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谷昌军, 张镱锂, 刘林山, 魏博, 崔伯豪, 宫殿清
    地理科学. 2025, 45(1): 214-226. doi: 10.13249/j.cnki.sgs.20220774 cstr: 32176.14.geoscien.20220774
    PDF全文 (204) HTML (3950)   可视化   收藏

    研究基于2000—2020年三江源生长季最大值合成MODIS NDVI数据,采用趋势分析和空间分析的方法量化了三江源草地绿度的变化情况;进一步运用相关分析和偏相关分析的方法,揭示了不同时空尺度下气温降水与生长季NDVI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① 2000—2020年三江源区草地生长季NDVI总体呈现出增加的趋势,增加趋势的像元占比为77.53%,其中显著增加趋势像元占比为33.95%(P<0.1);而局部出现了降低的趋势,降低趋势的像元占比为22.47%,其中呈现显著降低趋势像元占比为3.03%(P<0.1)。② 生长季NDVI呈现显著增加的像元主要分布在海拔[4500,5000) m,坡度2°~6°的阴坡,而生长季NDVI呈现显著降低的像元主要分布在海拔[4500,5000) m,坡度6°~15°的阳坡。③ 整个三江源区来看,生长季NDVI与生长季的气温降水有着最强的相关性,且与生长季最低温的相关性(R=0.79,P<0.001)大于生长季降水(R=0.66,P<0.001)和生长季平均温度(R=0.55,P<0.001)的相关性;栅格月尺度气候要素与生长季NDVI的关系表明,7月份降水与7月份最低温与生长季NDVI的年际波动具有最强的相关性,空间上表现为东部生长季NDVI受降水主导,而西部则主要受温度主导。

  • 邵云通, 吴晓
    地理科学. 2025, 45(1): 189-201. doi: 10.13249/j.cnki.sgs.20221170 cstr: 32176.14.geoscien.20221170
    PDF全文 (175) HTML (3777)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同一城市在不同尺度空间中的地位与作用差异”这一现有城市网络研究中被普遍忽视的关键研究视角,以腾讯迁徙大数据为基础建立了城际人口流动的都市圈−城市群−国家分尺度网络分析模型,对其网络特征的分尺度格局和跨尺度变化进行分析和对比,同步发掘分尺度视角下的“特殊城市”并解释其出现的原因。研究发现:分尺度视角下中国城际人口流动网络在“国家层级”和“都市圈层级”上的“核心−边缘”特征均较为明显,而在“城市群层级”中则出现了发展相对均衡的城市群落;直辖市、省会/首府等区域经济中心城市普遍在3级网络中保持了较高的接近中心性,也都是在国家层级网络中向内吸收城际流动人口、在城市群和都市圈层级网络之中向外扩散城际流动人口,但其在城市群层级网络中并非是发挥人口流动调度功能的核心节点;大多数城市间的人口流动在都市圈层级网络和国家层级网络之中更加活跃,但部分位于长三角、中原、京津冀等城市群和大连、长沙、南昌等都市圈内的城市则与之相反,因为在城市群层级网络中链接了更广泛的人口基础、拥有更便捷的流通路径,并受到更强的推拉作用力,其城际人口流动的规模和活跃程度普遍在城市群层级网络中达到顶峰。

  • 创新驱动发展
    王福博, 王晓芳, 罗万云, 鲁科技
    地理科学. 2025, 45(1): 106-118. doi: 10.13249/j.cnki.sgs.20230302 cstr: 32176.14.geoscien.20230302
    PDF全文 (129) HTML (3685)   可视化   收藏

    城市创新驱动水平的提升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目标提供强大的动力源泉。本文基于创新价值链理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构建城市创新驱动系统,采用城市创新驱动系统中科技成果转化扩散阶段的投入产出效率,来间接表征城市创新驱动水平,识别2003—2017年中国28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创新驱动水平的时空演化特征,并进一步剖析城市创新驱动水平影响因素的时空异质性。结果表明:① 2003—2017年中国城市创新驱动水平的变化趋势具有显著的两阶段特征,年均增长率为1.32%,华北、东北以及西北地区创新驱动水平的增长动力不足。② 城市创新驱动水平的非均衡特征显著,空间分布格局由“西高东低”向“南高北低”演变。城市创新驱动水平增长集聚群的空间分布呈现出明显的“核心–边缘”特征,与城市群的空间分布具有较高的相关性,省会/直辖市多为区域增长极。③ 城市创新驱动水平的时空演变是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前期主要由城市富裕度和政府干预倾向驱动,后期主要依靠城市富裕度和工业发展水平驱动,各因素对城市创新驱动水平的作用效果、作用强度以及波动方向呈现出显著的时空差异。

  • 李双双, 胡佳岚, 延军平
    地理科学. 2025, 45(1): 227-238. doi: 10.13249/j.cnki.sgs.20221175 cstr: 32176.14.geoscien.20221175
    PDF全文 (228) HTML (3682)   可视化   收藏

