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论文
  • 论文
    张平宇, 赵艳霞, 马延吉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经过几十年的高强度开发利用,东北地区传统意义上的自然资源优势日趋丧失,区域竞争力下降。面对新世纪的机遇和挑战,东北地区应把智力资源开发作为提升区域竞争力的战略对策之一。该区智力资源的比较优势是总量大,质量高,科研院所和大中专院校聚集,科技进步基础处于全国前列。智力资源开发现存的突出问题是科技经费不足,投入结构不合理,企业未能成为研究与开发(R&D)的主体,科技体制改革落后,科技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东北地区智力资源开发存在巨大潜力,但也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采用层次分析法的评价结果表明,智力资源开发潜力分5个等级。基于智力资源的开发潜力,东北地区可在如下4个方面提升区域竞争力,即加快改造传统工业优势部门,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依靠科技提高农业竞争力;把东北地区建设成中国科研和高等教育基地之一;积极发展城市服务业,增强城市综合经济实力。东北地区智力资源开发应采取综合性对策,迫切需要在体制、投资、人才政策和管理等方面取得突破。
  • 论文
    王法辉, 金凤君, 曾光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定量模型分析的方法,从经济转型期航空运输发展的驱动力、地域非均衡性、民航客运网络演化三方面对1980~1998年中国航空运输体系发展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国航空运输网络以及服务的地域范围得到了显著改善,平均每个机场服务的空间半径缩短了27%,旅客的平均旅行距离下降了17%;由于沿海地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航空体系的空间重心向东南偏移;层次分明的航空客运网络结构逐步形成;通过对经济发展与航空运输发展间关系的统计分析表明,中国经济每增长1%,则航空运量增长1.72%。航空运输的发展将在中国社会经济空间结构调整中发挥越来越重要作用。
  • 论文
    陈彦光, 刘继生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城市组成元素和城市体系构成要素的异速生长性质发展了一套城市体系时空演化的广义维数分析方法。只要城市和城市体系满足异速生长或准异速生长关系,就可以据之建立基于广义维数比值的分享系数矩阵,通过矩阵的特征向量计算出城市元素和各个城市在某种测度下的相对发展速度权重,进而利用先前的结果算出综合权重数值。将有关数值予以适当的处理可以揭示城市体系时空演化的复杂动态,从而借之实现城市体系的功能调控和结构优化。本方法的数学处理过程与Saaty的递阶分析方法(AHP)异曲同工,但其理论前提、建模技巧和应用方向等等都与后者具有严格的本质性区别。
  • 论文
    韩增林, 李亚军, 王利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分析以物流园区为核心的物流空间节点体系的关系及其功能基础上。结合实证研究,分析了城市物流园区形成和发展的因素,探讨了城市物流园区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最后,对大连市综合物流园区、专业物流中心及配送节点的布局规划加以论证。
  • 论文
    杨晓慧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了日本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得出日本区域经济仍具有非均衡发展的特点,用传统经济地理学对日本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作出了解释;然后运用新经济地理学的产业集群理论,分析了日本产业集群的发展特点,探讨了产业集群的发展机制,提出了日本产业集群的发展状况与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关系十分密切的结论。最后,从培育产业集群的角度,探讨了促进中国东北区产业集群发展,推动东北区区域经济发展的途径。
  • 论文
    柴彦威, 林涛, 刘志林, 曹艺民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对已有旅游中心地相关研究回顾的基础上,探讨了旅游中心地的概念与界定方法,分析了旅游中心地理论在旅游空间规划中的指导意义,并以吉林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为例,介绍如何将旅游中心地的理论运用到实际的旅游规划当中。
  • 论文
    赵景波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资料表明,关中地区全新世大暖期土壤中的CaCO3受到了明显淋溶,部分土壤的CaCO3淀积层脱离了粘化层,发育了淋溶性土壤所特有的风化淋滤母质层;该层土壤发生了明显的化学粘化作用,并有Fe2O3和 Al2O3形成以及亚热带土壤所具有的淀积型红色光性粘土胶膜发育;粘土胶膜含量明显大于淋溶褐土而与黄棕壤接近。由此得出,全新世中期成壤作用比现今显著强,土壤应为发育弱的黄棕壤,当时气候比今明显暖湿;在全新世中期,来自东南的夏季降水气团能够较频繁地到达该区,秦岭已失去温带与亚热带气候分界线的作用,其南北两侧均为亚热带气候。
