small towns and country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The secondary industry in the county area has a slightly stronger driving effect than tertiary industry, and small towns always provide supporting servic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econdary industry in its county area. The diffusion effect of the expansion of prefecture-level cities (regions, autonomous prefectures and league) is stronger than its siphoning effect on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upgrading of small towns.

Keywords: small town ; industrial structure ; non-agricultural industry ; weighted least square method

0

PDF (1405KB) 元数据 多维度评价 相关文章 收藏文章

本文引用格式 导出 EndNote Ris Bibtex

李国平, 席强敏, 吴爱芝, 孙瑀. 中国小城镇产业结构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J]. 地理科学, 2018, 38(11): 1769-1776 https://doi.org/10.13249/j.cnki.sgs.2018.11.004

Li Guoping, Xi Qiangmin, Wu Aizhi, Sun Yu.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Small Towns in China[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8, 38(11): 1769-1776 https://doi.org/10.13249/j.cnki.sgs.2018.11.004

随着中国新型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小城镇的作用和重要性日渐凸显,已成为吸纳跨区域流动人口和资本的重要载体,成为解决“3个1亿人”城镇化问题的主要空间单元[1],也是农村与城市连接的纽带和桥梁[2]。201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提出“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同时还针对“三农问题”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明确了小城镇作为城乡枢纽的功能。小城镇产业结构的升级一方面可以增强吸纳周边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能力,进而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能更好地承接城市产业转移,为城市产业发展提供配套生产和服务,支撑城市的产业转型升级。对中国小城镇产业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可以有助于揭示小城镇产业结构的区域差异,加深对小城镇产业结构升级作用机制的理解,为政府制定差异化的小城镇产业发展政策提供决策参考。

随着中国城镇化的不断推进,众多学者针对发展小城镇以实现城镇化展开了相关研究[3,4,5],其中关于小城镇产业结构的研究也在不断丰富。小城镇是从乡村向多种产业并存的城市转变过程中的过渡社区[6],吸引大量非农就业人口聚集,产业结构逐渐由以农业为主导向以非农产业为主导转变,是通过乡镇产业化“自下而上”推进城镇化的重要方式[7]。由于小城镇空间范围相对较小,无法像大城市那样拥有完整、系统的产业结构体系,发展单一或少数产业,建设特色小镇是小城镇产业发展的主要途径[8]。按照主导产业发展类型大致可以划分为农业驱动型、工业主导型、服务业主导型和综合发展型。受本地市场规模的限制,小城镇的产业发展主要依靠承接周边城市产业转移或为周边城市和本地提供配套生产与服务[9,10]。章政等对上海郊区小城镇的产业发展进行研究后,发现其与城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存在紧密相关性,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11]。部分学者基于定量方法探讨了小城镇产业发展的相关问题。刘秉镰等使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探讨了小城镇发展的最优规模问题[12]。邹兵选用1987年、1990年和1994年乡镇企业各部门产值和就业数据计算得出:小城镇的产业结构以劳动密集型为主、技术门槛较低,与城市产业结构趋同,重工业化的倾向明显,与农业关联度较弱。小城镇产业发展受环境、资源、人口素质、农业基础、市场容量等方面的影响与约束[13]。李国平等利用县域建制镇数据进行分位数回归分析,发现东部地区的县域小城镇工业化水平较高,吸引了更多的就业人口,反之,中西部县域小城镇对人口集聚的作用较小[14]

综上,囿于小城镇产业微观数据的缺失,目前关于小城镇产业结构的研究主要以个案研究和定性研究为主[15,16,17,18],还未从全国层面分析小城镇产业结构特征和空间差异,并缺乏对小城镇产业结构影响因素的机理分析和实证检验。因此,本研究试图利用建制镇的统计数据,通过测算小城镇非农产业比重揭示目前中国小城镇产业结构的特征及在空间上的差异性,并采用理论推导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式探讨中国小城镇产业结构的影响因素。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从数据统计与分析角度来看,小城镇包含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建制镇,依据《建制镇规划建设管理办法》,建制镇指国家按行政建制设立的镇级政府所在地,不包括县城关镇。第二个层次是建制镇以外的乡人民政府所在地和国营农林牧渔所在地等达到一定规模的乡镇,统计比较困难[19]。以往的研究大多将建制镇界定为小城镇,基于数据的可得性,本文同样将建制镇视作小城镇。数据主要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编著的《中国县域统计年鉴(县市卷)》(2016)[20]、《中国县域统计年鉴(乡镇卷)》(2016)[21]。《中国县域统计年鉴(乡镇卷)》囊括了中国所有乡镇街道数据,本文以建制镇为标准对样本进行了筛选,剔除了非建制镇数据。研究数据不包括港澳台地区。

1.2 研究方法

本文将利用ArcGIS揭示中国小城镇产业结构的空间分布特征,并采用经典计量方法探究小城镇产业结构的影响因素。

1) 怀特(White)检验。普通最小二乘法(OLS)回归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假设是同方差性,即随机误差不随解释变量的变化而变动,然而现实经济活动中符合这一假定条件的情况较少,尤其是在横截面回归中经常出现异方差的问题。异方差的存在将使OLS回归无法得出无偏且有效的参数估计量。因此,本文在计量回归过程中将在OLS回归结果的基础上,利用怀特(White)检验验证是否存在异方差问题,由P值来确定是否拒绝同方差的原假设。

2) 加权最小二乘法。如存在异方差,即说明随机误差项的方差与解释变量之间存在相关性,则本文将采用加权最小二乘法(weighted least square method,以下简称“WLS”),用原模型随机误差项的标准差的倒数对观测值进行加权处理,使变化后的模型具有同方差性,即误差项的方差与解释变量无关,满足OLS的假定条件。