    基于1970—2020年逐日降水数据,辅以经验正交分解法、趋势分析等方法,对秦岭南北降水季节性指数(PSI)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识别降水季节性空间主导模态,探讨降水季节性空间异常与全区海温的遥相关关系。结果表明:① 1970—2020年,秦岭南北PSI线性变化趋势并不显著,以3.2 a的年际波动周期为主。1997年后,较长干季逐渐成为区域降水季节性的常态;② 在空间上,秦岭南北有61.3%的区域降水季节性为单一空间主导型,组合类型相对较少。其中,湿季偏长和干湿均衡是单一形态的主导类型;“干湿均衡−干季偏长”是组合形态的主导类型;③ 前冬、春季北大西洋涛动处于负相位,赤道中东太平洋由厄尔尼诺转拉尼娜时,秦岭南北PSI异常偏高,全区发生极端干旱风险较高。

  • 创新驱动发展
    高鑫, 丁晨浩, 侯鑫, 段德忠
    地理科学. 2025, 45(1): 119-129. doi: 10.13249/j.cnki.sgs.20230389 cstr: 32176.14.geoscien.20230389
    PDF全文 (112) HTML (3662)   可视化   收藏

    绿色低碳交通是中国顺利实现“双碳目标”的必由之路,而绿色交通技术创新是发展绿色低碳交通的核心动力。借鉴 OECD 的绿色交通专利识别方法,本文建构了2001—2020年中国城市尺度的绿色交通专利申请量时空数据库,揭示了近20 a中国绿色交通技术创新活动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基于时间、个体双固定效应的面板回归模型以及协整分析探讨了其内外部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 道路运输类、运输中的促成技术类2个领域的创新引领着中国绿色交通技术创新。前者占比达62.8%,后者占比51.5%;② 创新主体实现了由个人为主到企业为主的转换。企业创新主体占比达82.4%;③ 中国绿色交通技术创新的空间分异显著,且日趋集中,珠三角与长三角地区愈发成为绿色交通技术创新高地。深圳远超上海,在道路运输类、运输中的促成技术类2类最重要的创新类别中位列第1;④ 全国尺度,城市综合交通可达性、研发投入对城市绿色交通技术创新的产出起到普遍的促进作用,东部地区研发投入和城市综合交通可达性对绿色交通技术创新起到更大的正向影响,中部地区城市规模和研发投入发挥主要的促进作用,西部地区城市规模、城市交通物流产业区位商、外国直接投资及政府环境规制起到促进作用。创新门槛、外资作用、环境规制与环境现状对绿色交通技术创新的影响机制明显异于绿色技术创新。此外,绿色交通内部技术系统中,运输中的促成技术类创新对其他类别的技术创新有显著促进作用。

  • 城乡发展与人口
    向慧, 彭保发, 伍铁牛, 张浩哲, 付冬暇, 杨庆媛
    地理科学. 2025, 45(2): 349-363. doi: 10.13249/j.cnki.sgs.20230470 cstr: 32176.14.geoscien.20230470

    结合DEA-SBM模型、碳排放评估模型、面源污染测算方法、GIS空间分析技术和地理探测器模型,动态刻画湖南武陵民族地区37个县域种植业生态效率的时空分异,解析其驱动机理。结果表明:① 2010―2020年湖南武陵民族地区种植业生态效率低等级的行政单元不断向高等级转化,其等级结构不断优化;② 区域种植业生态效率总体东高西低,东西及南北方向的变化均较为缓和,并呈“中心–外围”式分布特征;③ 区域种植业生态效率演变受到多种因子的综合作用,自然条件是影响其格局及演变的基础,农业技术是其演变的牵引力,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具有两面性,产品市场则起着决定性的作用;④ 区域未来种植业发展应当关注碳排放问题,并注重发挥相对发达地区的辐射与带动作用。

  • 地表环境
    陈永宝, 胡顺军, 雷磊, 徐圣, 刘海, 张书杰, 张巧丽, 徐志华
    地理科学. 2025, 45(2): 449-458. doi: 10.13249/j.cnki.sgs.20221453 cstr: 32176.14.geoscien.20221453

    为研究地下水深埋条件下土壤给水度的变化规律,以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为研究区域,采用野外原位观测的试验方法,测定了地表零通量条件下的完全给水度、蒸散发条件下的平均疏干给水度和侧向渗漏补给条件下的平均充水给水度,探讨了地下水埋深、入渗、蒸散发对给水度的影响。结果表明:① 包气带剖面含水率法测定地下水深埋条件下的土壤给水度是可行的;② 地表零通量条件下完全给水度μ随地下水埋深H的增大而增大,当地下水埋深超过毛管水最大上升高度时,完全给水度变化较小,可近似看作常数;③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丘间地地下水埋深平均值为8.80 m,地表零通量条件下完全给水度等于0.36,蒸散发条件下的平均疏干给水度为0.13,侧向渗漏补给条件下的平均充水给水度为0.17。研究结果可为地下水深埋区土壤给水度的测定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 前沿探索
    管卫华, 吴小妮, 李焕兰, 张惠, 吴巍, 吴连霞
    地理科学. 2025, 45(2): 265-277. doi: 10.13249/j.cnki.sgs.20230576 cstr: 32176.14.geoscien.20230576
    PDF全文 (121) HTML (3265)   可视化   收藏