  • 论文
    张明军, 任贾文, 效存德, 李忠勤, 秦大河, 康建成, 李军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首次南极内陆冰盖考察获得的50m冰芯的雪冰化学资料研究表明:南极伊利莎白公主地海盐离子浓度季节变化特征明显,为冰芯定年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伊利莎白公主地雪冰中Cl-、Na+和Mg2+等海盐离子浓度与南极冰盖其它地方相当,而Ca2+含量异常的高,可能与局地较强的陆地源有关。近150年来,伊利莎白公主地海盐离子浓度具有明显升高的趋势,可能是整个南半球100多年来升温的结果。
  • 论文
    吴正方, 靳英华, 刘吉平, 商丽娜, 赵东升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东北地区生态气候环境和生物地理规律对Holdridge生命地带分类系统进行修正,将东北地区植被分为寒温带湿润森林、寒温带潮湿森林、温带湿润森林、暖温带湿润森林、温带半湿润森林草甸草原、温带半湿润草甸草原、温带半干旱典型草原、暖温带半湿润草甸草原和暖温带半干旱典型草原等9 个生命地带并分析了其空间分布特征。运用大气环流模式分析东北地区由于温室气体增加导致的气候变化趋势。以此为基础评价东北地区植被分布的区域响应。全球气候变暖情景下,东北地区暖温带和温带范围明显扩大,而寒温带范围缩小甚至退出东北地区,植被分布界限显著北移;同时湿润区面积减少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区扩大,导致森林面积缩小草原面积扩大。
  • 论文
    刘志丽, 马建文, 李启青, 张小曳, 张仁键, 王宏, 布和敖斯尔, 安井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01年中日亚洲沙尘暴项目ADEC在中国的新疆、甘肃、陕西、内蒙、北京、青岛以及韩国和日本布设了雷达气溶胶探测仪、沙尘颗粒收集仪、风速测量仪,结合利用卫星技术,于2002年4~5月对起沙、输送和沉降开展了实时监测和测量,获得地面风速、TSP、PM及地表温度等实测数据。以2002年3(4月沙尘天气为例,空中观测与地面监测密切结合,综合分析卫星遥感数据和地面实测数据,为沙尘暴综合分析与预测提供了基础数据。
  • 论文
    过仲阳, 林珲, 戴晓燕, 江吉喜, 吴健平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空间数据挖掘是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面向应用的新技术。运用1998年夏季日本静止气象卫星(GMS) 探测反演出的红外辐射亮温资料和国家卫星气象中心高分辨率有限区域分析预报系统产品中的数值格点预报资料 (HLAFS) 对青藏高原上的中尺度对流系统 (MCS) 进行了自动追踪。在此基础上,运用空间关联规则研究了移出高原的MCS与其环境场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在400 hPa这一层次,等压面高度、相对湿度、涡度、散度、垂直速度这5 个物理量是影响其移出高原的主要因子;而在500 hPa 层次,移出高原的MCS与等压面高度、相对湿度、温度、垂直速度和K指数关系密切。
  • 论文
    刘三超, 张万昌, 蒋建军, 赵登忠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传统的大气校正方法原理比较复杂,而且有些参数特别是实时的大气剖面资料难以获取。本文利用DEM对TM 影像进行地形校正后,用简便而又实用的方法对TM影像进行了大气校正,较精确地反演出黑河流域河西走廊中段对应于Landsat TM 1~5 和7波段的地表反射率。在此基础上,通过不同波段地表反射率的组合,获得了地表反照率。通过与实地观测数据对比分析,表明对于植被覆盖区用TM 2,4,7波段组合结果较好,而在非植被覆盖区用TM 1~5,7这6 个波段组合结果更佳。
  • 论文
    钱家忠, 李如忠, 吴剑锋, 葛晓光, 朱学愚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张集水源地是徐州市一个拟建水源地。了解浅层地下水动态变化规律是设计水源地最优取水方案、满足当地居民生活及工农业生产需水和水源地环境保护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分析了水源地在现状以及不同开采条件下浅层地下水动态影响因素,建立了三维等参有限元数学模型模拟水源地地下水运动规律,利用大型群孔抽水试验资料进行参数识别和模型校正,预报了不同开采方案对水源地浅层地下水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水源地开采后,水源地开采将成为浅层地下水动态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水源地允许开采量为13.71万m3/d是适合的,它不会引起地下水位的持续下降,不仅可满足当地居民用水需求,而且可以向徐州市稳定供水。
  • 论文
    林年丰, 汤洁, 卞建民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阐述了中国三北地区农业生态环境恶化的严重性,提出了农业生产内部环境和农业生产外部环境的概念,为进行农业生态环境研究指出了新的方向。从数字地球的角度讨论了应用数字化方法开展农业生态环境研究的必要性。在建立农业生态环境系统概念模型和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建立了农业生态环境数字信息系统。将农业生态环境模拟系统与GIS耦合,进行数字信息技术集成,实现了农业生态环境研究的信息化、数字化、模型化及可视化。借助于用户界面可对有关的农业生态环境问题进行检索、咨询。通过变量调控、优化决策,可以达到调整系统结构,提高系统功能,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 论文
