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论文
  • 论文
    刘彦随, 吴传钧, 鲁奇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农民占全国总人口的70%,农村占城镇村居民点建成面积的86.1%,农业只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7.2%。中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农业、农村、农民在国民经济和现代化建设中的关键地位;加入WTO后的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既迎来了新的机遇,也将面临更大的挑战。基于对中国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特点与问题的初步分析,提出了21世纪中国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应选择产业化、生态化、国际化和地区化的发展方向与模式,并将重点在优化制度环境、完善保障体系和突破结构制约等几个方面进行深化改革与创新。
  • 论文
    陈国阶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导致川西生态退化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水平低、人口超过环境容量,农村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落后,以柴、粪为薪,天然放牧,陡坡垦殖,砍伐森林等导致植被破坏、草场退化、水土流失。据此,对川西的区域资源优势、川西较低密度人口、川西资源开发和支柱产业选择应重新评价和定位。进行川西生态建设,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营造开放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系统的耗散结构,构造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协调的有序结构和机制。同时,较彻底地改造农林牧生态系统,开创与生态协调的农业结构、生产模式、种植模式和管理模式,进行农牧区社区建设,根除刀耕火种、陡坡垦殖、游牧的社会基础。
  • 论文
    彭文英, 张科利, 江忠善, 孔亚平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野外观测资料,比较不同农耕地的产流产沙与草地,分析了退耕还草后减流减沙效应随降雨特征、坡度以及时间变化的特征。结果表明,退耕还草减流减沙主要是在大雨量时,尤其是减流效应,在小雨量降雨时很弱,甚至不减流。退耕还草减流减沙效应随坡度的增加而增大,且减沙效应增长速度大于减流效应,退耕还草应尽快退掉25°以上的坡耕地。退耕还草减流减沙在多雨和暴雨多年份以及在暴雨多的季节效应强,主要削减的是大暴雨、高含沙的地表径流。在任何情况下,退耕还草的减沙效应都明显大于减流效应。
  • 论文
    查小春, 延军平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比较秦岭南侧汉江和秦岭北侧渭河河流径流、泥沙含量变化表明,1935~1999年65 年间,渭河河流年均流量为248.26 m3/s,汉江河流年均流量为592.94 m3/s,汉江年均流量是渭河的2.4倍。汉江河流年均含沙量为0.88 kg/m3,渭河河流年均含沙量为52.03 kg/m3,接近汉江河流的60倍。渭河是一条多泥沙河流。分析20 世纪80 年代以后汉江、渭河河流径流泥沙含量表明,渭河河流年均流量为195.89 m3/s,汉江河流年均流量为585.05 m3/s,均比1935~1980年减少了27.4%和1.9%,但汉江河流年均泥沙含量为0.41 kg/m3,渭河河流年均泥沙含量却为54.58 kg/m3,为汉江河流133倍,比1935~1980年增加了90多倍。说明全球变化对秦岭山脉南北地质水文气候环境影响很大,秦岭南北两区在全球气候变化中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响应性。
  • 论文