    本文运用Mann-Kendall方法将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城镇化增长率划分为1978—1994年、1995—2020 年2个阶段,并对不同阶段的中国省域城镇化格局进行了分析。利用面板数据从区域内、区域间层面对形成这种格局的动力机制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① 中国省域城镇化的时空动态差异特征显著,1978年城镇化格局整体上呈现出北高南低、东高西低的格局;1994年表现为北方和东南沿海省份城镇化率等级相对较高,西南省份相对等级较低;2020年已形成由东向西逐级递减的格局;② 空间杜宾模型估计结果显示,劳动力需求作为拉力对区域间城镇化率提升作用强于区域内;城乡收入差距对城镇化率的作用效应表现为先抑制后促进,对区域间的作用强度始终强于区域内;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作为地区间推力对城镇化的正向效应仅在前一阶段显著;地区间城镇收入差距作为地区间拉力对城镇化率的影响总体表现为先抑制后促进,作用效应由区域间强于区域内转变为区域内强于区域间;③ 地理加权回归结果表明,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劳动力需求和城乡收入差距作为地区内推、拉力对各省城镇化提升具有正向驱动效应;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和地区间城镇收入差距对城镇化的正向推进效应在空间上的波动明显,随时间变化越来越强,表明区域间、城乡间的发展差距作为地区间推、拉力正在不断促进各区域的城镇化发展。

  • 数字经济与区域发展
    郭远游, 叶玉瑶, 王长建, 刘郑倩, 卢秦
    地理科学. 2025, 45(3): 459-471. doi: 10.13249/j.cnki.sgs.20230568 cstr: 32176.14.geoscien.20230568
    PDF全文 (268) HTML (3105)   可视化   收藏

    在碳达峰、碳中和的背景下,具有高耗能特征的数据中心面临节能减排的巨大挑战,这关系到新型基础设施绿色高质量发展目标的实现,国家层面制定了“东数西算”战略以充分发挥西部资源禀赋优势、缓解东部的资源环境压力,其带来的碳减排效应及空间转移规律引起学界关注。本文基于中国各地区数据中心层面的细粒度数据构建碳核算框架,模拟预测2020—2030年是否实施“东数西算”战略的2类情景下的数据中心碳排放数量及空间转移规模,并分析了战略节能减排的潜力。结果表明:“东数西算”战略能够通过优化算力资源空间布局实现数据中心的节能减排。在“东数西算”战略背景下,2030年全国数据中心的碳排放总量预计达到21 131.03万t,相比未实施战略的情景将减少2 274.16万tCO2;东部降低了5 544.67万tCO2,其中京津冀枢纽与长三角枢纽地区的碳排放压力得到有效缓解;东部向中部转移了1 788.51万tCO2,向西部地区转移了1 332.88万tCO2,同时减缓了高碳区域的碳排放的增加速率。研究结论对揭示“东数西算”战略背景下数据中心这一类新型基础设施的碳排放转移规模与空间转移格局提供数据支撑。

  • 人口与区域发展
    程明洋, 田从争, 张东
    地理科学. 2025, 45(3): 613-626. doi: 10.13249/j.cnki.sgs.20230507 cstr: 32176.14.geoscien.20230507

    基于“人口–土地–产业”3个子系统,构建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乡村地域系统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模型探究了2000—2020年乡村地域系统协调发展时空格局及其演化机制,并利用平均趋势线划分了发展类型。结果表明:①乡村地域系统发展水平及协调水平逐年升高,二者均呈现“东西高、中间低,高低值交错分布”的空间格局,逐渐发展成以汉中市北部县域、安康市汉滨区、丹江口库区周边县域为核心的高水平集聚区,并形成汉台区–汉滨区–邓州市横向发展轴。②乡村地域系统协调类型可划分为低协调水平–人口发展领先型、中协调水平–人口发展领先型、中协调水平–土地发展引领型、高协调水–产业发展引领型4种类型,土地和产业发展是促进乡村地域协调水平上升和空间格局分异的主要驱动力。③资源环境条件决定了初期水源区乡村地域协调度的空间格局,而在产业发展和区域政策的调控下,不断促使水源区人类活动、资源分配以及经济格局发生重构。

  • 人口与区域发展
    佟伟铭, 郑金辉, 郭加新, 蒋语欣
    地理科学. 2025, 45(3): 578-589. doi: 10.13249/j.cnki.sgs.20230564 cstr: 32176.14.geoscien.20230564

    乡村转型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乡村地域人口迁移直接影响着乡村转型发展的进程。本文从乡村地域人口迁入、人口迁出和人口回流3种迁移类型建构乡村地域人口迁移与乡村转型发展间的理论分析框架,基于浙江省乡村地域人口迁移与乡村转型发展问卷调研,借助GIS分析、空间自相关和多元线性计量模型,探究乡村地域人口迁移空间特征及转型发展效应。研究发现:①浙江省乡村地域人口迁移呈现出显著的空间分异特征,人口迁入、人口迁出、人口回流规模具有明显的差异,并呈现出“自南向北、自东向西”阶梯式逐渐增强的空间格局。②浙江省乡村地域人口迁出和人口回流均具有正的空间相关性,存在高值集聚或低值集聚现象,环杭州湾城市群出现乡村地域人口迁移高值聚类区域,而浙西南的边缘地带出现乡村地域人口迁移低值聚类区域。③乡村地域迁移人口的社会经济特征、迁移特征、迁移目的以及对乡村转型发展的贡献与促进作用是影响乡村转型发展的主要因素;人口迁入、人口迁出和人口回流能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乡村转型发展。