2 中国小城镇产业结构特征分析

本部分将基于小城镇非农产业占比数据和中国分区县空间数据,从全国和四大区域两个层面分析中国小城镇非农产业占比的分布结构和空间差异特征。

2.1 总体特征

2015年,中国小城镇非农产业占比分布呈现明显的“中间高、两边低、左右对称”的正态分布特征(图1),近1/3的小城镇非农产业占比处于40%~60%。1/10的小城镇非农产业占比已到达80%以上,根据钱纳里的工业化阶段理论可以得出,这些小城镇的产业结构至少已迈入到工业化中级阶段,而仍有1/10的小城镇产业发展几乎都全依赖于农业生产,农业占比仍在80%以上。

图 1   2015年中国小城镇按非农产业占比划分的城镇数量及占比

Fig. 1   Numbers and proportions of small towns according to shares of non-agricultural industries in 2015

由于缺乏中国建制镇的面状GIS数据,所以为从全国范围揭示中国小城镇非农产业结构特征与空间格局,本部分将建制镇按照所辖区县进行加总,以区县为基本单元测算各区县所辖小城镇的非农产业结构。并将按区县加总的小城镇非农产业占比数据与GIS空间数据链接后以专题地图形式显示小城镇非农产业占比的空间分布(图2),呈现出以下明显特征: 以划分中国人口密度分布的胡焕庸线为界,线东南方的小城镇非农产业占比明显高于线西北方。线西北方除兰新铁路沿线和部分边境口岸地区以外,绝大部分小城镇产业结构仍以农业为主导产业,农业占比超过一半以上。 小城镇非农产业占比较高的区域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长江经济带和边境口岸地区,其中长三角地区小城镇产业结构最为发达,69%的小城镇非农产业都在60%以上,非农占比80%以上的小城镇数量占比达29%。以省会城市为核心,小城镇非农产业占比呈现较明显的圈层式分布结构,邻近省会城市的小城镇产业高级化程度较高,反之则偏低。

图 2   2015年中国小城镇非农产业占比空间分布

Fig.2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proportions of non-agricultural industries of China’s small towns in 2015

2.2 分区域特征

从四大区域小城镇非农产业占比分布来看(图3),东部地区呈负偏态分布,中部地区呈正态分布,而西部和东北地区则呈现正偏态分布特征。东部地区经济起步较早,区域中心城市高度发展,高端服务业逐渐取代制造业成为中心城市经济发展的支撑和动力。从中心城市转移出的制造业企业带动了周边小城镇产业的产业升级,如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出现了大量制造业专业化水平极高的专业特色镇。因此,东部地区49%的小城镇非农产业占比已超过60%,18%的小城镇产业结构已至少进入了工业化中级阶段。中部地区非农产业占比分布与东部地区非常类似,仅在非农产业超过80%这一高级阶段的小城镇数量和比例明显偏低(图3)。相比于东部和中部地区,西部和东北地区小城镇产业结构升级进度缓慢,仍有18%左右的小城镇仍几乎全依靠农业、畜牧业等第一产业支撑经济发展,农业占比超过80%,还未进入工业化初级阶段,经济发展过度依赖于农业生产,抗风险能力较弱。中国非农比例低于20%以下的小城镇中有59.2%位于西部地区,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步伐亟待加快。

图 3   2015年中国四大区域小城镇按非农比例划分的数量占比

Fig.3   Proportions in the population of small towns in four regions in 2015 according to shares of non-agricultural industries

3 中国小城镇产业结构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3.1 机理分析

小城镇位于城乡结合部或城乡融合的交汇处,兼有城乡的发展特点。作为农民就地城镇化的空间载体,小城镇产业结构的形成与演变是农村资源重新配置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通过劳动力从农业转向第二、三产业部门就业,实现小城镇产业结构的升级。2016年中国城镇化率达到57.35%,正处于城市化的加速发展阶段,未来将有5亿人口由农村进入城镇[22],成为小城镇产业建设和发展的主体。作为消费者,小城镇人口的规模大小决定了本地市场规模,进而作用于非农产业的市场需求。另一方面,小城镇本地人口是非农产业劳动力的主要来源,小城镇人口规模的扩大可以使得更多的劳动力从农业转移到生产率更高的非农产业部门,进而促进小城镇产业结构的升级。因此,本文认为小城镇本地人口规模与小城镇非农占比成正相关关系。

除了本地因素以外,小城镇产业的发展更离不开周边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图4)。小城镇的产业发展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当地需要,更重要的是满足周边城市甚至更大范围市场的需求。在城市与小城镇的产业分工体系中,小城镇产业为城市产业发展提供配套生产与服务,而城市产业则是小城镇产业的主要“需求者”。因此,对于小城镇而言,周边城市产业发展规模是其潜在的需求规模。根据新经济地理学模型,在规模收益递增和存在运输成本的情况下, 企业总是选择在市场潜能较大的地区进行生产[23]。城市产业规模的扩大将提高小城镇非农产业的市场潜能,进而促进非农产业占比的提高。城市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拉动小城镇非农产业的升级。然而根据增长极理论可知,城市发展在给小城镇带来扩散效应的同时,也会吸引周边小城镇人才、资本等要素向城市集聚,从而削弱了小城市的经济发展能力,导致其产业结构调整缓慢。因此,周边城市对小城镇产业发展的扩散效应与虹吸效应同时存在,两种效应强度的大小将决定城市发展水平对小城镇产业结构的影响。当扩散效应超过虹吸效应并占据主导地位时,城市发展将带动周边小城镇的产业结构升级,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24]

图 4   小城镇产业结构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

Fig.4   The mechanism of influence factors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in small towns

3.2 模型设定与变量说明

本研究将利用2015年中国小城镇按县域加总后的数据构建计量回归模型,模型拟采用的变量如表1所示。除比例值以外,所有数据均进行了自然对数变换,以克服横截面样本数据回归中经常出现的异方差问题。