    贾艳杰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天津经济新区—滨海新区为例,以1993~2000 年相关统计资料为基础,通过其发展过程和影响因素分析,探讨区域发展特点。滨海新区的研究表明,在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时期,小区域发展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政府在滨海新区的发展过程中始终扮演重要角色。中央政府通过经济政策创造宏观发展环境,影响区域发展;地方政府是地方发展战略的决策者,通过促进经济增长引导区域发展方向,形成区域特色;地方开发条件是影响区域发展的基本因素,其在开发的初期阶段尤为重要,它是政府发展战略形成和外商投资选择的基础。环渤海城市间的竞争与联合对天津滨海新区的发展亦产生重大影响。
  • 论文
    殷勇, 方念乔, 王倩, 聂浩刚, 秦尊丽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区母岩特性、搬运距离和搬运营力决定了磁性矿物主要赋存在砂砾级颗粒中。纳帕海湖泊沉积物的磁化率与颗粒粒径、沉积相和有机质含量存在密切的相关关系。滨浅湖环境中砂砾级颗粒含量增加以及波浪淘洗对磁性矿物的富集作用,磁化率较高;浅湖环境中粉砂增多,砂砾减少,磁化率较之滨浅湖有所降低;在低能的半深湖/深湖环境中,由于缺乏磁性矿物的输入,磁化率再次降低;有机质含量很高的湖岸湖沼环境由于有机质的稀释作用磁化率值最低,磁化率等环境替代指标以及和北半球气候变化阶段、深海氧同位素阶段的对比,将纳帕海近6 ka年来划分成6 个主要的环境演化阶段,32 kaB.P.(14.99 m)和15 kaB.P.(6.06 m)分别是环境和气候变化的重要转折点。32~15 ka B. P. 期间出现的高湖面表明,虽然大气温度下降但有效湿度增加,全新世湖泊的急剧萎缩预示在大气温度增加的同时有效湿度降低,暖偏干构成了研究区全新世气候演化的特色。
  • 论文
    赵景波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西安和宝鸡黄土中第5层红褐色古土壤的调查,在该层古土壤下部发现了红色铁质粘土结核。显微镜下和电子显微镜下的鉴定表明,铁质粘土结核是光性粘土胶膜聚集而成的,具有超微晶粒结构。铁质粘土结核主要由伊利石-蒙脱石混层粘土矿物组成,这表明西安与宝鸡地区第5层古土壤发育时的粘化作用为化学粘化或生物化学粘化。该地区第5层古土壤的铁质粘土结核迁出土壤粘化层底部的距离达1.0 m, 与江苏六合地区黄棕壤铁质粘土结核分布深度相同,指示该层古土壤发育时该区年均降水量可达1 000 mm左右。
  • 论文
    张玉兰, 杨永兴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黑龙江省同江县96—QP剖面从下至上划分4个孢粉组合带:1是以蒙古栎-桦属-蒿属-苔草属-禾本科-水龙骨科为主组合带;2是以蒿属-莎草科-禾本科-桦属-栎属为主组合带;3是以桦属-蒙古栎松属-蒿属-莎草科-禾本科为主组合带;4是以松属-桦属-蒙古栎-蒿属-苔草属为主组合带。这4个孢粉组合带清楚地反映了古植被、古气候演替4个阶段:依次为温性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草原→以落叶阔叶树稍多的针、阔叶混交林-草原→以松占优势的针、阔叶混交林。其气候变化是温暖湿润-温和略干-温和略湿-温凉湿润。
  • 论文
    韩美, 张维英, 李艳红, 张丽娜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运用查阅历史文献、地层剖面分析、地名考证、卫片解译等多种方法确证了莱州湾南岸古湖泊的存在,同时研究了它的形成与演变过程。莱州湾南岸有巨淀湖、黑冢泊、别画湖等古湖泊,它们形成于距今约6 000年以前,系由河口湾泻湖演变而成。该区古湖泊经历了中全新世全盛期和晚全新世收缩期两个阶段。湖泊消亡的原因是气候变干、河道迁移、人类活动影响等,其中河道迁移是最主要原因。
  • 论文
    赵烨, 海春兴, 刘霄, 刘海鹏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土壤风蚀是世界许多地区面临的一个严峻环境问题。土壤风蚀特征是建立土壤风蚀预报模型、制定土壤风蚀防治措施的基础信息。综合考察了滦河源区东沟小流域地理环境特征,分析了不同风蚀强度下暗栗钙土的诊断特性。其结果表明:自然环境提供了土壤风蚀的物质条件,区域日益强化的农牧业及砍薪材活动则是土壤风蚀的触发驱动力;失去植被保护的干旱松散表土,在大风驱动下,其中的细砂和极细砂(0.01~0.10 mm)首先以跃移、悬浮方式流失,而粗砂(2~0.25 mm)则相对是非可风蚀颗粒;建立了定量刻划土壤风蚀相对强度指数,即SWEI=粗砂含量/风蚀粒子含量。东沟小流域自然暗栗钙土表土SWEI≤2.0,轻度风蚀区表土SWEI≥ 3.0,重度风蚀区表土SWEI≥9.0;而在风积区表土SWEI≤1.5,该指标较好地反映了区域土壤风蚀强度的差异性。
  • 论文