  • 黑土专栏
    梁爱珍, 张延, 陈学文, 张士秀, 黄丹丹, 杨学明, 张晓平, 李秀军, 田春杰, McLaughlin Neil B, 相洋
    地理科学. 2022, 42(8): 1325-1335. doi: 10.13249/j.cnki.sgs.2022.08.001
    PDF全文 (1353) HTML (1626)   可视化   收藏

    东北黑土区承担着国家粮食安全“稳压器”的重要责任。然而,由于长期超负荷开发利用导致黑土日益退化,黑土资源的永续利用受到严重制约。理论与实践证明,保护性耕作是保护黑土地、推动黑土耕地质量和耕作效益绿色增长的发展模式。综述了保护性耕作的基本内涵及其在东北黑土区的发展现状与技术概况,从保护性耕作在土壤保持、保墒效益、结构改善、固碳培肥和土壤生物多样性增加、节本增效等方面系统评估了东北黑土区实施保护性耕作后的生态与经济效益,提出黑土区实施保护性耕作存在的问题与未来发展方向,以促进黑土地保护与利用协调发展、推动保护性耕作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 跨学科视野下的治理研究与治理现代化 (二)
    王福刚, 王耀辉, 姜明, 王贺, 盘惠林, 吴铭杰, 曹玉清
    地理科学. 2023, 43(7): 1291-1298. doi: 10.13249/j.cnki.sgs.2023.07.016
    PDF全文 (1303) HTML (1822)   可视化   收藏

    长白山天池区是松花江、鸭绿江、图们江的发源地,也是全国著名的旅游胜地。研究结合天池区地形地貌条件以及特殊的地质岩性和环状-放射状断裂构造特征,分析了天池水循环条件和水动力特征,明确了环状断裂构造的水力“消峰”作用和放射状断裂的导水作用,论证了天池补给区的地下水分水岭外扩的可能性。在天池区水循环与水动力条件分析的基础上,基于天池区2003—2020年气象水文监测数据,利用水均衡法对天池水量平衡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显示,天池区的降水条件可以维持天池的水量平衡,距离环天池地表分水岭外侧高程850~2200 m范围内的大气降水可以维持天池年排泄量3600万m3的水量平衡,水量平衡区对应的地表高程平均高于天池水面(2189.7 m)约125 m。

  • 数字经济与区域发展
    于英杰, 杜德斌, 段德忠
    地理科学. 2025, 45(3): 518-530. doi: 10.13249/j.cnki.sgs.20230587 cstr: 32176.14.geoscien.20230587

    科技型企业是塑造城市创新空间的第一动力,已成为各国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力量。本文利用POI地理大数据定量分析中国科技型企业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 中国科技型企业总体呈现“东强西弱”的梯度递减趋势,符合胡焕庸线分布规律,空间上形成“三核心–两环带–多核点”的集聚模式;② 大型企业集中于长江以北,以长三角和京津冀为核心,中型企业在珠三角及长三角南部占优势,中西部地区则以小微型企业为主;③ 制造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是科技型企业的三大主导行业,制造业呈现以长三角和珠三角为高密度核心区,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形成东部高值聚集、中部哑铃状扩散、西部单核块状分布,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主要沿东部沿海、黄河流域地区及长江经济带分布;④ 市场环境、产业政策、经济实力等因素对企业影响显著,其中大型企业更依赖人力资本,中小微企业更依赖于政府政策支持、市场环境和经济环境。各行业均受政策影响最大,制造业还受市场结构和产业布局影响,服务业则高度依赖人才、经济水平和产业环境。

  • 数字经济与区域发展
    向博文, 魏伟, 徐高峰
    地理科学. 2025, 45(3): 484-494. doi: 10.13249/j.cnki.sgs.20230588 cstr: 32176.14.geoscien.20230588

    中国城市创新网络具有高生成性兼具高波动性,既有研究考察了创新网络的生成机制,但对于创新关系的维持/解除进程及其背后的高波动性机理尚待明晰。基于“生成–维持”视角,采用2001—2019年合作发明专利构建全国创新网络,探索其演化特征,并采用可分离式时态指数随机图模型,分别揭示创新关系的生成与维持机制。研究发现:① 中国创新网络规模日趋扩大,空间格局由三角形向“菱形+十字”发育。维持进程呈现“上三角–全三角–菱形–菱形+十字”的演化路径;生成进程呈现与下一阶段维持进程类似格局,并由“北上深”主导转为以城市群为主体,反映出路径依赖效应;解除进程由生成网络中的核心节点,以及中国东北、西南城市主导。② 创新网络演化机制出现阶段性分异。聚集效应对创新关系由抑制转为促进,中介效应对创新关系由促进转为抑制;传递效应、GDP与创新水平、地理邻近性与组织邻近性对城市创新关系的促进作用持续下降。③ 创新关系生成与维持的演化机制具有差异性。经济规模和创新水平对于创新关系的维持作用基本失效,地理邻近性对于创新关系的生成作用下降,但是维持作用上升。本文增益于既有研究中对创新关系维持机制的探索不足,为提升创新网络的成长性、降低其波动性,提供了理论与方法支撑。