表 1   模型变量说明

Table 1   Explanation of variables in the model

变量含义数据来源
Nonagri县域小城镇非农产业占比中国县域统计年鉴(乡镇卷)
Lntpop县域小城镇人口的自然对数值中国县域统计年鉴(乡镇卷)
Lndgdp所属县GDP的自然对数值中国县域统计年鉴(县市卷)
Dserp所属县第三产业占比中国县域统计年鉴(县市卷)
Dindp所属县第二产业占比中国县域统计年鉴(县市卷)
Dgov所属县公共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中国县域统计年鉴(县市卷)
Lndedu所属县普通中学和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在校学生数的自然对数值中国县域统计年鉴(县市卷)
Lndhos所属县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的自然对数值中国县域统计年鉴(县市卷)
Lncpop所属地级城市(地区、自治州、盟)2010年常住人口规模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

新窗口打开

本模型的被解释变量是用小城镇非农产业占比Nonagri衡量的小城镇产业结构,模型的解释变量按照空间尺度分成3类:第一类是小城镇自身的特征变量,受数据限制,仅由小城镇的人口Lntpop来表征,用以代表本地的劳动力市场供给规模,预期回归系数为正。第二类是小城镇所在县域的特征变量,包括表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生产总值Lndgdp、第三产业占比Dserp和第二产业占比Dindp,代表县域财政支持程度的公共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Dgov,以及表征县域公共服务水平的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Lndhos与普通中学和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在校学生数Lndedu。预期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支持力度对小城镇非农占比的提高具有促进作用,而县域公共服务水平的提高则可能进一步吸引小城镇人口向县城的集聚,进而阻碍小城镇非农比例的提高。第三类是小城镇所在地级城市(地区、自治州、盟)的特征变量,由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得到的常住人口规模Lncpop来衡量小城镇所属地级区划的城市规模,以此探究地级城市(地区、自治州、盟)对小城镇非农产业占比提高的带动效应。预算回归系数( β1~β8)为正, μi为误差项。计量回归模型设定如下:

Nonagrii=β1Lntpopi+β2Lndgdpi+β3Dserpi+β4Dindpi+β5Dgovi+β6Lndhosi+β7Lndedui+β8Lncpopi+μi(1)

3.3 实证结果分析

为探究中国小城镇非农产业占比的影响因素,本部分将从全国和分区域两个层面对模型(1)进行实证估计。

3.3.1 整体回归结果

首先基于stata软件估计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对模型(1)进行回归分析。由表2的估计结果可以看出,模型的F 检验值为34.48,表明模型整体上通过了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变量的t 检验显示,除Lndhos以外所有解释变量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所有变量的方差膨胀因子检验值VIF均远小于10的临界值,容忍度Tolerance 均大于0.1,故不存在多重共线性的问题,故模型的解释力较好,然而怀特异方差(White Heteroskedasticity) 检验的统计量通过了1%水平的显著性水平,拒绝了不存在异方差的原假设,故表明残差项存在异方差,OLS不适合于本模型的回归。为克服异方差,运用加权最小二乘法(WLS)对模型进行回归,由F 检验和t 检验结果可知模型解释力较好。

表 2   整体实证回归结果

Table 2   Overall empirical regression results

OLS估计WLS估计
系数tVIF容忍度系数t
Lntpop0.0349***5.461.510.660.0426***7.87
Lndgdp0.0490***4.555.480.1820.0510***4.86
Dserp0.254***4.061.990.5020.288***4.88
Dindp0.269***5.332.630.380.301***6.41
Dgov0.0849**2.142.610.3840.0976***2.63
Lndedu-0.0225**-2.303.540.283-0.0198**-2.09
Lndhos-0.0118-0.994.490.223-0.0199*-1.74
Lncpop0.0390***6.351.300.7680.0401***7.27
常数-1.129***-8.28-1.266***-9.73
White 检验[Chi2(44)]174.78***
多重共线性检验2.94
样本数16631663
F 34.48***45.59***
R20.1700.181

注:括号内为t统计值,****** 分别表示1%、5%和10%的显著水平。

新窗口打开

由WLS估计得出的回归系数可以看出: 小城镇人口规模的扩大可以为本地提供更多的劳动力供给,进而促进就业人口由农业转向非农产业,拉动小城镇非农产业占比的提高; 小城镇所在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可以为小城镇非农产业带来更大的市场潜能和配套产业发展的需求,促进小城镇产业结构的升级。县域第二产业占比提高对小城镇产业结构升级带来的拉动效应略高于第三产业占比提高带来的拉动效应,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现阶段中国小城镇产业更多的是为县域第二产业发展提供配套支撑。县域财政支出力度的提高可以显著地提高小城镇非农产业比例的提高; LndhosLndedu的回归系数均为负,且分别通过了10%和5%的显著性检验,由此表明县域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的提高,将在一定程度上对小城镇人口产生虹吸效应,加速小城镇人口对县城的集聚,进而缩小了小城镇本地劳动力供给规模,阻碍非农产业占比的提高; 小城镇所属地级区划的常住人口规模Lncpop的回归系数为正且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随着地级城市(地区、自治州、盟)人口规模的扩大,为小城镇非农产业的发展带来扩散效应的同时也可能对小城镇人口迁出产生更大的虹吸效应。回归结果一定程度上表明中国地级城市(地区、自治州、盟)规模的扩大对小城镇产业结构升级带来的扩散效应强于虹吸效应。

3.3.2 分区域回归结果

中国四大区域小城镇产业结构特征存在显著的差异,由此可以推论四大区域小城镇的产业结构演化的内在机理也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为验证以上推论,本文分别对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小城镇非农产业占比的影响因素进行回归分析(表3)。

