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论文
  • 论文
    徐建华, 岳文泽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近20年来中国各省(市、区)的人口、GDP、工业、农业、第三产业的产值及消费额数据,计算出其各年的重心坐标,定量表示出中国近20年来人口、GDP、工业、农业、第三产业及消费重心的动态演化过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中国人口、经济发展、生活水平区域差异的动态变化及其之间的关系,以及各要素动态演化的驱动因子。结果表明:近20年来,中国人口重心表现为缓慢地向西南方向移动;GDP、工业、第三产业和消费额重心向东南方向移动。与中国几何中心比较,区域差异在总体上是扩大了;与人口重心相比较,东西方向呈不平衡态势发展,南北方向则开始趋于平衡;而农业重心则表现为无规律性变化。
  • 论文
    吴凯, 黄荣金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淮海平原耕地顷均水资源量仅及全国平均水平的1/4,目前缺水率为19.3%,水资源利用可持续性综合评价指标属于中等偏下水平,为我国较为严重的缺水区,尤其是海河低平原区。土地资源利用对种植业而言,属于临界可持续状态,山前平原区指数值最低,有使耕地进一步向非农用方面转化的可能。2010年,本区水资源可供水量将比2000年增长22.4%,耕地面积仍能维持1998年水平。本区水土资源的区域匹配有明显的地区差异:山前平原区与海河低平原区水资源开发潜力不大,土地利用受缺水制约,水资源利用率已超过86%,平均可利用水资源量不足2500m3/hm2;但黄淮平原区和滨海低平原区水土资源均有较大的开发潜力,水资源利用率低于50%,平均可利用水资源量分别为3330m3/hm2和7020m3/hm2。本区水土资源利用的对策应为:积极开辟灌溉新水源(2010年外流域调水量和污水处理回用与微咸水利用量分别占可供水量的20.2%和4.9%),积极发展节水灌溉新技术,加快中低产地改造与高产农田的建设(中低产地改造后每公顷可增产粮食1 950 kg)以及实施稳定北部、提高中部、发展南部粮食生产的重点区域发展布局,以促进其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 论文
    王国庆, 王云璋, 史忠海, 康玲玲, 李皓冰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河水资源贫乏,气候暖干化将进一步加剧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分析水资源的变化趋势对其合理开发利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根据黄河的产流特点和水平衡原理,建立了月水文模型,用来模拟天然水资源的变化;依据假定的暖干化气候方案和气候模型的输出结果,采用水文模拟途径,分析了黄河上中游主要产流区水资源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及其变化趋势。
  • 论文
    张甘霖, 龚子同, 骆国保, 张学雷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土壤信息系统建立是当今土壤科学发展阶段的必然要求,全球和有关国家的土壤信息系统在资源评价和模拟等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在土壤研究不断积累和SOTER研究全面展开的基础上建设我国国家土壤信息系统的工作已经开展。在分析全球和其他国家土壤数据库的基础上,介绍了建设中的我国土壤信息系统的功能和任务设计、基本组成和数据库结构、内容以及研究基础,并举例说明了土壤信息系统在环境模拟中的应用。
  • 论文
    董瑜, 谢高地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借鉴物理学中的场思维,构建了资源场理论分析框架,探索了资源流动的力的本质:资源势差是资源流动的内在本质,资源场力是推动资源流动的本质力量,资源场力和外力的合力是资源流动的直接力量。利用资源场论分析了山东省宁津县宁津镇、张学武乡劳动力资源地域流动和部门流动的情况和趋势。
  • 论文
    陈彦光, 刘继生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Steindl模型的建模思想,设置一个时间-年龄变量T,将城市规模(P)-数目(f)异速生长的假设条件重新构造为dP(T)/dT=gP(T),df(T)/dT=-rf(T),据此导出反映城市等级-规模关系的Beckmann-Davis模型:P(m)=P1λm-1,f(m)=f1δ1-m,进而导出三参数Zipf定律:P(r)=C(r-α)-dz,式中g=lnλ,r=lnδ,C=P1〔δ/(δ-1)〕dz,α=1/(1-δ),dz=g/r=lnλ/lnδ。根据几何测度关系建立分维方程:dz=Dp/Df,从而揭示:城市规模分布的分维D=1/dz在本质上乃是城市体系空间结构的分维Df与各城市人口空间分布的平均维数Dp之比。
  • 论文
    张雪芹, 葛全胜, 林振耀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了现有灾异史料所覆盖时段(1803~1958年)西藏水灾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指出:①1803~1958年,西藏水灾发生(县)次数波动比较大;19世纪40~80年代为西藏的水灾多发期;1924、1954年为严重水灾发生年;②西藏水灾空间分布差异显著,主要分布在"一江两河"地区。其中,日喀则、山南地区的水灾(县)次最多,其次为拉萨市、林芝地区,昌都、阿里、那曲地区则水灾发生相对较少;③高强度的持续降水为西藏水灾发生的关键诱导因子,河流暴涨、漫溢、改道为重要媒体,山崩、雪崩、山洪及泥石流等要素为特定地貌条件下的主要致灾因子,雹灾、地水上涌等也是不容忽视的致灾因子;④19世纪40~80年代西藏气候湿润。
  • 论文
    张甲(王申), 曹军, 陶澍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测定了中国中、东部地区17种土类45个表土样品中水溶性有机物的吸着系数、分子量分布、腐殖酸含量、粘土含量以及土壤pH值,分析了水溶性有机物吸着系数的分布、地域分异和影响吸着系数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中国中、东部主要天然土壤类型A层水溶性有机物吸着系数在0.0014~0.0284 L/g,中位数为0.0062 L/g;研究区吸着系数具有自北向南和自西向东递降的一般趋势。水热的地域分异是影响土壤A层Ks地域分异的根本因素,pH和WSOC分子量分布是直接影响Ks值的两个重要因素。
  • 论文