  • 地表环境
    白子怡, 董治宝, 南维鸽, 刘小槺, 魏国茹, 郭慧, 张雪娇
    地理科学. 2025, 45(2): 438-448. doi: 10.13249/j.cnki.sgs.20230619 cstr: 32176.14.geoscien.20230619
    PDF全文 (126) HTML (2494)   可视化   收藏

    在沙区植物生态建设过程中,选择什么样的草本植物能达到最佳的防风固沙效果,这仍然是需要深入科学研究的问题。本文利用移动风洞,在野外种植草本植物群落(沙打旺和中科1号羊草),在4种不同植被盖度下(10%、20%、30%和40%)探索其对输沙率与风速廓线的影响,以明晰该植物种类的防风固沙能力,风洞原位测试结果表明:沙打旺的防风固沙效能明显强于羊草,表现为在同等植被覆盖度和风速条件下,沙打旺的输沙率显著小于羊草,风速减少率和风蚀抑制效率明显大于羊草。沙打旺的最佳防风蚀盖度为30%,能抑制近地表20 cm以内约90%的输沙量,羊草植被盖度为32%时,能抑制地表20 cm以内75%的输沙量。从植物形态和结构来看,植物茎杆硬度大、茎多数且数个丛生其防风固沙效果更好。

  • 比较城市化专栏
    古荭欢, 孙斌栋
    地理科学. 2023, 43(2): 185-196. doi: 10.13249/j.cnki.sgs.2023.02.001
    PDF全文 (1918) HTML (1511)   可视化   收藏

    源自西方的现代城市理论显然无法解释以中国为代表的“全球南方”城市的全部特征。为了使城市理论具有更大的包容性,以城市社会空间分析为例,聚焦高、中、低3类社会/收入阶层的空间格局与演化这一主题,对中国上海、美国芝加哥和洛杉矶3座典型城市进行对比研究,尝试在捕捉地方性特征的同时提炼有关社会空间的普适性规律,为理论体系补充新的认知。研究表明,与美国“外高内低”的社会空间模式截然相反,中国城市呈现出“内高外低”的典型特征;在演化趋势上,美国城市体现为以低社会阶层邻里扩张为主的“社会空间下沉”,同时在历史悠久的大城市出现了高社会阶层群体向中心城内核的回流,而中国城市则呈现以中等收入邻里扩张为主的“社会空间上升”,同时伴随着中心城区内核少许高收入居民的外流。中美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差异源自两国社会经济因素的差别,但都遵循一些共同规律:各国的城市社会空间结构是与城市化阶段相对应的;其差异和演变都可以采用城郊的人口吸引力和交通可达性这样的统一分析框架来理解;背后深层次的动力机制是相同的,本质上都反映了社会地位不均衡在空间上的映射,是优势群体主导区位竞争的空间体现。

  • 进展与展望
    高阳, 张中浩, 安雨, 蔡顺, 杨艳丽, 张琍, 熊巨华
    地理科学. 2025, 45(1): 10-22. doi: 10.13249/j.cnki.sgs.20240656 cstr: 32176.14.geoscien.20240656

    湿地作为陆地与水域之间的过渡地带,是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物种迁移与演变较为活跃的地理单元,在调蓄洪水、水质净化、维持生物多样性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与人类福祉和生存发展息息相关。湿地科学是地理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支撑科学发展、服务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是资助湿地科学领域基础研究的主渠道,也是推动湿地科学基础研究的重要驱动力,项目资助情况可反映湿地科学领域研究的热点和发展方向。本文梳理了1986—2023年地理科学学科资助下(申请代码D01),项目题目或关键词中包含“湿地”“沼泽”“泥炭地”“红树林”或“滩涂”,共计资助的519个湿地科学相关项目。研究从项目申请代码、研究区域、研究内容、关键词等角度分别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湿地科学资助项目经历了从2002—2012年、2013—2023年2个“十年”快速增长与平稳增长阶段;获得资助的项目主要集中在景观地理和综合自然地理(D0105)、遥感科学(D0113)和生物地理与土壤地理(D0103)3个申请代码。研究对象上,以内陆沼泽湿地、滨海湿地为主;研究内容上,“遥感监测”“过程”“气候变化”“植被”“功能”等内容出现频率较高。关键词网络关系显示,遥感与光谱、遥感与植被、景观与格局3对关键词共现频次较高,表征了目前湿地科学发展的地理学特点和研究方法的更迭。目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理科学学科正进一步优化分支学科布局与关键词,强化跨领域、跨学科交叉与融合,引导聚焦湿地科学基础理论与前沿热点,推动中国湿地科学研究的高质量发展。

  • 数字经济与区域发展
    王奕淇, 董昊娟
    地理科学. 2025, 45(3): 506-517. doi: 10.13249/j.cnki.sgs.20230649 cstr: 32176.14.geoscien.20230649
    PDF全文 (104) HTML (1924)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基于数字经济对碳排放绩效的影响机制,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对中国城市碳排放绩效的影响机理及空间效应。结果表明:①数字经济整体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数字鸿沟现象有所缓和;碳排放绩效水平整体较低,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②数字经济可以显著改善城市碳排放绩效,且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果仍然成立。影响机制的结果表明,数字经济主要是通过绿色技术进步、产业集聚、能源利用效率对碳排放绩效产生积极影响。③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经济能够显著改善东部地区和非资源城市的碳排放绩效,而对中西部地区和资源城市的碳排放绩效的影响不显著。④空间溢出效应分析表明,数字经济发展不仅能够有效改善本城市的碳排放绩效,而且能够促进相邻城市碳排放绩效的提升。

