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21年, 41卷, 第12期
    刊出日期:2021-12-25
      

  • 全选
    |
  • 陈发虎, 吕宪国, 顾朝林, 岳天祥, 柴彦威, 张平宇, 汤茂林, 朱竑, 贺灿飞, 甄峰, 王姣娥
    2021, 41(12): 2063-207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张国俊, 王运喆, 王珏晗, 曹永旺, 周春山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以中国“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及的19个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分别从经济效率、经济结构、经济稳定性、经济发展潜力、成果分配、资源环境、民生福利7个维度刻画城市群经济增长质量,从GDP增长率和人均GDP两个维度刻画经济增长数量以构建综合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耦合协调模型、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剖析2006—2018年中国城市群经济增长质量与数量的耦合协调关系及其相互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① 总体协调水平上,中国城市群经济增长质量与数量的协调度较低,且呈下降趋势;② 协调度空间格局上,经济增长质量与增长数量、增长速度的空间格局呈现“东高西低”的趋势,且保持相对稳定,但经济增长质量与增长规模的协调度空间格局差异较大;③ 协调类型上,“数量滞后”型呈零星分布,“规模滞后”型向中西部集聚,“速度滞后”型向东北拓展,“质量滞后”型表现出多样性特征;④ 经济增长质量与规模、速度的协调关系表现出不一致的特征;⑤ 相互协调机理分析发现,民生福利、经济发展潜力、人均GDP对中国城市群经济增长质量与数量协调水平的提升具有显著影响。⑥ 针对不同协调类型的城市群应分别采取相应举措以助力中国城市群经济高质量发展。

  • 刘艳军, 张艺宁, 孙宏日, 付慧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以中国典型的资源型收缩城市——伊春市的伊春区为研究对象,从居民用电量视角对住房空置情况进行判定,同时综合运用核密度估计、网络分析以及问卷访谈等方法,基于区域、居住区、格网3种尺度,对2013—2018年住房空置时空分异格局及影响机制进行深入探究。结果表明:① 伊春区空置住房总量和空置率总体表现为波动上升态势,在国际通行标准下处于“供需基本平衡”状态;② 伊春区住房空置格局在区域尺度、居住区尺度、格网尺度等不同尺度下表现出一定差异性,但各尺度均总体呈现“核心?边缘”的空间分布特点;③ 人口流失、经济支撑、城市功能地位以及居民感知等因素影响伊春区住房空置时序演变,而城市空间开发扩展、住区建设演变、教育医疗设施布局、公共交通可达性等因素共同作用于住房空置的空间分异。

  • 刘倩倩, 党云晓, 张文忠, 魏璐瑶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2015年中国40个城市大规模问卷调查数据,采用贝叶斯多层级有序分类响应模型探讨了PM2.5污染对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进而核算居民为减轻PM2.5污染的支付意愿。研究发现:PM2.5污染对主观幸福感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PM2.5污染每增加1个单位,主观幸福感将下降0.040个百分点;家庭月收入对主观幸福感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家庭月收入每增加1个单位,主观幸福感将提升0.026个百分点。支付意愿不仅受到家庭收入水平的影响,还受到居民所处城市空气质量的影响;在承受PM2.5污染的最初阶段,居民为改善空气质量的支付意愿最高。居民为改善空气质量愿意支付的金额平均为226元,占家庭月总收入的2.274%。

  • 廖望, 曹小曙, 林雄斌, 马仁锋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立足于旅客心理和行为认同,根据“推?拉?锚定”(PPM)理论,运用偏最小二乘法结构方程模型(PLS-SEM),探讨机场选择行为意向的形成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满意度、转移成本、感知票价、航班安排,以及机场服务质量的强制性流程、设施设备和环境等因素对机场选择行为意向有显著正向影响,替代者吸引力的负向影响虽然显著但作用微弱;航班安排、转移成本、强制性流程、设施设备和环境等因素影响程度随不同机场类型表现出明显差异,且主要显著存在于主要机场和辅助机场间、主要机场和其他机场间。因此,机场群高质量发展应注重对重复通航航班的协同运营,实现不同机场类型的航空资源互补化,优化主要机场的强制性流程服务,提升其他机场的设施设备和环境,促进航空服务的差异化和高品质化。

