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10年, 30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0-03-20
      

    论文
    书评
  • 全选
    |
    论文
  • 论文
    陈利顶, 王计平, 姜昌亮, 张海萍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应用景观格局指数分析法,对比分析了西气东输豫南支线管道工程施工前后管线两侧缓冲区范围内景观格局动态。研究表明:管线建设将会引起管线附近区域土地利用发生转移;在3000m缓冲区范围内存在影响强度变化拐点,且斑块聚集度指数变化对管线建设的影响较为敏感;在类型水平上不同缓冲区多数景观指数之间没有显著性的差异,景观格局变化趋势类同;从景观水平上格局变化很难看出管线建设对沿线景观格局产生影响,但在类型和景观水平上各景观指数变化对工程建设的敏感程度不同。
  • 论文
    唐根年, 沈沁, 管志伟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借助一系列投入产出指标计算分析了中国东部沿海制造业的总体集聚态势,并选择其中15个具有显著集聚特征的二位数制造业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综合规模指数进一步分析东部沿海典型二位数制造业的集聚态势;构建利润—综合规模指数关系变化趋势图,分析判断了这15个二位数制造业集聚的合理性,并将15个二位数制造业归类为集聚推进、集聚适度、集聚过度三大类型,借助数据包络分析(DEA)模型判断哪些具体制造业在哪些地区已集聚过度,借助差额变数分析,为生产要素优化配置提供决策依据。
  • 论文
    王法辉, 胡忆东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作为美国三大城市之一的芝加哥位于美国中西部的老工业区,其兴衰历程与制造业的发展密切相关,是老工业区"锈带复兴"的典型案例之一。从地理学的角度,简要介绍芝加哥的地理位置与制造业发展历史;阐述制造业在芝加哥整体经济中的地位,制造业的地理分布及郊区化;分析芝加哥制造业发展的区位因素,加深对工业发展一般规律的理解;讨论政府政策和规划对芝加哥制造业的影响,提高对公共政策和规划设计重要性的认识;最后总结对芝加哥制造业研究的一些启示。重点在于分析芝加哥制造业发展的区位论原理,探索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以期对中国当前的老工业基地改造以及新产业的合理布局起到借鉴作用。
  • 论文
    朱道才, 陆林, 晋秀龙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锡尔熵指数、相对熵指数和变异系数以及半对数经济增长模型,分析泛长三角外资直接投资(FDI)的时空分布和变异以及空间格局对经济增长的效应,认为FDI在泛长三角地区时空分布上,呈现总体扩散的趋势;扩散路径是沿"Z"形轴线,形式有接触扩散和等级扩散,2001年后,等级扩散显著。FDI对该地区经济增长起着显著的正向作用,但区际之间效率差别显著;FDI的变异程度与经济增长呈负相关,且区域间差异较大。宏观政策在巩固和扩大泛长三角地区FDI的规模同时,应优化FDI空间格局,着眼区域协调发展。
  • 论文
    刘涛, 曹广忠, 江艺东, 郜晓雯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关于区域产业布局模式的已有研究多是针对特定地区或特定产业的经验归纳,缺乏连续性和可比性。在综合性、典型性、独立性、可比性和可操作性原则的指导下,从中心性、分布集中性、空间集聚性和耦合关联性4个维度构建了表征产业布局模式的综合指标体系。以南充市2位数产业的模式分类为例,综合使用相关分析、聚类分析、因子分析、图谱分析等多元统计方法,结合定性分析,从4个维度分别归纳了其产业布局模式,进一步总结了单中心极度集中型、“中心-外围”均衡簇群型、点状散布型和人口依赖的遍在均衡型等4种产业布局的综合模式。指标体系的合理性和灵活性得到了实证检验。
  • 论文
    傅雪莹, 陈才, 刘继生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金融危机已取代工业危机成为经济周期的标志。通过分析2008年金融危机,揭示全球金融危机传导的地理层级性规律:第一层级,金融危机在世界金融中心间的传导,是通过信息对市场的影响而实现的,在经济地域上具有点对点传导的特点;第二层级,危机从金融中心向发达国家传导,是通过金融系统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而实现的,具有点对面传导的特点;第三层级,危机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传导,是通过流向发展中国家的资本流和贸易额锐减而实现的,具有面对面传导的特点。详细分析每一层级危机传导的机理和特点,为中国今后金融危机防范提供启示。
  • 论文
