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论文
  • 论文
    陆大道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点-轴系统”理论建立在“中心地理论”基础之上,但二者的理论内容和应用目标是不同的.“点-轴系统”理论在我国国土开发和区域发展实践中取得了巨大的成效.在分析空间聚集和空间扩散导致“点-轴系统”空间结构形成机理的基础上,阐述了“点-轴系统”理论与增长极理论及网络开发模式之间的关系.
  • 论文
    陈长春, 杨洪, 袁开国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适应中国21世纪持续实行全方位经济开放的需要,将中国作为经济全球化空间结构巨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单元,按世界各经济体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研究视角,对中国步入全球化进程中不断推进国内外商品、资本、技术、信息等国际经济要素加速转移的空间演化态势的特殊内涵,着重从其空间跨越性、空间汇敛性、空间依存性等三个主要方面加以揭示与评价,并对中国的相关适应决策取偿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 论文
    王颖, 盛静芬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国内外城市滨水地区的规划与建设特点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得出水体在城市发展中具有:景观功能,水源功能,交通运输功能,游乐运动功能,生态环境功能以及文化历史渊源与发展文化的功能等.滨水地段是城市的珍贵资源,需很好从"人地和谐相关"与"生存环境持续发展"的观点指导进行城市规划与建设.并对广州市珠江两岸滨水区域的建设发展规划,提出一些建议:1)浚深与疏通内河航运,使珠江干流成为多功能的水道;2)利用深水潮流通道,扩大建设"虎门"海港;3)珠江滨水带景观规划必须具备层次性与地带性;4)保证沿岸留有充分的公共空间、娱乐场地和绿地林带;5)提高堤围的设防标准至100年一遇以上的防洪标准;)沿海潮滩、沙洲、岛屿在原养殖与农业开发的基础上,开展田园风光旅游与度假旅游;7)沿岸水污染控制和治理.
  • 论文
    熊尚发, 刘东生, 丁仲礼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北京邻区枣沟、斋堂和赤峰黄土-古土壤剖面粒度和磁化率变化在幅度和相位上都有明显的差异.在两个冰期-间冰期旋回,磁化率记录具有冰量变化模式,而粒度记录具有轨道周期特点,粒度和磁化率之间的相位关系在从冰期向间冰期转换和冰期向间冰期过渡的过程中,既有滞后也有超前的表现,很难单纯以成土作用来解释.由于黄土粒度主要反映粉尘源区环境和古风场强度的变化,而磁化率主要记录的是沉积区的成壤作用,反映夏季风的强度变化,因此剖面粒度和磁化率变化的不协调说明古风场和粉尘源区变化与粉尘沉积区气候变化之间不统一.这可能意味着控制夏季风强度变化和控制冬季风强度变化的机制存在差异.
  • 论文
    王卫, 李秀彬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土地持续利用与管理研究中,土地质量变化对土地生产力影响的定量研究是核心内容之一.借助新古典经济学的生产函数法,构建了我国耕地的生产函数模型,定量模拟了我国耕地有机质含量变化的边际产出弹性和边际生产力.初步结果表明,由于我国长期存在耕地过度利用导致有机质含量及肥力下降问题,当前提高耕地质量的增产潜力十分可观.
  • 论文
    杨梅学, 姚檀栋, 何元庆, 张晓君, 马耀明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GAME-Tibet期间所取得的高分辨率土壤温度、含水量以及降水量资料,对藏北高原地气之间的水分循环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唐古拉山以南平坦地表7~8月份地表蒸发的水汽量可达177 1 mm,占同期降水量的73.2%;唐古拉山以北平坦地表7~8月份地表蒸发的水汽量可达73.3 mm,占同期降水量的7.7%.地表土壤通过蒸发不但将大量的水分输送给其上的大气,而且将热量传给了其上的大气,从而抑制了土壤温度的升高.如果仅就唐古拉山南北地表蒸发而言,引起其较大差异的原因主要是降水量的不同.