  • 胡良平, 骆秉全, 张晚萌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和数理统计、应用因子分析方法,结合北京区域滑雪场空间分布情况,对比居民冰雪运动参与倾向和频率,发现北京区域居民参与冰雪运动及消费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性别、年龄、距离、收入水平和政策红利;分析得出雪场密度和区域经济水平、性别等对参与冰雪运动消费特征的影响。归纳4个主要影响北京区域居民参与冰雪运动的公共因子,分别是冰雪运动基础因子、冰雪运动信息因子、冰雪运动距离因子以及冰雪运动友谊因子。提出不断提升冰雪运动产品服务质量,出台鼓励性冰雪运动消费政策,完善冰雪运动消费环境,创新冰雪运动消费内容,逐步扩大冰雪消费规模等建议。

  • 庞瑞秋, 胡宁, 魏冶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区域人居环境质量缺乏从自然和人文因子组合综合评价分析的现状,利用遥感影像、站点监测、交通网络等多源数据,获取与人居环境质量密切相关的自然和人文因素共17个影响因子。应用熵权法、GIS空间分析及现代大数据等方法,定量研究新疆人居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指数的空间分异及其与经济、人口分布的协调性关系。结果表明:① 新疆自然环境本底受水资源及植被覆盖情况影响较大,自然环境本底评价指数高值区域的空间分布特征与绿洲分散分布的特点具有极大的相似性,县域尺度的高质量区聚集分布在天山北坡的伊犁河谷等地,低质量区和一般质量区大面积集中连片地分布在新疆南部和东部。② 人文环境受交通通达程度及基础支撑完善度影响较大,地级市、县级市优于其他县级地区,人文环境质量基本呈现以各地级市、县级市为中心向外辐射递减的空间分异规律。③ 人居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指数空间分异显著,呈现出以乌鲁木齐、昌吉市等点为中心的局部圈层式递减的空间分异规律。木垒?皮山分界线东南部与西北部人居环境质量的平均水平相差悬殊。④ 整体人居环境质量水平较低,人口分布与人居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指数空间分布的匹配度不足,一般质量区和低质量区的县域土地面积占比高达84.90%,分布了47.74%的人口,低质量区仍有较大的提升潜力。⑤ GDP水平与人居环境质量保持较高的匹配性,环境经济协调型县市数量较少,环境经济滞后型县市数量最多,经济发展与人居环境相互掣肘,制约着新疆的可持续性发展。

  • 徐欣, 胡静, 贾垚焱, 田小波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以武汉市中心城区为研究区域,居民建筑为研究单元,基于步行、骑行及公共交通3种出行方式,从城市公园绿地数量、质量及可达性3个维度衡量每个建筑单元的公园绿地空间公平性水平。结果表明:① 3种交通方式下建筑单元的公园绿地公平性分布相差较大,但整体呈现由城中心沿江区域向外围辐射递减的分布特征;② 随着居民出行方式的升级,极限出行时间内居民的活动范围不断扩大,因此所享有公园绿地公平性水平逐步提升;③ 城市公园绿地资源与人口分布存在空间失配现象,多数公园绿地分布于城市中部,而南北部城郊区域分布较少,西北和西南部多数区域居民享有公园绿地公平性水平整体较差。

  • 何文举, 杨丽君, 周亮, 李秋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2008—2017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和地级市层面数据,采用回归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并作检验后发现:① 高管薪酬显著地受相邻地区同行薪酬的正向影响,但更多地还是由公司情况及高管自身水平决定;② 城市规模和城市的集聚经济正相关,集聚经济对高技能劳动力的工资水平有促进作用,形成工资溢价,不同城市规模产生的集聚经济效应是产生工资溢价的主要原因;③ 不同规模城市等级对高管薪酬的影响呈现差异化特征,因为不同城市厂商的生产率水平不同,大城市能够为高技能劳动力提供更好的学习机会,表现为水平效应和增长效应;④ 房屋价格对工资有正向影响,人均绿地面积的提高及城市居住环境的改善,会使工资水平有所上升,但超大城市可能因其生活成本及房价过高等因素的影响对高管薪酬正向影响相对减弱。