表 3   分区域实证回归结果

Table 3   Empirical regression results for each region

东部中部西部东北
Lntpop0.0508***0.02350.0407***-0.00193
(5.24)(1.31)(4.81)(-0.06)
Lndgdp0.02350.0771***0.0538***0.0621*
(1.10)(3.65)(3.31)(1.73)
Dserp0.1720.616***0.190**0.273
(1.45)(5.05)(2.12)(1.14)
Dindp0.08830.687***0.248***0.349**
(0.92)(7.15)(3.45)(2.14)
Dgov-0.01470.141**0.135**0.111
(-0.19)(2.03)(2.42)(0.71)
Lndedu-0.0151-0.0225-0.0104-0.0142
(-0.79)(-1.15)(-0.70)(-0.39)
Lndhos-0.0102-0.0238-0.0204-0.00232
(-0.41)(-1.05)(-1.22)(-0.06)
Lncpop0.0454***0.0330***0.0329***0.0620**
(4.28)(3.14)(3.64)(2.57)
常数-1.011***-1.542***-1.216***-1.394***
(-3.73)(-6.00)(-6.09)(-2.73)
样本数473348711131
F11.08***23.37***16.81***4.7***
R20.1600.3550.1610.236

注:括号内为t统计值,****** 分别表示1%、5%和10%的显著水平。

新窗口打开

表3可以看出,四大区域的回归结果都通过了F检验,模型解释力较好。从回归系数来看: 东、中、西部地区小城镇人口规模均与小城镇非农占比正相关,且东、西部地区都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然而东北地区小城镇人口规模与小城镇非农占比呈现负相关关系。虽未通过显著性检验,但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东北地区小城镇产业发展整体上靠农业拉动,小城镇人口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 相比于东部和东北地区,中、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对辖区内的小城镇发展的拉动效应更为显著,县域与小城镇之间的产业联系更为紧密; LndhosLndedu的回归系数在四大区域均为负数,虽未通过t检验,但进一步验证了县域公共服务水平的提高对小城镇产业结构的升级具有一定的抑制效应; 地级城市(地区、自治州、盟)人口规模Lncpop在四大区域的回归系数均显著为正,提高了前文关于“中国地级城市(地区、自治州、盟)规模的扩大对小城镇产业结构升级带来的扩散效应强于虹吸效应”这一结论的稳健性。

4 结论与启示

本文分析了2015年中国小城镇产业结构的分布特征与空间差异,并利用加权最小二乘法实证估计了中国小城镇非农产业占比的影响因素。本文的主要结论:中国小城镇非农产业占比呈正态分布,10%的小城镇产业结构已至少迈入了工业化中级阶段。城镇非农产业占比较高的区域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长江经济带和边境口岸地区。 相比于东部和中部地区,西部和东北地区小城镇产业结构相对落后。非农比例低于20%的城镇中有59.2%位于西部地区。 小城镇规模、所在县域经济发展水平都可以拉动小城镇非农产业占比的提高。县域第二产业占比提高带来的拉动效应略高于第三产业,小城镇产业更多的是为县域第二产业发展提供配套支撑。地级城市规模的扩大对辖区内小城镇产业结构升级带来的扩散效应强于虹吸效应。上述影响因素在四大区域的作用强度存在显著差异。受数据的限制,本文对小城镇产业结构的测度仅停留在非农产业占比这一层面,缺乏对产业内部结构的刻画,有待未来进一步深入与完善。

中国已初步形成了以大城市为中心,中小城市为骨干,小城镇为基础的新型城镇体系。随着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快速推进,以小城镇为载体实现农民职业就近非农化将成为城镇化推进的重要模式与路径。考虑到规模经济效益的存在,小城镇的产业发展不能盲目地追求结构的多样化,而应结合本地资源禀赋优势和人口规模,合理选择适宜的主导产业进行专业化生产,尽可能地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县域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应重点发展工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高工业经济在县域经济中的份额,以增强对小城镇产业发展的拉动效应。与此同时,随着区域内部产业梯度转移的推进,小城镇必将承接周边大中城市的产业转移,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应注重提高专业服务与配套生产水平,更好地为城市产业转型升级提供配套支撑;中心城市也应通过内部挖潜与外延扩张相结合的方式提升经济发展水平,增强对周边城镇的辐射带动能力,形成分工合理的城镇等级体系。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李克强.

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J]. 求是, 2015(4): 3-10.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正2014年,面对国内外经济环境复杂、自然灾害较重的严峻挑战,在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和各方面共同努力下,农业农村保持了平稳发展的良好势头。粮食产量实现"十一连增",农民增收实现"十一连快",农村民生改善取得重大进展,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为做好全局工作提供了支撑、增添了底气。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既

[Li Keqiang.

Accelerating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through reforms and innovations

. Qiushi, 2015(4): 3-10.]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正2014年,面对国内外经济环境复杂、自然灾害较重的严峻挑战,在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和各方面共同努力下,农业农村保持了平稳发展的良好势头。粮食产量实现"十一连增",农民增收实现"十一连快",农村民生改善取得重大进展,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为做好全局工作提供了支撑、增添了底气。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既
[2] 毕伟.

小城镇在中国现代化和城市化中的功能

[J].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 36(1): 73-7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1-8204.2003.01.017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 律 ,是国家发达程度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国目前城市化水平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 ,而且与世界平均水平和许多发展中国家也有很大差距。因此 ,提高城市化水平是摆在我国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小城镇是连接农村和城市的桥梁和纽带 ,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蓄水池。小城镇可以加快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 ,优化农村产业结构 ,增加农民收入 ,启动农村消费市场 ,从而提高我国农村现代化水平 ,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Bi Wei.

The function of towns in the modernization and municipalization of China

. Journal of Zhengzhou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03, 36(1): 73-7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1-8204.2003.01.017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 律 ,是国家发达程度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国目前城市化水平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 ,而且与世界平均水平和许多发展中国家也有很大差距。因此 ,提高城市化水平是摆在我国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小城镇是连接农村和城市的桥梁和纽带 ,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蓄水池。小城镇可以加快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 ,优化农村产业结构 ,增加农民收入 ,启动农村消费市场 ,从而提高我国农村现代化水平 ,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3] 李国平.