    钱乐祥, 丁圣彦, 许叔明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借助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选取斑块密度、边缘密度、分维数、景观多样性、景观优势度和破碎化指数等指标,对比分析了伊洛河流域的洛宁县不同地貌类型区的景观空间分布和空间格局特征,探讨了该地区不同地貌类型区人类活动与景观结构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从南北中山区向内到南北低山区到南北塬陵区再到川涧区,斑块破碎化指数从0.0190到0.3225到0.4378再到0.1794,总体呈增加趋势,破碎化程度增大,川涧区则由于遥感影像解析精度问题,使得破碎化指数低于塬陵区;景观多样性指数从0.1828到0.3586到0.2983再到0.3634,总体也呈增大趋势;平均斑块分维数从1.1148到1.3854到1.2263再到1.3680,呈两低两高分布。
  • 论文
    汪明武, 金菊良, 李丽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可拓学是解决矛盾问题的新兴交叉学科,理论支柱是物元理论和可拓集合。它以物元为基本元,通过物元变换来建立物元模型,化矛盾问题为相容问题。基于可拓论探讨了地图质量的可拓综合评价新模型,即通过构造各评定等级的经典域和全体等级的节域物元矩阵,计算待评物元与各评定等级之间的关联度,判定对各评定等级的符合程度而作出综合评定。文中给出了具体评价流程,并应用于实际地图的质量综合评价,结果同其它方法进行了对比,取得了较好的结果。
  • 论文
    程先富, 史学正, 王洪杰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土壤颗粒组成数据为基础,运用分形模型分析了红壤丘陵区耕层土壤颗粒的分形维数。结果表明,13个耕层土壤颗粒的分形维数D为2.772~2.897,其中紧砂土2.788,砂壤土2.807,中壤土2.814,轻壤土2.817。分形维数随土壤质地的变细而增大;由北向南,逐渐增加;成土母质对土壤颗粒的分形维数影响较大;D与全氮含量达极显著正相关,与有机质含量、全磷含量达显著正相关,D与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速效磷含量、速效钾含量的复相关达极显著水平。
  • 综述
  • 综述
    宋长春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碳在不同类型湿地中储藏量约占地球陆地碳总量的15%。由于全球湿地面积迅速减少,湿地生态系统正常的水循环和碳循环过程产生一定的变化,湿地生态系统的演变也可能是全球大气CO2含量升高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气候条件是湿地碳循环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重要驱动因素,湿地特殊的生态水文过程和土壤环境条件,使得湿地碳循环具有区别于其它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特征。影响湿地中碳积累与分解过程的重要控制因子是温度、水文条件和植物群落,特别是水文条件对湿地碳循环过程影响较大。湿地土壤呼吸通量与根层土壤温度呈正相关关系,并受地表积水深度和地下潜水水位的影响,另外,洪泛作用会增加湿地CO2的排放率,湿地水文过程决定溶解有机碳的输入与输出过程。
  • 研究报道
  • 研究报道
    袁顺全, 千怀遂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应用多项式模型把气候耗能量从能源消费总量中分离出来,用统计分析的方法探讨了中国和美国气候耗能量与气候因子之间的关系及其变化。研究表明:温度是美国近50年来影响气候耗能量的主要气候因子,中国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初,旱涝灾害一直是影响中国气候耗能量的主要气候因子,它们之间存在有明显的线性相关关系,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旱涝灾害对气候耗能量的影响明显减弱,温度对气候耗能量的影响逐渐增强,如果仅考虑气候耗能量,目前中国的能源消费变化正处于由气象灾害驱动型向温度驱动型的过渡时期。
  • 研究报道
    李杨帆, 朱晓东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灌河是江苏省除长江外唯一的未在入海口建闸的河流,上通盐河、京杭运河和淮河,腹地广大,灌河河口段可满足万吨轮航运条件,有巨大的开发价值。在分析研究灌河口湿地资源、环境与景观生态特征的基础上,利用景观生态学中景观生态规划的方法和原理,提出了建立景观生态保护区,开发河海牧场、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资源,加快中等港口群和临港产业区建设并举的景观生态规划方案,通过灌河口湿地一体化开发、保护和管理的示范作用,带动整个流域的经济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