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论文
  • 论文
    李诚固, 郑文升, 李培祥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中国特大城市地域为对象,基于加速中国城市化,促进城市与区域互动、协调发展的研究目的,以城市化动力因素分析为线索,利用SPSS手段与多元统计分析模型,对中国特大城市地域的城市化与区域经济发展进行动态分析,建立了特大城市地域城市化与区域发展相互关系数学模型。探讨了城市化率、建成区面积、城市经济密度与区域经济发展相互作用的特点与机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国特大城市地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
  • 论文
    张文忠, 孟斌, 吕昕, 刘旺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我国住房制度的改革,房地产市场逐渐趋于发育,城市内部住宅空间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实地调研、抽样问卷调查基础上,建立了北京住宅区数据库,然后利用GIS分析手段和统计分析方法重点研究了以下3个问题:(1)交通通道与住宅空间分布、扩展趋势;(2)交通通道与住宅价格和居民住宅空间选择;(3)交通条件与居民住宅区位选择行为等。
  • 论文
    谭永忠, 吴次芳, 牟永铭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浙江省1990~1999年的耕地非农化面积、人口、GDP、工业总产值、工业化率、城市化率等社会经济发展指标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 浙江省1990~1999年的耕地非农化面积为70 878.85 hm2,耕地非农化率为3.01%,年均耕地非农化率为0.32%,大约是同期全国水平的1.6倍。(2) 受经济活动周期、土地管理政策以及经济活动分布等因素的影响,耕地非农化在时间上呈现出一定的波动性,在空间上表现出很强的地域性。(3) 1996年后,浙江省农业人口的非农化与耕地的非农化基本同步。(4) 提高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程度的空间较大。(5) 今后一段时期内浙江省仍将出现较大规模的耕地非农化。就如何减缓耕地非农化提出了努力提高现有城市用地的集约利用水平、加大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力度以及加强耕地保护的制度建设等建议。
  • 论文
    何毓蓉, 周红艺, 张保华, 宫阿都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四川省的耕地地力以土壤质量系数衡量,多数在0.70以下。其中在0.70以上的一、二、三等耕地面积为278.17万hm2,占全省耕地面积(第二次土壤普查面积)的42.5%。而四等及其以下的中低产田土占过半数。四川省耕地粮食作物生产潜力,按第二次土壤普查耕地面积计算为10 715.986×107 kg。按现有耕地面积(2001年)计算为6 981.757×107 kg。按耕地最大生产潜力,在2040年后,四川省的粮食产量与人口需求间将出现亏缺,分别以线性模型和指数模型预测,预计分别缺口粮食523.702×107 kg和168.442×107 kg,那时四川将超载人口386.34万人至1 201.20万人。按耕地现实粮食生产力(单产)计算的四川省耕地承载力,从2000年后,出现粮食缺口和人口超载。预计未来50年,粮食亏缺将在887.425×107 kg至2 982.280×107 kg,人口超载达到2 035.4万人至6 840.1万人。表明四川省的耕地超载、粮食危机将不可避免,形势是严峻的。
  • 论文
    熊鹰, 王克林, 吕辉红, 许联芳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1949~1999年的统计和普查数据,分析探讨了湖南省近50年来耕地数量变化及区域差异,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影响耕地数量动态变化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50年来,湖南省耕地总体态势逐年下降,耕地变化区域差异显著;经济增长是形成湖南省耕地数量变化的主要宏观驱动因子,耕地快速减少在发生时间上与经济发展的增长基本同步,具体则受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牵动;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与地区间经济发展速度和水平的差异相一致的特点。影响耕地数量动态变化驱动机制具体表现为:非农产业的发展建设与人口城镇化的发展对耕地的冲击,种植业效益下降、耕地利用方向的调整以及管理上的不完善和疏漏等。