质量优先、规模适度:新型城镇化的内涵

[J]. 探索与争鸣,2013(11):19-2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4-2229.2013.11.005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正中国城镇化表现出诸多的独特性,在取得巨大的成就同时也存在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此,很多专家学者都在致力于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对于当前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针对城乡差距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不完全城镇化(半城市化)问题以及"大城市病"问题等都展开了一定的研究讨论。我认为,这些问题都可以归结为城镇化发展中的数量与质量关系问题,过

[Li Guoping.

Quality priority and moderate scale: the connotation of new urbanization

. Exploration and Free Views Journal, 2013(11):19-2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4-2229.2013.11.005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正中国城镇化表现出诸多的独特性,在取得巨大的成就同时也存在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此,很多专家学者都在致力于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对于当前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针对城乡差距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不完全城镇化(半城市化)问题以及"大城市病"问题等都展开了一定的研究讨论。我认为,这些问题都可以归结为城镇化发展中的数量与质量关系问题,过
[4] 姚士谋.

我国小城镇发展战略问题初探

[J]. 城市研究, 1999(3): 8-12.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本文从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论证小城镇发展的重大作用及其历史地位。由于我国小城镇数量多、分布广,但规划、布局与环境均存在较多问题,本文从小城镇发展特点、布局结构、功能定位及其趋势,论证中国小城镇发展的战略和策略性问题。

[Yao Shimou.

A preliminary study on development strategies of small towns in China

. Urban Research, 1999(3): 8-12.]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本文从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论证小城镇发展的重大作用及其历史地位。由于我国小城镇数量多、分布广,但规划、布局与环境均存在较多问题,本文从小城镇发展特点、布局结构、功能定位及其趋势,论证中国小城镇发展的战略和策略性问题。
[5] 蔡秀玲. 论小城镇建设[M].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2: 34.

[本文引用: 1]     

[Cai Xiuling.Building of Small Towns. Beijing: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2002: 34.]

[本文引用: 1]     

[6] 费孝通.

论中国小城镇的发展

[J]. 中国农村经济, 1996(3): 3-6.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中国小城镇的发展从70年代末期至其后大约15年中,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农村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开始,解放了农村闲置和浪费掉的劳动力,使之自发地变成了生产力。第二阶段是从乡镇企业的兴起开始,标志着中国农村工业化的起点。第三阶段是新型小城镇的形成和发展,标志着农村城市化的开始。

[Fei Xiaotong.

Development of small towns in China

. Chinese Rural Economy, 1996(3): 3-6.]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中国小城镇的发展从70年代末期至其后大约15年中,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农村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开始,解放了农村闲置和浪费掉的劳动力,使之自发地变成了生产力。第二阶段是从乡镇企业的兴起开始,标志着中国农村工业化的起点。第三阶段是新型小城镇的形成和发展,标志着农村城市化的开始。
[7] 李强,陈宇琳,刘精明.

中国城镇化“推进模式”研究

[J]. 中国社会科学, 2012(7): 82-10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4-2508.2016.06.079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自从我国实施城镇化推进模式以来,我国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有效带动了大规模人口向城镇的流动。基于此,本文对中国城镇化推进模式进行了研究,以供参考。

[Li Qiang, Chen Yulin, Liu Jingming.

Study on driving patterns of Chinese urbanization

.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2012(7): 82-10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4-2508.2016.06.079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自从我国实施城镇化推进模式以来,我国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有效带动了大规模人口向城镇的流动。基于此,本文对中国城镇化推进模式进行了研究,以供参考。
[8] 石忆邵. 专业镇:

中国小城镇发展的特色之路

[J]. 城市规划, 2003, 27(7): 27-33.

[本文引用: 1]     

[Shi Yishao.

Specialized small town development in China

. City Planning Review, 2003, 27(7): 27-33.]

[本文引用: 1]     

[9] 扈万泰, 王力国.

重庆城市发展新区小城镇产业发展探索

[J]. 城市发展研究, 2015, 22(6): C11-C1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3862.2015.06.022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2013年重庆提出了五大功能区战略,明确了2.32万km2的城市发展新区将成为全市未来工业化城镇化的重点区域。而全市超过一半的产业型小城镇都分布在城市发展新区,这些小城镇对于城市发展新区承担产业转移,完善区域产业体系配套有着重要的作用。文章围绕五大功能区战略对小城镇节约用地、提高质量、分类差异化发展的要求,分析了当前城市新区小城镇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小城镇产业发展应实现产业布局"从分散到品牌"、产业特征从"同质化到异质化"、产业计划"从固定到弹性"、产业人才从"外流到回流"的策略探索。

[Hu Wantai, Wang Liguo.

An analysis of small town industrial space development in Chongqing new urban development area

. Urban Development Studies, 2015, 22(6): C11-C1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3862.2015.06.022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2013年重庆提出了五大功能区战略,明确了2.32万km2的城市发展新区将成为全市未来工业化城镇化的重点区域。而全市超过一半的产业型小城镇都分布在城市发展新区,这些小城镇对于城市发展新区承担产业转移,完善区域产业体系配套有着重要的作用。文章围绕五大功能区战略对小城镇节约用地、提高质量、分类差异化发展的要求,分析了当前城市新区小城镇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小城镇产业发展应实现产业布局"从分散到品牌"、产业特征从"同质化到异质化"、产业计划"从固定到弹性"、产业人才从"外流到回流"的策略探索。
[10] 卢黎霞, 丁如曦, 李富田.

西部小城镇的产业集聚效应分析——甘肃省天水市10个小城镇调查

[J]. 农村经济, 2010(9): 92-94.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小城镇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西部地区的多数小城镇由于非农产业基础薄弱,产业集聚低、规模小、层次低,集聚效应有限,人口集聚功能体现得并不充分,也许需要进一步反思西部的城镇化路径.

[Lu Lixia, Ding Ruxi, Li Futian.