    莫辉辉, 金凤君, 刘毅, 王姣娥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机场体系是航空运输组织网络的核心组成部分,认知其空间结构特征对航空运输网络的建构及辨析其表征的城镇体系结构等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中心性在刻画机场体系空间结构特征中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在研究Christaller中心地理论及其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引入网络分析方法的度中心性、邻近中心性和介中心性,这3个指标分别反映了节点在网络中的直接交流能力、可达性服务水平和控制网络交流的能力。以中国航空网络为例,研究表明网络中心性指标对机场体系的空间结构具有较好的解释性。度中心性和邻近中心性表现出较好的一致性,但与介中心性差异较大。尽管北京和上海的各类中心值始终位居前两位,但对于度中心性和邻近中心性2个指标,第三、四和五位分别为广州、深圳和成都;而对于介中心性,取而代之的是昆明、广州和乌鲁木齐,更多地体现了地缘政治的影响。综合3类网络中心性测度方法和中心地理论,提出具有探索性意义的系统中心性分析方法,其研究结果较好地体现了中国机场体系的等级结构、上层系统“鼎形”集聚特征和国家地域系统的“鞍”型效果,且与《全国民用机场布局规划》的五大机场体系具有较好的耦合性。
  • 论文
    宋正娜, 陈雯, 车前进, 张蕾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潜能模型广泛应用于就医空间可达性评价,现有模型综合了医疗设施服务能力、居民点人口数量、医疗设施与居民点之间的出行阻抗。在此基础上通过考虑"医疗设施不同等级规模对居民就医选择行为的影响"对模型进行修正。结果表明,改进的潜能模型能够更为合理地评价就医空间可达性,准确揭示居民实际所能获取的医疗资源,结合医疗资源配置相关标准,则能有效判定缺医地区,为政府相关部门规划决策提供依据。
  • 论文
    祁新华, 朱宇, 张抚秀, 林小阳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企业区位选择是理解城镇化内在机制的重要微观视角。应用西方区位因素分析框架,探讨中国东南沿海地区企业区位特征、影响因素及其城镇化效应。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企业区位选择背离了西方工业区位理论中倾向于选择位于或接近大城市的预期,而呈现出以镇村行政区域为主以及“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格局;同时,大多数企业没有过搬迁的经历,或属于近距离搬迁且迁移至开发区或大中城市的意愿并不强烈。根据调查结果,探讨了影响企业区位选择的区位因素(运费、技术成本、交易成本、集聚经济、劳动力、土地成本、资本因素、个人因素等),并揭示了导致该地区就地城镇化现象的微观机制,验证与完善了西方工业区位理论。
  • 论文
    李如忠, 汪明武, 金菊良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影响地下水脆弱性的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地貌特征、污染物性质、土地利用状况以及地下水社会价值功能等因素出发,筛选出22项评价指标,初步构建具有多层次结构特点的地下水环境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在将地下水环境风险定义为风险等级与风险重要性乘积的基础上,对风险等级与风险重要性等级的分级标准进行探讨,建立风险评价的模糊多属性决策分析模型。作为案例,将上述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应用于皖北3个城市浅层地下水环境风险的分析,取得较好效果,为地下水环境风险评价研究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
  • 论文
    柏道远, 李建清, 马铁球, 王先辉, 彭云益, 李纲, 周柯军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第四纪构造活动、沉积作用以及现今地势高低和地貌形态特征为主要依据,对江汉-洞庭盆地东部中段及其东缘(1:25万岳阳市幅)进行构造-沉积地貌类型的划分与编图。研究区共厘定出9种构造-沉积地貌类型,各地貌类型的地表高程、第四纪地壳升降特征、风化剥蚀和沉积作用等各具特征。构造-沉积地貌类型的划分及其地貌图的编制,既反映出地表地理环境暨地貌特征,又提供直观表达不同地区第四纪地层、构造特征及其反映的地质与环境演化过程的有效途径,有助于促进和深化江汉-洞庭盆地第四纪地质与环境研究。
  • 论文
    梁国付, 韩艳, 丁圣彦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运用景观生态学基本原理,借助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利用地形位指数,分析伏牛山北坡森林景观动态变化的地形梯度特征。结果显示:森林景观动态变化与地形梯度有密切关系,1986和2003年,森林景观在地形梯度上的优势分布区间(Pie>1)分别为9~30和10~30,即在的中高地形梯度上,且有向高地形位略为移动的趋势。森林景观类型保持不变部分、森林景观转化为非森林景观类型部分和非森林景观转化为森林景观类型部分所对应的在地形梯度上的优势分布区间(Pie>1)分别为10~30,5~12和4~10、18~24。分析森林景观动态变化与地形位指数的相互关系,表明森林景观动态变化与地形位指数有显著相关关系。