  • 论文
    张定祥, 潘贤章, 李宪文, 史学正, 于东升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运用多源遥感数据,获得常熟市1984、1992、1999和2001年四个时期城镇建设用地状况矢量数据。利用土壤普查资料建立土壤空间和属性数据库。统计分析并借助水稻土生产力评价模型对17年来城镇建设用地扩展占用的水田生产力状况评价研究表明:1984~2001年的17年间,常熟市城镇建设用地扩展占用水田面积2 438公顷,根据现有的生产管理水平估算,粮食年产量损失总量约2万t,城镇扩展损失水田以生产力水平中、高等级为主,损失水田平均产量达8 160 kg/hm2。水稻土生产力指数模型(SPI)可以对常熟市水田土壤生产力进行合理地评价,可以用来估算在城镇建设用地扩展对水田土壤生产力和水稻产量造成的损失量。
  • 论文
    王庆改, 郑新奇, 闫弘文, 白军红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城镇基准地价平衡,是为了协调区域地价,充分发挥地价在调控土地市场中的作用,使基准地价能客观地反映出不同城镇间真实的经济差异和地价水平,促进土地市场的均衡发展。基准地价平衡以土地分等为依据,并综合考虑在区域内的地位和作用、不同城镇间的经济差异、市场地价总体水平等情况确定,形成各等城市、县、建制镇的基准地价序位。以山东省17个地级市为例,研究了基准地价平衡的过程,把山东省17个地级市的地价纳入到同一个体系中,使城镇间的地价建立起可比性,为城镇地价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 论文
    孙力, 安刚, 高枞亭, 任红玲, 唐晓玲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NCEP/NCAR 1948~2000年共53年的月平均再分析资料,统计分析了东北地区不同区域和季节气温和(或)降水变化对蒸发量、地表径流量以及浅层和深层土壤含水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东北地区地表水资源各分量与气温和降水之间有着较好的相关关系。还建立了气温和(或)降水变化对水资源各分量影响的简单统计评估模型,利用这些模型研究了东北地区地表水资源各分量对气温和(或)降水变化的响应情况,得出东北地区较小的"气候扰动"可能会导致径流量等地表水资源较大的变化和其它一些有意义的结果。
  • 论文
    赵敏, 周广胜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中国第四次(1989~1993年)森林资源清查资料,指出中国森林植被的总碳贮量和碳密度分别为 3 778.1Tg(1Tg = 1012 g)和41.321 Mg/hm2(1 Mg= 106 g),其分布很不均衡,东北和西南各省的碳贮量和碳密度较大。中国森林碳贮量约占世界的1.1%,森林碳密度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但中国森林以中、幼龄林为主,占80%以上,表明中国森林植被具有巨大的固碳潜力,对全球碳循环具有重要作用。同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标准系数法定量分析了气候因子对森林植被碳贮量的影响程度,指出气温对森林植被碳贮量的贡献大于降水。
  • 论文
    徐新良, 刘纪远, 庄大方, 张树文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3S技术和中国资源环境数据库中用LandSat TM(ETM)解译获取的东北地区1985,1995,2000年林地空间分布数据,建立林地时空演变模型,定量分析东北地区林地变化时空特征。结果表明:1985~2000年东北地区林地发生较大幅度变化,时空差异明显;1995~2000林地急剧减少趋势得到有效遏止,有林地面积出现一定程度增长,但林地变化的广度和强度仍然超过1985~1995年,突出表现在大兴安岭地区林地动态度增加。从空间格局上看,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山麓地带林地动态变化最强烈,主要表现为林地与耕地和草地相互转换。