    高超, 张桃林, 吴蔚东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太湖地区人地关系紧张,环境问题尤其是地表水体富营养化严重,农田生态系统的养分收支和土壤养分状况不仅关系到农业的高产稳产,对区内的水环境质量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典型区的实地调查和采样分析结果表明,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太湖地区农田生态系统中的氮、磷一直处于盈余状态,且盈余量不断增加,土壤钾素则长期亏缺,但近年来有所缓和。区内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和有效磷含量近20年来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速效钾含量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呈下降趋势,近年来有所回升。主要类型土壤的pH也呈降低的趋势。
  • 论文
    赵振斌, 包浩生, 马荣华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西安市为例,对城市格网化的概念、成因及景观生态效应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城市格网化是一种大规模网状或格状的土地利用空间结构现象,技术、功能优先的现代城市规划方法是其主要成因。景观生态效应主要表现在自然生境的破碎化、城市景观的同化、开放空间环境的退化等方面。减小格网化现象的负面效应有赖于城市景观生态重建,结合西安市实际提出了若干措施。
  • 论文
    薄立群, 徐新良, 华仁葵, 周德民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实验研究证实,在火山喷发前兆期,火山区有明显的突发性地热异常现象。火山区的突发性地热异常特征与火山区的地质构造、火山成因、规模、类型等多种因素有关。火山区突发性地表热异常是热红外遥感监测、预测火山活动的重要标志。从传导、对流等多方面分析了异常区地表升温机制,并在地物体有效辐射的基础上给出了热红外辐射的大气传输方程。热红外辐射在传输过程中受到地表非漫射性等系统噪声和随机噪声的干扰,为热红外遥感监测、预测火山活动提供了理论依据。
  • 论文
    程承旗, 马廷, 王立明, 杨德海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河流携带的泥沙进入水库后,由于河流水体与水库水体的共同作用而在河口区产生沉降。理论上水体中的泥沙含量是与距入库口处的空间距离相关的。并且,根据实验与模拟的结果,在可见光的任一波段内,水体中的含沙量与水面反射率具有一定的相关关系。TM影像的第二、三波段刚好位于含沙水体反射光谱的肩部和峰值部分,可以准确地反映水体的含沙情况。以潮河与密云水库的交接处为例,在泥沙含量与反射率负指数关系式的基础上,利用两个时相的TM影像,通过泥沙沉降过程的主轴作用线,采用回归模拟和经验公式相结合的办法,建立了泥沙沉降过程的遥感空间分布模型,并讨论了模型中各参数的具体含义,来描述水体中泥沙含量与沉降的情况。最后,采用多个作用轴线进行拟和与空间插值分析,建立了水体中泥沙含量的空间分布模拟图,经过检测,该图较好地反映了河流入库处水体中的泥沙含量情况,为遥感技术在监测水体含沙量方面的应用提供了技术基础。
  • 论文
    刘志明, 晏明, 王贵卿, 孟华, 张文哲, 王春晖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1996年和1986年秋季陆地卫星TM数据,将计算机监督分类与非监督分类识别方法结合应用进行草地的解译,改进算法,改善遥感图像的识别精度。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吉林省西部草原生态环境在恶化,草地面积平均每年减少4.5×104hm2,草地退化严重,退化草地面积已占草地总面积的81.1%,而且退化程度也在加重,中、重度退化草地比例明显提高,草地退化呈发展的趋势。
  • 论文
    张永勤, 缪启龙, 何毓意, 彭补拙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了南京地区的水资源状况,从地表热量平衡、水量平衡的基本理论出发,结合南京地区的气象、水文、土壤等资料建立了区域水资源量估算模型,计算了该地区的地表水、地下水及水资源总量,根据实际资料进行了模型检验,并对未来不同气候变化情景下的水资源状况进行了预测分析,提出了该地区水资源合理利用的方案。
  • 论文
    吴泉源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水资源危机已成为全球性社会环境问题,它将长期成为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主要障碍。以龙口市为例介绍了以GIS、RS、DSS为基础构建水资源环境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的主要过程以及所具有的基本功能,该系统的建成,将帮助管理者提高水资源决策的自动化和科学化,使有限的水资源持续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
  • 综述
  • 综述
    严登华, 何岩, 邓伟, 王春梅, 侯佑泽, 厉彩虹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生态水文学是生态学与水文学的交叉学科,它研究不同时空尺度上水文过程与生物动力过程的耦合机制与规律,以期实现水资源的持续管理。它是在水资源问题日益严峻的形势下,于1992年在Dublin国际水与环境大会上正式提出的。虽然生态水文学的产生经历了很长一段时期的孕育,有较为可靠的理论研究背景,但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框架和方法体系,目前的研究仍然是处于基础理论的探求阶段,并且这个阶段还将持续一段时间。当基础理论完善以后,生态水文学可望得到较快的发展。
  • 研究报道
  • 研究报道
    凌申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里下河地区是苏北平原的重要组成部分,全新世以来,本区古地理环境经历了巨大的变化。据作者研究,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早全新世,本区受海侵影响,7~6kaB.P.左右海侵达到高峰,整个里下河地区成为一个大的浅水海湾;中全新世,海面相对稳定,长江、淮河等河流挟带大量泥沙入海,古海湾被岸外砂堤所包围,形成泻湖;晚全新世,海岸东迁,古泻湖演变为湖泊沼泽,在人类活动与黄河夺淮的影响下,本区逐渐演变为里下河平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