  • 胡楠林, 任志彬, 董禹麟, 付尧, 郭玉洁, 毛之夏, 常馨悦
    地理科学. 2022, 42(9): 1534-1545. doi: 10.13249/j.cnki.sgs.2022.09.003
    PDF全文 (1164) HTML (1112)   可视化   收藏

    基于长期不透水面和MODIS地表温度数据,分析2000—2015年中国城市群扩张及热岛效应时空演变,进而综合采用冗余分析(RDA)、线性回归分析和变异分配分析(VPA)等方法,揭示城市群城市热岛效应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城市群内建成区面积快速扩张,不透水面比例从2000年2.08%增长到2015年5.33%,且主要集中于珠江三角洲等沿海城市群;2000—2015年,夏季热岛分布较广,且白天强度高于夜晚。东部以及大部分北部城市群如哈长城市群等,降温强度较大,但其夜晚热岛效应在不同程度增强。冬季夜晚比白天热岛分布广、强度高,北方、西北、东部等地区夜晚热岛效应也在增强;自然环境因素显著影响城市群热岛强度,降水对夏季夜晚热岛强度起显著负贡献(22%),纬度越高,冬季夜晚热岛强度也越高。人为因素显著影响夜晚热岛分布和城市群内热岛强度的平衡,城市植被覆盖显著减少夜晚城市群内热岛分布,灯光强度对夏季夜晚热岛强度起显著负贡献(24%),对热岛比例起显著正贡献(27%),人口密度对夏季夜晚热岛强度起显著负贡献(31%);自然环境因素对热岛强度的贡献占主导,而人为干扰因素对热岛比例的贡献占主导。

  • 植被与地表过程
    丁智强, 王平, 孟耀, 郭汝军, 李玉辉
    地理科学. 2025, 45(4): 919-930. doi: 10.13249/j.cnki.sgs.20230383 cstr: 32176.14.geoscien.20230383

    选择全局空间自相关莫兰指数评价面积−高程积分(Hypsometric index,HI)的空间分布模式,并以2 km×2 km网格计算HI,通过热点分析和GIS空间分析来探讨兰坪盆地HI特征及其控制因素。结果表明:①兰坪盆地HI具有聚集分布特征,HI值介于0.198~0.746,平均HI为0.495,处于地貌演化的壮年期,HI高值区主要分布于崇山、龙马山、雪帮山隆起带,低值区主要分布于澜沧江、沘江和漾濞江的河谷,整体上呈自西向东逐渐减小的趋势;②HI与网格面积大小的相关性较差,但与海拔、起伏度和坡度等地形指标以及圆度指数、降水量等具有显著相关性,表明HI无尺度依赖性,但受流域形态和地形气候的影响;③HI在不同岩性区的排序为:火成岩区(0.532)>变质岩区(0.503)>砂页岩区(0.494)>碳酸盐岩区(0.470)>松散岩区(0.446),表明在岩石抗蚀性较强的区域地貌发育演化更趋向壮年期特征。HI与构造因子的相关性表明距主断层的距离也是控制HI空间分异的重要因素,随着距主断层距离的增加,构造活动性减弱,HI逐渐降低。综上,研究区地貌演化是构造隆升、降水侵蚀与岩性阻力相对抗的结果,研究可为未来自然灾害防治、水利工程建设和生态环境保育提供重要参考。

  • 植被与地表过程
    李金宽, 彭剑峰, 彭猛, 韦晓旭, 李轩, 崔佳月
    地理科学. 2025, 45(4): 899-909. doi: 10.13249/j.cnki.sgs.20221451 cstr: 32176.14.geoscien.20221451

    本文运用河南省鸡公山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全轮、早材与晚材径向生长数据,分析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及其稳定性。结果表明:鸡公山马尾松的全轮、早材与晚材年表均包含较多的气候信息,且全轮、早材与晚材年表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但全轮、早材与晚材年表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全轮与早材主要受上年生长季前期和当年生长季前期和末期的气温和降水的影响,其中当年春季的水热组合是影响该地马尾松径向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晚材主要受上年秋季降水和当年生长季前期水热组合的影响。该地区在1994年发生气温突变后,全轮与早材的年轮指数增长明显,晚材的年轮指数变化不明显;随着气温的升高,全轮与早材对气温的响应增强,晚材对气温的响应变化不明显。通过分析鸡公山马尾松年轮的不同指标,可以较为深刻理解马尾松径向生长对气温变化的响应变化,为大别山西部地区森林更新、保护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 刘培学, 王欢颖, 陈伟, 张建新, 刘泽华
    地理科学. 2022, 42(7): 1250-1259. doi: 10.13249/j.cnki.sgs.2022.07.012