Analysis on industrial effect of small towns in Western China: A survey of 10 small towns in Tianshui, Gansu

.Rural Economy, 2010(9): 92-94.]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小城镇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西部地区的多数小城镇由于非农产业基础薄弱,产业集聚低、规模小、层次低,集聚效应有限,人口集聚功能体现得并不充分,也许需要进一步反思西部的城镇化路径.
[11] 章政.

上海市郊区小城镇产业发展模式研究

[J]. 农业经济问题, 2005(9): 37-4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6389.2005.09.008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本文分析了未来上海市郊区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提出了主导产业的定位和小城镇功能定位的基本依据,明确了未来上海市郊区小城镇产业发展的基本模式.

[Zhang Zheng.

Study on industrial development modes of small towns in suburbs of Shanghai

. Problem of Agricultural Economy, 2005(9): 37-4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6389.2005.09.008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本文分析了未来上海市郊区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提出了主导产业的定位和小城镇功能定位的基本依据,明确了未来上海市郊区小城镇产业发展的基本模式.
[12] 刘秉镰, 尹喆.

规模经济、最小最优规模与小城镇建设的路径选择研究——来自微观层面的证据

[J]. 生态经济, 2016, 32(6): 26-31.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规模经济是小城镇建设的核心问题。在直接测算城市外部规模经济难以使人信服的背景下,本文通过测算微观企业的内部规模经济,间接反映城市的外部规模经济。研究发现:首先,中国小型城镇的企业平均规模效率和具有规模经济的企业比例均高于大中型城市,因此不能否认小城镇存在规模经济;其次,为了获得规模经济,小城镇在未来应该发展最小最优规模的中低技术产业和适宜产业。

[Liu Binglian, Yin Zhe.

Research of economies of scale, minimum optimal scale and path selection in construction of small towns: Evidence from the micro level

. Ecological Economy, 2016, 32(6): 26-31.]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规模经济是小城镇建设的核心问题。在直接测算城市外部规模经济难以使人信服的背景下,本文通过测算微观企业的内部规模经济,间接反映城市的外部规模经济。研究发现:首先,中国小型城镇的企业平均规模效率和具有规模经济的企业比例均高于大中型城市,因此不能否认小城镇存在规模经济;其次,为了获得规模经济,小城镇在未来应该发展最小最优规模的中低技术产业和适宜产业。
[13] 邹兵.

我国小城镇产业发展中的困境与展望

[J]. 城市规划汇刊, 1999(3): 40-4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3363.1999.03.010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发展小城镇是我国农村城市化的现实选择。本文分析了我国小城镇产业发展的历史背景及四种有代表性的发展模式特点,总结了其产业结构特征,指出当前小城镇产业选择面临着严重的困境,即受到环境、资源。人口素质、农业基础和市场容量等众多条件约束,最后,作者就未来小城镇产业发展前景及对策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Zhou Bing.

Studies on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small town’s industry in China

. Urban Planning Review, 1999(3): 40-4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3363.1999.03.010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发展小城镇是我国农村城市化的现实选择。本文分析了我国小城镇产业发展的历史背景及四种有代表性的发展模式特点,总结了其产业结构特征,指出当前小城镇产业选择面临着严重的困境,即受到环境、资源。人口素质、农业基础和市场容量等众多条件约束,最后,作者就未来小城镇产业发展前景及对策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14] 李国平,宋昌耀,孙瑀.

中国县域小城镇就业岗位对人口集聚的影响研究——基于分位数回归的实证检验

[J].地理科学,2017,37(12):1785-1794.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利用中国县域建制镇数据,研究了中国小城镇常住人口与就业岗位的空间分布特征,采用分位数回归实证检验了就业岗位对小城镇人口集聚的影响。主要结论是:(1)中国县域小城镇常住人口主要集中在胡焕庸线以东地区,尤其是哈大沿线、成渝地区、长江中下游和东南沿海省份。2009~2014年,中国小城镇常住人口密度普遍上升,中国小城镇常住人口比重在胡焕庸线两侧基本保持着稳定状态。(2)中国县域小城镇非农就业岗位分布与常住人口分布大致吻合,且集聚程度更高。(3)中国县域小城镇就业岗位促进常住人口的集聚。随着县域小城镇人口规模的增加,就业岗位对小城镇常住人口集聚的影响逐渐降低,且第三产业就业岗位数量对人口集聚的影响将超过第二产业。(4)分区域看,县域小城镇就业岗位的人口促进作用对东部地区最为显著,中部次之,西部最低。

[Li Guoping, Song Changyao, Sun Yu.

Impacts of non-agricultural employment opportunities on population concentration in small towns in Chinese counties: An empirical study based on the quartile regression

.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7,37(12):1785-1794.]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利用中国县域建制镇数据,研究了中国小城镇常住人口与就业岗位的空间分布特征,采用分位数回归实证检验了就业岗位对小城镇人口集聚的影响。主要结论是:(1)中国县域小城镇常住人口主要集中在胡焕庸线以东地区,尤其是哈大沿线、成渝地区、长江中下游和东南沿海省份。2009~2014年,中国小城镇常住人口密度普遍上升,中国小城镇常住人口比重在胡焕庸线两侧基本保持着稳定状态。(2)中国县域小城镇非农就业岗位分布与常住人口分布大致吻合,且集聚程度更高。(3)中国县域小城镇就业岗位促进常住人口的集聚。随着县域小城镇人口规模的增加,就业岗位对小城镇常住人口集聚的影响逐渐降低,且第三产业就业岗位数量对人口集聚的影响将超过第二产业。(4)分区域看,县域小城镇就业岗位的人口促进作用对东部地区最为显著,中部次之,西部最低。
[15] 杜宁, 赵民.