  • 论文
    张景, 姚凤梅, 徐永明, 张佳华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选取华北地区为研究区,利用MODIS遥感数据多光谱、多时相优势进行分类特征提取,依据土地覆盖分类特征如地表反射率、植被指数、纹理特征等,并对这些分类特征分别从光谱维、时间维、空间维三个角度进行阐述,结合DEM数据,使用最大似然法进行土地覆盖遥感分类特征的评价与比较。结果表明,不同分类特征对分类精度影响不同,将多种分类特征结合能够有效提高区域尺度土地覆盖分类精度,但分类特征的加入不一定能提高某些类别的分类精度。
  • 论文
    钟晓兰, 周生路, 李江涛, 赵其国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集126个表层土壤样品分析了江苏省昆山市土壤有效态Cd、Cu、Pb的分布特征,并采用相关系数、通径系数和决策系数综合研究重金属有效态的含量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昆山市土壤受有效态Cd、Cu和Pb的风险较大,生物有效性系数分别达63.75%,19.17%和13.51%。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中交通用地的生物有效性显著高于其它各土地利用类型。随着剖面层次的下降,重金属有效态含量和生物有效性逐渐减小。土壤重金属总量对有效态均具有最大的正向影响作用,有机质对有效态含量均为较大的正向作用,FeOx含量通过吸附固持重金属离子对有效态含量也有较大负作用。
  • 论文
    周毅, 汤国安, 王春, 肖晨超, 董有福, 孙京禄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土地貌正负地形自动分割是构建地表空间分布式机理-过程模型的基础。在分析黄土高原地区典型地貌坡面形态及汇流过程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5m分辨率栅格DEM自动分割黄土正、负地形的技术方案。该方案首先利用坡面上下游栅格点的坡度对比识别沟沿线点,然后利用汇水模型提取沟沿线点约束的上游汇水区域,从而实现正、负地形的自动分割。在黄土塬区及丘陵沟壑区的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的优点是提取精度高,人工干预少,在不同地貌类型区域内有很好的应用适宜性。
  • 论文
    宋友桂, 史正涛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研究伊犁盆地黄土分布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伊犁黄土的粒度、矿物和地球化学组成特征。粒度分析表明伊犁黄土以粉砂为主,含有一定量的细砂,粒径比黄土高原粗,分选性比黄土高原黄土差。在矿物组成上以石英、长石和碳酸盐类矿物为主,含一定量的绿泥石和云母。地球化学元素分析表明伊犁黄土以SiO2、Al2O3、CaO为主,比黄土高原黄土富Na2O和CaO,反映伊犁盆地黄土形成于较干冷、化学风化弱的环境。
  • 论文
    刘会平, 梁红梅, 苗会强, 范九生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雷州半岛是中国东部沿海农业旱灾最为严重地区之一。通过分析积分湿度指数I值变化,探讨雷州半岛农作物水分供需关系及其对农业旱灾的影响。结果表明:农作物水分供应不足是雷州半岛农业旱灾最主要原因。从时间上看,1962~2007年46a间,有31a的I值小于0.6,中旱和重旱频率高达67.4%。I值也有明显的季节差异,冬旱最为严重,46a中有44a为重旱,出现频率为95.65%。从空间上看,南部和北部农业旱灾尤为严重。徐闻和湛江中等以上农业旱灾频率达71%以上,廉江、雷州和吴川为66%左右,遂溪最低,也达57%。
  • 论文
    任永建, 陈正洪, 肖莺, 孙杰, 孙善磊, 赖安伟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考虑气温序列的非均一性,并对缺测数据进行合理插补,建立武汉区域1905~2005年、季3项气温序列。序列结果表明,100a来年均气温、年均最低气温均呈上升趋势,增温速率分别为0.014℃/10a和0.026℃/10a;年平均最高气温变化呈现微弱的下降趋势,变化速率为-0.003℃/10a,表明百年来武汉区域夜间增温趋势比较明显,白天气温变化不大;年平均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变化具有不对称性。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气温存在两个暖期,时段为1920~1940年、1990~2005年,第一个暖期主要是夏、秋季气温偏高,冬、春季不明显,热在白天;第二个暖期则四季气温均偏高,冬、春季最明显,夏季较弱,暖在夜间。
  • 论文
    曹伟, 周生路, 王国梁, 孙波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长三角江苏省宜兴市为例,研究工业发展影响下土壤重金属空间变异特征。结果表明:(1)点源周围元素富集程度较强,其中固体点源周围含量最高,液体次之,气体相对较低;富集元素种类取决于点源排放废物类型;元素含量随距离的增加呈明显下降趋势,气体点源影响范围最大,固体次之,液体相对较小。(2)与点源相比,面源排放下元素富集程度较弱,元素含量随距离的增加变化规律不明显,但影响范围大。(3)面源排放下重金属空间分布的方向性,除受盛行风向的影响,还受到工业布局的影响;由于富集元素种类复杂,加之交叉复合效应,使其空间变异更为复杂,从而加大了重金属治理的难度。