    张洪亮, 倪绍祥, 查勇, 韦玉春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草地蝗虫发生的地形分析是建立草地蝗虫发生预报模型的基础。以青海湖地区为实验区,在Arc/Info和ArcView地理信息系统的支持下,进行草地蝗虫发生与各地形变量(包括海拔高度、坡度与坡向)的叠置分析,提取草地蝗虫发生的地形信息数据库。然后,分别采用T-检验(对连续变量-海拔高度和坡度)和卡方(Chi-square)检验(对类变量-坡向类型)进行各地形变量对草地蝗虫发生的差异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海拔高度和坡度对草地蝗虫发生的影响极为显著(显著性水平p=0.000),而坡向对草地蝗虫发生的影响不是特别明显(显著性水平p=0.039)。
  • 论文
    李鱼, 董德明, 花修艺, 张菁菁, 杨帆, 邱立民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向海自然保护区不同类型湿地水体培养的生物膜进行了铅、镉的吸附实验, 结果表明,不同湿地水环境培养的生物膜吸附铅、镉的热力学数据可以用Langmuir等温吸附曲线来描述,各水体生物膜吸附铅、镉的能力存在很大的差异,吸附铅的能力大约比吸附镉的能力大一个数量级,且吸附铅、镉的能力与膜上锰、铁氧化物的含量有显著的相关性。
  • 论文
    盛学良, 舒金华, 彭补拙, 吴化前, 黄文钰, 杨静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太湖流域(江苏省境内)不同类型污水中总氮、总磷的浓度和当前废水治理技术及接纳水体的环境质量和经济承受能力等方面的系统分析,确定了江苏省太湖流域三级保护区内各类排污单位总氮、总磷允许排放浓度,并分析了本标准与其他排放标准之间的关系。最后,对实施本标准后的太湖水质影响进行了估算研究。
  • 论文
    许清海, 杨振京, 崔之久, 阳小兰, 梁文栋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考古孢粉学角度,根据赤峰七锅山剖面孢粉分析,结合赤峰地区古文化遗址的考古资料,探讨了赤峰地区8 000 aB.P.以来的先人生活环境,以及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演变的过程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8 400~6 200 aB.P.为温暖湿润的草原气候,先人既狩猎捕鱼,也种植作物和放牧;6 200~4 000 aB.P.,随着森林的破坏,环境逐渐恶劣,农业水平下降;4 000~2 500 aB.P.植被以草原为主,气候温干,先人以旱作农业为主;2 500 aB.P.至现在,植被为典型的蒿草草原,气候温和偏干,农业和畜牧业相对发展,人类活动加剧。
  • 论文
    龙爱民, 陶澍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鲤鱼鳃部微环境进行了定量测量,建立了鲤鱼鳃部微环境的定量模型,对鱼鳃微环境进行了定量描述;通过暴露实验验证了EDTA络合态铜与高岭土颗粒吸附态铜对鱼鳃的生物有效性,并从形态变化的角度分析其存在有效性的原因,即络合态与颗粒吸附态金属随水流经过鱼鳃时,将会部分地发生离解,转变成为可以直接被鱼鳃吸收的形态。
  • 论文
    卜风贤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周秦两汉时期农业灾害发生频繁,种类多样。灾害史料的灾度等级处理和统计结果表明:西周时期发生重大农业灾害8次,春秋战国时期发生重大农业灾害88次,秦汉时期发生重大农业灾害291次。农业灾害在时间分布方面表现出明显的时代特征:①农业灾害在年内季节分布中存在不平衡性;②农业灾害在年际分布中出现多个集中频发的时间区间。而且,愈到后来农业灾害集中发生的现象愈为明显。在空间分布方面,山东、山西地区是周秦两汉时期的农业重灾区。
  • 论文
    杨永春, 曾尊固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兰州市是西北干旱地区典型的河谷盆地型城市,通过分析了兰州市域地域结构的特征、模式以及市区的结节地域和均质地域,讨论城市地域结构形成与发展的影响因素。兰州市域地域结构呈现带状分散多中心组团结构形态,而且各功能区的均质度、紧凑度都比较低,城市结节地域结构虽然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形,但仍遵循六边性构造的理论模型。
  • 论文