    以南京市夫子庙景区为例,分析其国内309个地级及以上客源城市受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冲击影响,构建损失指数,量化评估疫情对客源地需求的影响强度及空间差异,并通过双变量空间自相关方法探索需求受损差异的驱动因素。研究发现:①疫后客源市场空间集聚特征及近程化趋势更加明显,客源需求受损程度在空间上分异明显,中远程客源地在疫情冲击下表现出更高的脆弱性;②疫情对客源市场规模的影响大于市场空间格局,疫情前后客源市场空间格局演化具有较强一致性及正向空间整合性,局部区域结构稳定性高;③各客源城市疫情严重程度与损失指数之间无空间关联性;引力模型优化的经济联系强度指标与损失指数在空间上存在较明显负相关性,局部空间关联模式以低?高集聚为主,且以南京为中心250 km范围内的近程客源地及900 km范围内的中程客源地的各项空间关联特征存在明显分异。更加精细化的量化评估可为目的地针对不同客源市场制定恢复策略提供指导。

  • 比较城市化专栏
    魏伟, 尹力
    地理科学. 2023, 43(2): 324-336. doi: 10.13249/j.cnki.sgs.2023.02.014
    PDF全文 (1021) HTML (1083)   可视化   收藏

    采用空间转移矩阵、景观格局分析和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等方法,从“量变–形变”两个维度切入,研究2000—2020年东北地区“三区空间”演化特征与驱动机制。结果表明:① 近20 a东北地区城镇空间剧烈扩张的同时常住人口不断减少,中小城镇“人口–土地”失衡问题显著;农业空间、生态空间规模有所减少;② 农业空间是城镇扩张的主要来源,国家级农产品主产区中农业空间流失严重;“生态–农业”空间的相互交叉转换现象明显,集中发生在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③ 重点开发区、优化开发区内景观破碎化、异质化趋势明显,农产品主产区中农业空间作为优势类型的地位下降,重点生态功能区景观格局变化不明显;④ 国土开发政策是东北“三区空间”演化的关键驱动力;地理基础条件是基本动力,对形态变化的驱动作用更强;社会经济条件是重要驱动力,对交叉转换规模的作用尤为显著。

  • 青藏高原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专栏
    陈首序, 董玉祥
    地理科学. 2023, 43(3): 552-563. doi: 10.13249/j.cnki.sgs.2023.03.017
    PDF全文 (1345) HTML (494)   可视化   收藏

    基于中国主要沿海地区64个气象站点1960—2019年的观测数据,采用风蚀气候侵蚀力计算的FAO公式及Mann-Kendall检验模型、Morlet小波变换等方法,对中国沿海地区的风蚀气候侵蚀力及其变化进行了测算和分析。结果表明:① 沿海地区年际风蚀气候侵蚀力介于0.34~197.32,平均值为38.78,与内陆干旱半干旱地区相近,其季节差异表现为冬季(14.13)>秋季(11.74)>春季(9.99)>夏季(2.57);② 1960—2019年沿海地区年际、季节风蚀气候侵蚀力明显下降但不存在突变点,年际变化的第1主周期为12 a,季节变化主周期则分别为春季和冬季5 a、夏季与秋季26 a;③ 起沙风日数是中国沿海地区风蚀气候侵蚀力变化的主控正向因素,厄尔尼诺-南方涛动则通过影响降水量而间接负向驱动其变化,干旱和降水主要在风速减弱的冬季对风蚀气候侵蚀力产生较弱的负向影响。

  • 黄云鑫, 刘彦随, 刘正佳
    地理科学. 2023, 43(1): 130-141. doi: 10.13249/j.cnki.sgs.2023.01.014

    现代沟道农业是黄土丘陵沟壑区人地耦合发展形成的一种新兴农业地域类型,其可持续发展对于区域农业高质量发展、“三生”空间优化和乡村振兴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从人地系统科学认知出发,对现代沟道农业的内涵、可持续发展方向、典型发展模式和保障体系进行了探讨,并进行了相关研究展望,为系统认识黄土丘陵沟壑区沟道农业模式,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参考。主要结论:① 沟道农业是乡村地域系统的重要功能类型,具有多尺度、多层次的特点,其可持续发展应从微观、中观和宏观3个层面,协同解决土壤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和农业地域系统的可持续发展问题。② 保障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多功能农业,通过“3C”模式,即农业自身内循环、农业外循环、基于农业多功能的农业大循环,实现生产结构优化、产业链条延伸和城乡功能互补。③ 创新推广土地综合整治带动模式、农业结构调整带动模式、特色资源综合开发模式和土地流转规模生产模式,有助于农业提质增效和农业高质量发展。④ 拓展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深化“理论-实践”贯通式研究,探索建立涵盖技术研发与应用、人才培养、政策制度支撑等内容于一体的农业生产保障体系,全面提升沟道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和综合生产效益,推动沟道农业现代化。

  • 杨绪红, 金晓斌, 杨永可, 薛樵风, 刘荣高, 周寅康
    地理科学. 2022, 42(11): 1996-2005. doi: 10.13249/j.cnki.sgs.2022.11.014