  • 论文
    王世忠, 刘卫东, 曹振宇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土地利用的数量结构优化问题是个典型的多目标优化问题。文章通过引入带精英策略的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NSGA-Ⅱ),构建基于NSGA-Ⅱ的土地利用数量结构优化模型。在参考Kanpur遗传算法实验室提供的NSGA-Ⅱ源代码的基础上,利用C/C++语言进行程序的二次开发,获得土地利用数量结构优化的一系列Pareto解,并组成Pareto解集。最后,通过权重来近似地表达决策意愿,通过计算综合效益,来实现各种决策意愿下的方案择优决策。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型能较好地解决土地利用的数量结构优化问题。
  • 论文
    杨周, 林振山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北半球过去2000a重建气温变化的多尺度分析,发现:(1)北半球过去2000a气温变化存在准6a、准11a、准21a、准43a、准86a、准247a、准914a等7个不同时间尺度的波动,并且以年际变化、年代际变化和近千年周期为主,不只是在数百年尺度上受太阳活动的驱动,在数十年尺度上也受到太阳活动的影响;(2)北半球在中世纪暖期波动幅度较小,小冰期气温振荡幅度相对较大,1400~1800A.D.这400a间是北半球最寒冷的时期;(3)在未来的几十年里,北半球气温的自然波动将极大地减低因人类活动而导致的全球气候变暖效应。
  • 论文
    郑衡泌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宋代妈祖信仰传播的地理空间分布及扩散态势与不同信仰人群间的关联进行分析,认为民间信仰的一种传播和扩散途径是从较低的社会阶层开始,逐步向较高的社会阶层扩散,并随着不同信仰人群的不同行为方式和活动空间特征,向着不同的传播路径进行传播,并形成不同的地理空间分布特征。宋代是妈祖信仰发展的初期,渔民、海员海商和地方士绅官员这些不同的信仰群体在妈祖信仰传播地域扩大过程中先后加入,逐步实现信仰的等级扩散。不同信仰群体对其地域扩散推动方式不同:渔民群体以短距离传染性扩展扩散为主,海员海商群体以长距离迁移扩散为主,士绅官宦群体二者兼而有之。不同信仰群体对信仰地域传播形成的地理分布态势不同。渔民群体产生沿海岸小范围密集型分布,海员海商产生港口集镇分布特征,士绅官宦推动信仰向着政治中心传播。这些不同的传播类型和分布态势与各人群活动地域和行为方式密切相关。
  • 论文
    赵莹雪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运用ArcGIS技术、动态度模型和马尔科夫模型,定量分析了1996~2007年珠海旅游用地数量、来源、类型与结构以及空间分布的演变特点、原因及其变化趋势。研究发现,数量变化方面,规模增长迅速;自然生态类旅游用地增长率和动态度最大;各类型旅游用地增长量由自然生态、度假村、主题公园、文化景观到园林游憩依次递减;香洲区旅游用地规模增长最显著,金湾区旅游用地总体动态度最大。来源方面,林地是珠海市旅游用地增长的主要来源;来源于耕地的概率较小;各区旅游用地来源的地类与其所处的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状况紧密相关;度假村主要来源于林地和建设用地,文化景观类和主题公园类旅游用地主要来源于建设用地,自然生态类旅游用地主要来源于林地。空间分布演变方面,在积极发展生态休闲度假旅游的背景下,呈现出“十”字形扩展特征,主要集中在东部山地和岛屿;各类旅游用地因资源与客源市场的吸引力不同而呈现不同的演变形态。类型与结构演变方面,以林地变化最突出。珠海旅游用地变化趋势表现为:面积增加,自然生态类旅游用地仍将是规模增长最大的类型,香洲区增长将最为显著;未来旅游用地来源主要为万山群岛的灌木林地和裸地。空间分布主要向“两区一带”(东部海岛生态旅游区、西部休闲旅游区、北部绿地与湿地生态旅游带)演变;受人类影响低的土地利用类型将向受人类影响高的类型转变,旅游设施建设用地比重将不断增加。研究对珠海市旅游用地变化调控和管理都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借鉴意义。
  • 论文
    王蕊, 苏勤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黄山市国内旅游购物者为例,根据旅游购物者的商品属性偏好和购物介入的不同,采用因子分析和分层聚类法等数学方法,将旅游购物者划分为追求实际的购物爱好者,追求消闲的购物热衷者,追求文化享受的购物冷漠者3类,并对比分析了不同类型旅游购物者的具体购物行为特征。
  • 书评
  • 书评
    王恩涌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最近看到李小建教授新著农户地理论,感到十分重要,同时也想到他在10多年前所著的公司地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