    田剑平, 许学强, 赵晓斌, 陈振光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在由二元经济社会跨入现代经济社会的过程中,众多的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和转移,已经给中国社会和城市发展带来严重的影响。通过对广州市和东莞市两市三个层次的一般抽样调查和50个镇村的重点调查和分析,以城市外来低收入移民为研究和安置的对象,提出了适合中国情况的自下而上的开发性移民自助安置模式;并分析了自助安置模式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提出了一种在城市地域发生的自下而上的城市化理论发展假设。
  • 论文
    张德震, 陈西庆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水资源危机的加剧,水价及其相关问题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回顾了建国以来我国水价及其相关水利政策的演变,探讨了我国水价特征的空间分布、地区间的差异及其与社会经济、水资源与水环境之间的关系。研究了20世纪90 年代后期以来我国水价改革,分析了我国水价的现状和发展前景,提出了近期水价增长的理论依据,讨论了水价承受能力和调水的水价等相关问题。
  • 论文
    古诗韵, 保继刚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城市游憩商业区作为城市中一种新的功能区已逐渐成为城市新的空间要素,为旅游者、本地及周边地区的居民承担着提供旅游、休闲、娱乐、购物等功能,并作为城市游憩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初具规模的广州城市RBD——天河城地段进行实证研究,分析城市RBD分别对城市商业、城市游憩、城市交通以及城市地域空间的影响。
  • 论文
    修春亮, 袁家冬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伊春市位于黑龙江省北部边陲,小兴安岭腹地,社会经济和城镇系统是伴随小兴安岭森林资源的大规模开发而形成的。在1990年代的区域发展中,与主流和核心地区相比,在先进生产力和生存方式发展方面的差距在拉大,表现出日益“边缘化”的特征。此间,市域城镇体系特征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主要特征表现为作为支撑各城镇发展的新的基本经济部门成长缓慢,各城镇的成长已经走向分化,而且这种分化在市域内部印证了“边缘化”现象的存在。作为地广人稀、生态条件优越的地区,伊春也存在摆脱边缘化趋势的的机遇。
  • 研究报道
  • 研究报道
    王德宣, 吕宪国, 丁维新, 蔡祖聪, 王毅勇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01年5~10月,在三江平原对毛果苔草沼泽湿地和由沼泽湿地开垦后稻田的CH4排放通量进行了同步观测。三江平原毛果苔草沼泽湿地CH4排放通量范围是1.32~46.38 mg/(m2 ·h),平均值为17.29 mg/(m2·h)。稻田的CH4排放通量范围是0.05~24.37 mg/(m2·h),平均值为6.67 mg/(m2·h)。沼泽湿地CH4排放通量平均值是稻田的2.5倍,水分条件和因土地利用方式改变引起的土壤理化条件变化是导致二者的CH4排放通量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CH4排放通量有明显的季节变化,7~8月高温期出现CH4排放高峰。
  • 研究报道
    冯利华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提出了长江巨洪前期物理因子配置的概念。在每一次巨洪发生之前,影响巨洪的主要物理因子之间一般都会表现出相似的特征,即出现一些固有的配置。这些配置正是长江发生巨洪的强信号,对长江巨洪的预测研究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
  • 研究报道
    秦丽杰, 张郁, 许红梅, 刘湘南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人口的增加及经济的发展,人类对土地利用模式的改变更为显著,导致了土地资源生态环境背景的变化。对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进行研究,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人类生存环境,促进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