  • 李繁荣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乡村功能与乡村振兴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建立基于“三生”空间系统的乡村功能与乡村振兴之间的逻辑关系,探讨乡村功能优化转型的方向,并提出乡村功能优化转型的策略。乡村功能的优化转型,可以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动力和活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可以为乡村功能优化转型提供方向引导和政策支持。研究表明:① 生产功能优化转型可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生活功能、文化传承功能优化可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生态功能强化可推动乡村生态振兴;组织功能复兴可推动乡村组织振兴;乡村整体功能优化需要乡村人才振兴。② 乡村振兴必须优化乡村“三生”空间布局,按照不同类型乡村发展特点,分类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功能优化转型的终极价值是实现“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目标。③ 以乡村产业新业态带动乡村功能优化转型过程中,要有效发挥乡村振兴政策和制度的支撑作用。

  • 谭雪兰, 蒋凌霄, 安悦, 余航菱, 周舟, 李印齐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乡村是城市功能扩散与转移的重要承接地,乡村功能的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分析对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综合运用熵值法、冷热点分析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以湖南省102个县市为研究对象,对湖南省乡村功能的时空演变、空间分异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 1997―2017年县域乡村生产和生活功能整体上呈现出上升的发展态势,而乡村生态功能整体上呈减弱的趋势。② 1997―2017年湖南省乡村功能热点区由长株潭地区向外扩张,而冷点区呈先收缩后扩张的发展态势;20 a间,在长株潭地区形成稳定的热点区,在湘西地区形成稳定的冷点区。③ 湖南省乡村功能空间分异是农业现代化、乡村就业主体、县域经济基础、城镇化、工业化等综合作用的结果,其影响力大小与方向存在显著的差异性,其中农业现代化水平、乡村就业主体对湖南省及5个地区乡村功能空间分异有重要的驱动作用。

  • 朱邦耀, 吴媛媛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以中国四大知名地方小吃门店兴趣点(POI)大数据为主要数据源,基于密度、距离与加权平均中心方法分析地方小吃空间集聚与扩散格局,采用空间自相关、聚类和异常值分析以及热点分析方法研究地方小吃空间集聚关联特征以及空间扩散模式。结果表明:① 地方小吃在不同尺度上的空间扩散格局存在显著差异,东部地区和中西部省会城市是地方小吃的主要集聚地;② 地方小吃的空间集聚表现出自相关特征,邻域扩散、等级扩散和跳跃式扩散等扩散模式相互融合;③ 地方小吃空间扩散的冷热点集聚区分异明显,反映出不同小吃认可群体范围的差异以及中国各地饮食习惯的空间分异;④ 饮食文化扩散与人口迁移扩散具有空间重合性,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人口净流入地区对不同饮食文化的包容性较强。

  • 樊新刚, Yelao Yiachong, 马振宁, 杨美玲, 米文宝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目前可持续性评价较少考虑经济规模、缺乏量化方法的问题,通过理论梳理、选择计算路径等方法进行研究,认为:基于自然资本存流量关系,生态服务价值/生态价值反映了生态服务产出能力;区域生态服务价值通过产权归属和主要压力来源与GDP连接,GDP/生态服务价值反映了人造资本对自然资本的利用压力。尝试利用生态服务价值、生态价值与GDP,构建生态服务产出能力指数(R)和压力指数(U),引入脱钩理论,提出了将复钩的GDP“退回”至脱钩状态,计算可持续经济规模的方法。分析了宁夏宁东能源化工基地:① 2007—2017年,经济发展与生态服务处于复钩状态,可持续经济规模为2.33×105~64.3×105万元,均显著低于对应年份工业总产值。虽然该基地“边建设、边保护”,但2015年后R指数开始下降,存在退化风险。② 以R指数“下降转折点”标识底线,尝试从资本价值的生态贡献内在产生原理角度,提出区域可持续经济规模量化方法,对合理人口规模、绿色GDP、生态补偿分析方法有所辅助。③ 结合脱钩理论,分析区域生态约束下的经济规模边界,对丰富可持续性评价方法具有一定应用价值。