  • 论文
    王建, 黄巧华, 柏春广, 刘泽纯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长期以来,一直认为柴达木盆地第四纪气候在波动中向干旱方向发展.原因是青藏高原的隆升阻挡了来自印度洋、孟加拉湾的水汽.然而,来自柴达木盆地新的证据表明,柴达木盆地第四纪气候演变的总体趋势是冰期越来越干燥,间冰期干燥程度却存在减弱的趋势.并且这种变化是呈阶段性的.最明显的阶段划分应在0.8~0.6Ma前后.这种现象可以用青藏高原的隆升做出比较合理的解释:青藏高原的隆升,不仅通过增强冬季亚洲高压(西伯利亚高压)使冬季风增强,使东亚季风区冰期气候更加干燥寒冷,而且还可以通过增强夏季亚洲低压(印度低压),使夏季风增强、间冰期气候更加温暖湿润,从而使得中国季风区冰期-间冰期的气候变差增大.可是,柴达木盆地位于青藏高原北缘,我国西北内陆区受夏季风影响较弱,间冰期或者湿润期湿润程度的增大如何与高原隆升和季风系统的调整相联系,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 论文
    陈玲, 朱立平, 张青松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西昆仑山南红山湖的沉积地球化学特征的分析,恢复了南红山湖区近150a来的环境变化.19世纪50年代初~19世纪80年代中期,气候受小冰期末次波动的影响,以冷湿为特点.19世纪80年代中期~1997年,处于小冰期后回暖期,以暖干趋势为主.其中19世纪80年代中期~20世纪20年代初,以暖干为特点;20世纪20年代初~20世纪中叶,气候较干燥,而且温度与湿度的结合较复杂,属于冷干-暖湿交替的气候类型;20世纪中叶~1997年,气候总特征以暖干为主,尤其是1990年以后,温度升高趋势明显,气候干燥.从近150a湖泊变化的整体趋势看,随着时间的推移,南红山湖在逐渐萎缩.就湖区的气候变化与西昆仑山古里雅冰芯所恢复的气温、降水变化及与较近的两个站点的气象记录进行了对比,认为该地区与古里雅冰芯地区受相同的气候系统控制;高原上区域间存在气候差异;应开展多尺度、高分辨率的多种代用资料的研究.
  • 论文
    白占国, 万国江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滇西和黔中28个表土剖面分层土样7Be、137Cs比活度对比分析可见:滇西地区表土层顶部7Be/137Cs为100~1 000,而黔中地区仅10~100;两地区表土层中7Be的表观比活度和最大渗透深度总体相近;137Cs在黔中表土层中的比活度总体较滇西地区略高.而黔中表土中7Be累计值的偏低现象,映射了该地区强烈的水土流失.为解释滇西和黔中地区之间表土层顶部7Be/137Cs的地区差异,需进一步讨论两核素的湖泊沉积物蓄积特征.
  • 论文
    李丽娟, 李海滨, 王娟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简要分析了我国澜沧江流域云南段部分水化学指标的时空变化,发现顺干流流向降水和径流的变化量增加,稳定性减弱,离子浓度也随水流方向逐步降低;典型站点的离子浓度随时间表现出程度各异的增加势头.而支流的空间变异比较复杂,表明非地带性因子的作用强烈.目前澜沧江水质总体尚好,丰水期主要污染指标为CODMn和TP;上、中游水质良好,下游水质污染较严重,支流水质劣于干流;上、中游水质比较稳定,年际变化较小,下游及各支流水质呈逐年恶化趋势.
  • 论文
    贾良文, 杨清书, 钱海强, 罗宪林, 罗章仁, 杨干然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据西北江三角洲网河区顶点马口、三水两水文站1959~1988年的实测大断面、流量、流速和水位资料,采用Leopold的水力几何形态关系建立断面河相关系,探讨两水文观测断面的河相关系特征、年际变化及河相关系的差异.河相关系表明,西北江三角洲的断面水力几何形态指数β1值相对较小,而β3值相对较大,代表了珠江特有的丰水少沙河流的河相关系.
  • 论文
    张生, 朱诚, 于世永, 戴东升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野外调查中,作者在湖北宜昌枝城市红花镇南沙套村三峡出口处最高阶地上发现一套二元相结构沉积.按发现地点,将其定名为南沙套二元相结构.根据地层层序和接触关系,其相对年代可定为Q1.研究认为:这套沉积物不仅可用以确定长江三峡切穿和长江贯通的时代,而且也可用以研究本区新构造运动的时代及网纹红土的成因与环境.
  • 论文
    张丽旭, 魏文寿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位于巩乃斯河谷的天山积雪雪崩研究站近30年来的年最大雪深、月平均气温、月降水量观测记录,用平均差值法、最小二乘法、自回归滑动平均法检验了天山西部中山带积雪、冷季降水、冷季平均气温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天山西部中山带积雪呈增加趋势,近30年来年平均增加1.43%,与青藏高原、南极大陆及格陵兰冰盖表面积雪积累增加相一致.天山西部中山带冷季气温和降水的变化趋势也是增加的,其中冷季降水平年平均增加0.12%,而冷季气温升高了0.8℃,积雪与冷季气温之间存在着弱的负相关关系,而与冷季降水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积雪的增加主要是因为气候变暖引起的冷季降水的增加对积雪增加的贡献大于由于冷季气温升高而造成积雪减少的贡献的结果.