发达地区乡镇产业集群与小城镇互动发展研究

[J]. 国际城市规划, 2011, 26(1): 28-3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8439.2011.12.057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本文首先以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一 般关系为基础,构建了"对称互动"的概念框架,进而展开乡镇产业集群与小城镇关系的案例研究。分别以广东顺德的容桂街道、北滘镇,以及江苏通州的川姜镇为 例,回溯乡镇产业集群与小城镇的发展历程,并对发展现状进行对比分析。案例研究表明,乡镇产业集群与小城镇互为依托,但产业集群所依托的小城镇的空间和社 会发展不会自发达到理想状态,只有通过有效的公共干预,包括完善的空间规划机制,才能实现乡镇产业集群与小城镇的良性互动发展。

[Du Ning, Zhao Min.

On the interactive development between rural industrial clusters and townships in coastal provinces of China

. Urban Planning International, 2011, 26(1): 28-3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8439.2011.12.057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本文首先以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一 般关系为基础,构建了"对称互动"的概念框架,进而展开乡镇产业集群与小城镇关系的案例研究。分别以广东顺德的容桂街道、北滘镇,以及江苏通州的川姜镇为 例,回溯乡镇产业集群与小城镇的发展历程,并对发展现状进行对比分析。案例研究表明,乡镇产业集群与小城镇互为依托,但产业集群所依托的小城镇的空间和社 会发展不会自发达到理想状态,只有通过有效的公共干预,包括完善的空间规划机制,才能实现乡镇产业集群与小城镇的良性互动发展。
[16] 徐靓, 尹维娜.

小城镇从“镇”到“市”发展路径——对浙江首批27个小城市培育试点镇研究小结

[J]. 城市规划学刊, 2012(7): 216-22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3363.2012.z1.041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分析了浙江首批27个小城市培育试点镇的特征及发展动力,对这27个试点镇根据各自的特征划分为七个主要的类型,并分析了每种类型的小城镇的要素优势及从"镇"到"市"的发展路径。进而结合"第三意大利"案例研究的经验总结提出了专业化的产业集群如何在未来的城市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通过有效的公共干预及规划的引领,包括完善的空间规划机制,实现小城镇产业集群与小城镇的良性互动发展,进而实现这些小城镇从"镇"到"市"的转换,更好地发挥小城市作用。

[Xu Liang, Yin Weina.

From “Town” to “City”: A brief summary of the first 27 demonstration towns in Zhejiang Province

. Urban Planning Forum, 2012(7): 216-22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3363.2012.z1.041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分析了浙江首批27个小城市培育试点镇的特征及发展动力,对这27个试点镇根据各自的特征划分为七个主要的类型,并分析了每种类型的小城镇的要素优势及从"镇"到"市"的发展路径。进而结合"第三意大利"案例研究的经验总结提出了专业化的产业集群如何在未来的城市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通过有效的公共干预及规划的引领,包括完善的空间规划机制,实现小城镇产业集群与小城镇的良性互动发展,进而实现这些小城镇从"镇"到"市"的转换,更好地发挥小城市作用。
[17] 邓祥征, 钟海玥, 白雪梅, .

中国西部城镇化可持续发展路径的探讨

[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3, 23(10): 24-3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2104.2013.10.004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基于对中国西部地区城镇化进程的调研,本文探讨了西部地区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路径,结合西部地区的现状与西部地区城镇发展的历史趋势,分析了中国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的需求,阐析了其城镇化进程中的环境压力与阻力,提出了促进中国西部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目前,西部地区整体城镇化水平滞后,各省(区)间的城镇化发展水平极不均衡。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对于城镇化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故未来相当一段时间内,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是其区域城镇化进程的主要动力,同时西部地区尚处于城镇化与工业化发展的正相关期,工业化水平的提升对西部地区城镇化进程的推动作用不容小觑。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工业化的快速推进过程中,西部地区本就脆弱的生态环境存在进一步遭受损失与破坏的威胁。这些将会导致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状况的恶化转而成为其城市化的严重制约,给当地经济可持续发展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据此,文中提出建议,未来西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应推行"二元"城镇化发展战略,增强中心城镇的辐射带动作用,培育中小城市和特色鲜明的小城镇;进一步完善西部城镇基础设施水平,以各级政府支持管理为先导和主导,尝试采用"公私营合作"(PPP)融资模式,重点推进交通及通讯设施建设;构建长期稳定的绿色城镇发展战略,推进城市绿色文化、建设绿色城市,筹措西部地区绿色城镇发展基金、发展城市绿色产业;立足功能分区并结合城镇化战略格局优化城镇化发展,依托国家主体功能区划优化城镇化发展格局,结合"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格局推进城市群建设。

[Deng Xiangzheng, Zhong Haiyue,

Bai Xuemei et al. Path of sustainable urbanization in Western China.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3, 23(10): 24-3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2104.2013.10.004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基于对中国西部地区城镇化进程的调研,本文探讨了西部地区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路径,结合西部地区的现状与西部地区城镇发展的历史趋势,分析了中国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的需求,阐析了其城镇化进程中的环境压力与阻力,提出了促进中国西部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目前,西部地区整体城镇化水平滞后,各省(区)间的城镇化发展水平极不均衡。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对于城镇化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故未来相当一段时间内,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是其区域城镇化进程的主要动力,同时西部地区尚处于城镇化与工业化发展的正相关期,工业化水平的提升对西部地区城镇化进程的推动作用不容小觑。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工业化的快速推进过程中,西部地区本就脆弱的生态环境存在进一步遭受损失与破坏的威胁。这些将会导致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状况的恶化转而成为其城市化的严重制约,给当地经济可持续发展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据此,文中提出建议,未来西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应推行"二元"城镇化发展战略,增强中心城镇的辐射带动作用,培育中小城市和特色鲜明的小城镇;进一步完善西部城镇基础设施水平,以各级政府支持管理为先导和主导,尝试采用"公私营合作"(PPP)融资模式,重点推进交通及通讯设施建设;构建长期稳定的绿色城镇发展战略,推进城市绿色文化、建设绿色城市,筹措西部地区绿色城镇发展基金、发展城市绿色产业;立足功能分区并结合城镇化战略格局优化城镇化发展,依托国家主体功能区划优化城镇化发展格局,结合"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格局推进城市群建设。
[18] 李富田, 李戈.