  • 汤茂林, 孙俊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对欧美人文地理学(导论)教材出版的新情况,对相关问题作些尝试性的探讨,以期为编写出优秀且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文地理学(导论)教材提供一些参考。欧美同类教材的趋向:① 在原有多样化的基础上重构;② 概念主导的教材在增长;③ 概念主导教材的作者在增多。这些新动向给我们的启示:① 针对多样化的需要,编出多样化的导论教材;② 加强教材的学术性和思想性;③ 教材写作要突出基本概念,培养地理学思维。

  • 李德山, 苟晨阳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以中国西部地区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为研究对象,采用含有非期望产出的SBM-Windows模型测算了2000—2018年中国西部地区整体和不同产业部门的水资源利用效率,并在此基础上实证分析了环境规制对西部地区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表明:① 在维持现有技术水平不变的前提下,西部地区整体水资源利用效率仍有33.89%的改进潜力。② 样本期内西部地区的水资源利用效率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区域间、产业部门间水资源利用效率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具体表现为西南地区的水资源利用效率明显高于西北地区,工业部门的水资源利用效率高于农业部门。③ 环境规制抑制了西部地区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提升。从产业部门和资源依赖程度差异性的角度来看,环境规制对工业部门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提升具有不利影响,且对高资源依赖度地区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提升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 邓玉娇, 王捷纯, 洪莹莹, 谭浩波, 陈靖扬, 向昆仑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例,利用卫星遥感资料结合大气化学模式模拟,分析2003―2018年城市热岛强度、气溶胶光学厚度的变化规律,定性和定量研究气溶胶对白天城市热岛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2003―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热岛强度呈波动上升趋势,夏季热岛强度最大,冬季热岛强度最小;气溶胶光学厚度呈波动下降趋势,春季气溶胶光学厚度最大,冬季气溶胶光学厚度最小。在年际和季节尺度,城市热岛强度与城区、郊区气溶胶光学厚度之差均呈弱的正相关。基于WRF-Chem的模拟实验表明,气溶胶的存在导致城区、郊区地表向下总辐射减少、地表温度降低,且城区地表向下总辐射减少多于郊区、降温幅度大于郊区,进而导致了热岛强度减弱。气溶胶对城市热岛强度的贡献率为?2.187%,冬季贡献率绝对值略高于夏季。

  • 赵东升, 张家诚, 邓思琪, 郭彩贇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 1960—2018 年的逐日降水观测数据,采用日尺度旱涝急转指数(DWAAI)计算方法,以生态地理区为框架,识别并分析了西南地区旱涝急转事件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西南地区旱涝急转事件的发生次数在 1960—2010年有增加趋势,在 2011—2018 年快速减少;旱转涝事件多发生在春夏季(4~8 月),涝转旱事件则跨越了春、夏、秋季(5~11 月);在云南高原常绿阔叶林、松林区(VA5),西双版纳山地季雨林、雨林区(VIIA3),闽粤桂低山平原常绿阔叶林、人工植被区(VIA2),旱涝急转事件主要发生在夏季,而在湘黔高原山地常绿阔叶林区(VA3)和四川盆地常绿阔叶林、人工植被区(VA4),旱涝急转事件主要发生在春季;旱涝急转事件发生次数的空间分布呈现东北多、西南少的格局;2000 年以来旱涝急转事件在滇中南亚高山谷地常绿阔叶林、松林区(VIA3)和闽粤桂低山平原常绿阔叶林、人工植被区(VIA2)发生次数减少,但有加重趋势,呈现极端化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