  • 论文
    付炜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介绍了干旱区土壤类型遥感识别推理决策器的设计原理与实现方法.在用TM遥感图像对土壤类型进行非监督分类的基础上,建立了正向推理与逆向推理相结合的推理机制,对土壤类型进行分类识别决策.用知识表示的产生式规则与框架式规则相结合的数据结构表示土壤学专家的土壤分类识别知识.用像结构模式建立了土壤分类识别的规则,构造了土壤分类判决树,并用典型像例模式进行了各类型土壤判据文件的组织.用该方法对新疆天山北麓阜康试验区的土壤分类识别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分类精度可靠,为干旱区土壤分类识别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 论文
    刘湘南, 许红梅, 黄方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运用地理图形信息理论和景观生态学理论,探讨了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及其变化的图形化描述方法,并以吉林省前郭县为例,在GIS空间分析和统计分析模型的支持下,分析了研究区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及其变化的图形特征.结果表明:每一土地利用类型图斑特征都可以用几个图形参数来刻画,图形参数随面积变化而变化的曲线可以有效地揭示和区分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特征,而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及其变化则可用VCM曲线来描述.
  • 论文
    钱乐祥, 许叔明, 秦奋, 李斌, 朱鹤健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区域分异研究是区域开发及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基础工作,GIS在土壤贫瘠化区域分异研究中的应用是GIS技术在土壤地理学中应用的重要方面.以福建为例,在GIS技术支撑下,利用多元数理统计方法,提出了一个反映土壤养分贫瘠化状况的综合性指标,计算并输出福建土壤贫瘠化等级图,据此分析了土壤贫瘠化的区域分异特征,表明,GIS技术在这一领域的应用具有先进性、区域分异研究工作的高效性和成果的实用可靠性.
  • 论文
    宋长春, 阎百兴, 宋新山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了盐渍化土壤导电性的决定因子,提出松嫩平原苏打盐渍化土壤的电导率主要由土壤溶液中Na+和HCO3-离子的总电荷数和迁移速率决定;而土壤中粘土矿的含量会因外在环境条件(土壤含水率)的变化而影响土壤的电导率,其是针对不同的土壤物理特征对测量仪器进行校正的理论依据.简述了利用电磁技术进行盐渍化土壤电导率测量的技术原理,探讨了不同深度土壤电导率测量数据的提取方法,在此基础上,对不同类型土壤的测量结果与典型剖面调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认为该技术具有快速、稳定、准确、实用的特点,利用这项技术可以对大面积不同深度土壤盐渍化情况进行快速测量,并对从事田间实验研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论文
    吴晋峰, 包浩生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阐明旅游系统概念的基础上,将旅游系统空间结构模式界定为以目的地和客源地为结点、交通线路为连接所形成的占据一定空间范围的网络.并用结点数、α指数、β指数、γ指数、平均径路长等拓扑参数对旅游网络结构进行了拓扑分析.最后探讨了旅游网络结构模式研究的实用意义.
  • 论文
    王艳平, 山村顺次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就中国温泉利用演化过程和南、北及内陆温泉观光利用的实态特征,对温泉观光开发资本的地域特性给予了比较全面的论述,力图从时间空间二维尺度展示中国温泉观光利用实态的分布,为有志从事温泉旅游地理学研究的学者提供一些可参考的关于中国温泉利用的文献.
  • 研究报道
  • 研究报道
    刘汝海, 王起超, 刘景双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东北矿区开采历史长,煤矸石的累计堆存量大,煤矸石对环境的危害显著.文章分析了东北地区主要煤矿煤矸石的理化性质,论述了煤矸石对矿区大气、水、生态环境造成的危害,由此提出该区对煤矸石进行综合利用、开展土地复垦和加强管理等对策.
  • 研究报道
    李绪谦, 蒋惠中, 赵晓波, 李宏卿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土壤生态特征与地质环境之间具有密切的成生联系,以地质构造和地貌条件划分土壤生态区、亚区,以土壤类型、母质、微地形、土壤资源评价等级,社会经济条件划分土壤生态片,从而建立了多层次、系统化的土壤生态信息库,为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 研究报道
    张明祥, 董瑜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国内外湿地研究进展看,濒海湿地景观变化及其管理对策研究得到人们越来越广泛的重视.以辽宁双台河口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域,利用199和1997年两期TM数据进行GIS数据处理,通过各种类型的湿地景观在该时段的面积变化得到保护区濒海湿地景观的动态变化特征,并在变化原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相应的保护区管理对策,以便更好地为湿地保护和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 研究报道
    戴光全, 吴必虎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旅游产品再开发的角度出发,应用市场营销学的TPC理论和旅游地理学的DLC理论,对昆明市的案例进行分析,提出了昆明市旅游产品再开发战略的方向、原则和发展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