进城还是进镇:西部农民城镇化路径选择——对四川省31个镇、村调查

[J]. 农村经济, 2010(4): 95-97.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城镇化的趋势不可逆转,城镇化的路径可以选择。西部地区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决定了其城镇化路径可能不同于东部发达地区。四川31个镇、村调查表明,多数小城镇由于产业基础薄弱,人口聚集功能有限,更多的农民选择了流向大中城市,而非小城镇。

[Li Futian, Li Ge.

Entering a city or a town: choices of urbanization for farmers in the western China: A survey of 31 towns and villages in Sichuan

. Rural Economy, 2010(4): 95-97.]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城镇化的趋势不可逆转,城镇化的路径可以选择。西部地区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决定了其城镇化路径可能不同于东部发达地区。四川31个镇、村调查表明,多数小城镇由于产业基础薄弱,人口聚集功能有限,更多的农民选择了流向大中城市,而非小城镇。
[19] 俞燕山.

我国小城镇改革与发展政策研究

[J]. 改革, 2000(1): 100-106.

URL      [本文引用: 1]     

[Yu Yanshan.

Study on policies of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China's small towns

. Reform, 2000(1): 100-106.]

URL      [本文引用: 1]     

[20] 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 中国县域统计年鉴(县市卷)[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6.

[本文引用: 1]     

[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Rural Social and Economic Investigation Division. China county statistical yearbook (counties and cities volume).Beijing: China Statistics Press, 2016.]

[本文引用: 1]     

[21] 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 中国县域统计年鉴(乡镇卷)[M]. 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5.

[本文引用: 1]     

[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Rural Social and Economic Investigation Division. China County Statistical Yearbook (villages and towns volume). Beijing: China Statistics Press, 2016. ]

[本文引用: 1]     

[22] 于立, 彭建东.

中国小城镇发展和管理中的现存问题及对策探讨

[J]. 国际城市规划, 2014, 29(1): 62-67.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中国的城镇化和现代化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没有农村地区的现代化,就很难真正实现全国的现代化。实现中国城镇化和现代化的一个切入点应当是促进小城镇的健康发展。未来将有近5亿人由农村进入城镇,如果这些人口全部进入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将带来巨大的生态、经济和政治风险。然而目前中国的小城镇问题重重,缺乏吸引力,无法发挥其在人居系统中的枢纽功能。作者认为提高小城镇的建设水平,加大小城镇的辐射力和凝聚力,吸引农村人口进入小城镇是中国城镇化的重要任务。文章在分析了中国小城镇存在的各种问题及其根源的基础上,提出了小城镇生态健康发展和规划管理的一些建议。

[Yu Li, Peng Jiandong.

Existing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of small towns in China

. Urban Planning International, 2014, 29(1): 62-67.]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中国的城镇化和现代化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没有农村地区的现代化,就很难真正实现全国的现代化。实现中国城镇化和现代化的一个切入点应当是促进小城镇的健康发展。未来将有近5亿人由农村进入城镇,如果这些人口全部进入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将带来巨大的生态、经济和政治风险。然而目前中国的小城镇问题重重,缺乏吸引力,无法发挥其在人居系统中的枢纽功能。作者认为提高小城镇的建设水平,加大小城镇的辐射力和凝聚力,吸引农村人口进入小城镇是中国城镇化的重要任务。文章在分析了中国小城镇存在的各种问题及其根源的基础上,提出了小城镇生态健康发展和规划管理的一些建议。
[23] 席强敏, 陈曦, 李国平.

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市场潜能与空间分布——基于面板工具模型的实证研究

[J]. 地理科学, 2016, 36(1): 1-9.

https://doi.org/10.1329/j.cnki.sgs.2016.01.001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利用2003~2012年全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研究了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及其市场潜能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基于面板工具计量模型,实证检验了生产性服务业市场潜能对其空间分布的影响。主要结论是:①生产性服务业主要集中在区域中心城市,且中心城市与非中心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差距日益加大;生产性服务业市场潜能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从动态上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市场潜能差距在逐渐减小;②生产性服务业市场潜能对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分布具有显著影响。分行业看,市场潜能仅对金融服务业和科技服务业的空间分布影响不显著,对商务服务业的空间分布影响最大;③市场潜能有效地带动了区域中心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但对非中心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带动作用不明显,市场潜能没能有效地转化为真实需求。基于此,建议中国未来应提高非中心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市场潜能,带动其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尤其是提高非中心城市的本地化专业服务水平,以满足非中心城市工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受距离限制不能从中心城市获得的专业化生产服务。

[Xi Qiangmin, Chen Xi, Li Guoping.

Market potenti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producer services in China: An empirical research based on panel model with instrument variables

.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6, 36(1): 1-9.]

https://doi.org/10.1329/j.cnki.sgs.2016.01.001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利用2003~2012年全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研究了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及其市场潜能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基于面板工具计量模型,实证检验了生产性服务业市场潜能对其空间分布的影响。主要结论是:①生产性服务业主要集中在区域中心城市,且中心城市与非中心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差距日益加大;生产性服务业市场潜能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从动态上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市场潜能差距在逐渐减小;②生产性服务业市场潜能对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分布具有显著影响。分行业看,市场潜能仅对金融服务业和科技服务业的空间分布影响不显著,对商务服务业的空间分布影响最大;③市场潜能有效地带动了区域中心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但对非中心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带动作用不明显,市场潜能没能有效地转化为真实需求。基于此,建议中国未来应提高非中心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市场潜能,带动其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尤其是提高非中心城市的本地化专业服务水平,以满足非中心城市工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受距离限制不能从中心城市获得的专业化生产服务。
[24] Richardson H W.

Growth pole spillovers: the dynamics of backwash and spread

[J]. Regional Studies, 2007, 41(S1): S27-S35.

https://doi.org/10.1080/00343400701232157      URL      [本文引用: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