    基于地形图、土地利用现状图提取并分析1950—2020年东北地区林地时空变化格局。结果表明:① 地形图中记载的林地信息能有效反映20世纪中期东北地区林地基本特征;研究期内林地呈先增后减态势,增幅达10.04×104 km2,同期覆盖率从34.67%增至44.97%;市域林地均呈增加态势,净增幅前5的市域均超5 000 km2。② 研究期内林地不变、增加和减少区面积分别为28.36×104 km2、15.49×104 km2和5.45×104 km2;林地不变区沿长白山、大小兴安岭呈倒U字形分布,占2020年林地面积的64.68%;林地增加区集中于辽河平原、长白山西侧、三江平原东侧、大兴安岭东西两侧;林地减少区零星分散、未呈明显集聚。③ 林地减少的流向表明,农业拓垦是东北地区林地减少的主因,侵占林地规模占林地减少量的88.18%,转化为耕地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平原与山脉结合处及河谷地带;河流水体与城乡建设占用的林地基本相当,约占林地减少量的2.00%,城乡建设未对林地造成较大损坏。④ 研究期立地条件有大幅改善,林地距城镇平均距离缩减2.26 km,半数新增林地位于城镇10 km范围内;林地平均高程下降41.44 m,超半数新增林地位于高程300 m以内,林地向城镇延伸和“下山进平原”现象明显。

  • 青藏高原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专栏
    李兰晖, 黄聪聪, 张镱锂, 刘林山, 王兆锋, 张海燕, 丁明军, 张华敏
    地理科学. 2023, 43(3): 398-410. doi: 10.13249/j.cnki.sgs.2023.03.003
    PDF全文 (874) HTML (1095)   可视化   收藏

    精确刻画放牧强度时空格局是深刻理解青藏地区高寒草地服务功能动态及其驱动机制的重要基础,对辅助制定区域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意义。基于牲畜年末存栏量、牧区人口密度、生长季NDVI、年降水量、年平均气温和居民点分布等数据,采用地理加权随机森林模型,模拟了2000年、2010年和2020年3期青藏地区放牧强度的空间格局,并定量评价了环境因子对放牧强度空间分布解释性的区域差异。结果表明:① 地理加权随机森林模拟结果可精细地刻画青藏地区放牧强度的空间特征,与经典随机森林模型相比,判定系数更高,平均绝对值误差和均方根误差更低。② 青藏地区放牧强度呈现东南高、西北低的基本特征,其中,西北部地区放牧强度低于25羊单位/km2的区域约占青藏地区面积的1/2。③ 与2000年和2010年相比,2020年青藏地区放牧强度呈现总体下降、局部抬升的态势;其中,较2010年,2020年放牧强度下降超过1羊单位/km2的区域占牧区面积的61.69%。④ 牧区人口密度是解释放牧强度空间异质性最主要的因素,其相对重要性呈现西高东低的特征,而降水量和生长季NDVI的相对重要性则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特征。研究结论可为青藏地区草地可持续管理和生态安全屏障建设提供科学参考。

  • 焦鹏, 阎百兴, 欧洋, 李明堂, 任明, 温磊磊, 崔虎, 田莉萍, 程磊, 刘惠平
    地理科学. 2022, 42(10): 1829-1837. doi: 10.13249/j.cnki.sgs.2022.10.015
    PDF全文 (1358) HTML (600)   可视化   收藏

    东北低山丘陵区是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和商品粮基地,高强度的农业垦殖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侵蚀沟危害日益加剧。选择东辽河上游106.5 km2的区域为研究区,基于分辨率2 m的遥感影像,在GIS人工预判读侵蚀沟的基础上,野外实地验证并测量了研究区内长度≥50 m、且深度≥0.5 m的侵蚀沟的几何参数与经纬度;基于DEM获取了侵蚀沟所在坡面的坡度、坡向和高程等空间信息;分析了研究区侵蚀沟的基本特征与时空演化趋势,探讨了坡度和坡向对侵蚀沟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① 目前研究区已形成侵蚀沟322条,分布密度为3.0条/km2,沟壑密度为0.8 km/km2,割裂度为1.4%,侵蚀沟发展速度快,沟蚀强度已达强烈程度,应引起足够重视。② 侵蚀沟主要分布在6°~9°的坡耕地上,坡度对沟蚀的影响明显,坡耕地高强度垦殖是沟蚀加剧的主要驱动力;③ 阳坡(S、E)上侵蚀沟分布相对较多,而阴坡(N)上侵蚀沟分布最少,坡向对沟蚀也有一定影响。研究成果为认识东北低山丘陵区侵蚀沟发生与演化提供了科学数据。

  • 樊云龙, 王懿萱, 罗光杰, 任大银, 李宗盟, 刘芬良, 罗绪强, 唐亮, 白庆玲, 黎成都
    地理科学. 2022, 42(9): 1676-1684. doi: 10.13249/j.cnki.sgs.2022.09.017

    对贵州清水江上游马寨、翁东、三江、施洞沿江4个剖面的阶地特征、年代学结果进行了综合分析。发现以凯里断层为界,上游地区的马寨和翁东2个剖面的T2阶地形成时代约为51~57 ka B.P.,T1阶地的形成时代约为25 ka B.P.,下游地区的三江和施洞2个剖面的T2阶地形成时代约为122~102 ka B.P.,T1阶地的形成时代约为78 ka B.P.。选取各剖面的T2阶地的基座高度来计算了河流下切速率,发现上游地区2个剖面(马寨、翁东)的河流下切速率较接近,约为0.41~0.34 m/ka,明显高于下游地区的2个剖面(三江、施洞)的0.16~0.20 m/ka,表现为上游下切速率高,越往下游方向下切速率逐渐降低。这表明自晚更新世以来,清水江上游区域受到构造作用的影响而发生差异抬升,具体表现为西部构造抬升幅度大,阶地下切速率快;东部构造抬升幅度小,阶地下切速率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