  • 论文
    李森, 李凡, 孙武, 李保生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额济纳绿洲是发育在黑河下游内陆河三角洲上著名的天然绿洲。20世纪50年代以来,额济纳绿洲现代荒漠化过程加剧,绿洲萎缩,生态恶化。绿洲现代荒漠化过程是由水环境恶化过程、土壤干燥化过程、植被退化与生物多样性衰减过程、土地沙漠化过程和土壤盐碱化过程构成的地表动力学过程。导致额济纳绿洲荒漠化的驱动力是区域气候暖干化、强盛的风蚀侵蚀力、上中游过度开发水土资源的人为活动和额济纳绿洲内的"三滥"活动等。荒漠化驱动力的第一主成分与第二主成分的贡献率分别为59.276%和28.083%,反映出绿洲荒漠化驱动因子的多面性和综合性,绿洲内外过度的人为活动是其主导驱动因素。内在、外在驱动力在时间与空间上的耦合性是绿洲荒漠化的区域机制,驱动力因子团的互动-激发作用形成荒漠化的动力机制,驱动力与荒漠化土地间的响应形成正反馈机制,三种作用机制组合成绿洲现代荒漠化过程的复杂的驱动机制。
  • 论文
    李香云, 王立新, 章予舒, 张红旗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人类活动对环境的负效应在总体上导致以土地荒漠化急剧发展为主的生态环境质量显著下降是目前干旱区突出的矛盾。基于1994年的《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给出的土地荒漠化概念和干旱区的特点,划分土地荒漠化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探讨人类活动的涵义和特点,综合分析了土地荒漠化发展中人类活动因素,包括人类活动的驱动作用、人类各种活动方式的作用和人类活动的管理作用等。依据一定原则,构建出适用于干旱区人类活动对土地荒漠化作用的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多为量化指标并可反映人类活动的动态变化,可为人类活动在土地荒漠化中作用的进一步(定量)研究提供依据。
  • 论文
    李茂田, 于霞, 陈中原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与数字高程模型(DEM)技术定量模拟40年来九江河段冲淤演变过程,结果表明: 1963~1972年总体表现为淤积,淤积量为6.505 hm3,平均淤积速率为0.65 hm3/a。1972~2002年总体表现为冲刷,冲刷量为20.720 hm3,平均年冲刷率为1.036 hm3/a。1963~2002年九江河床总体表现为冲刷,冲刷量为14.977 hm3。2003年与1963年比较,河床淤积区域主要分布在九江河道上段近南岸区域,中下段河道的中间区域;冲刷区域主要分布在九江河道上段的中间及近北岸区域,中下段河道两岸的近岸区域。中下段南岸的不断刷深和南偏对九江的防洪带来更大的压力。
  • 论文
    贾建军, 高抒, 薛允传, 李凤业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月湖进行了沉积物采样和潮汐水文观测,分析计算了表层沉积物类型、泥沙输运率、现代沉积速率,讨论了月湖的沉积物平衡。结果显示,月湖的沉积速率较快。按目前的数据和资料估算,月湖每年的沉积通量约为(1.8~2.3)×104 t,而正常情况下的沉积物供应量每年只有(0.5~1.2)×104 t。研究表明,人类活动还改变了月湖的物理与生态过程。由于土地利用的方式及其强度发生了变化,月湖汇水盆地的侵蚀量大为增加,侵蚀模数可能远大于400 t/(km2·a),从而使流域侵蚀量大大超出了正常范围,加剧了月湖的淤积。
  • 论文
    何太蓉, 姜洪涛, 杨达源, 任朝霞, 李徐生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三峡库区以山地为主,人口密度较大,三峡工程引起的移民搬迁以及经济建设的需要,造成坡地上人类活动强度越来越大,从而造成现代坡地剥蚀作用的加剧。采用简便、实用且操作方便的地貌测量方法,对三峡库区草堂河流域三个坡段进行了现代坡地剥蚀速率研究。结果表明,<15°的缓坡、15°~45°的斜坡和>45°的陡坡的现代剥蚀速率分别为4.0、4.9和7.1 mm/a。当地平均现代坡地剥蚀速率已达4.9 mm/a (7 902 t/km2·a),即达到强度剥蚀标准,未来三峡库区坡地退耕还林(草)以及水土保持等生态建设任务十分艰巨。
  • 论文
    陈君, 冯卫兵, 张忍顺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苏北岸外条子泥沙洲潮沟系统为例,分析该区域野外实地测量及历年卫片,分析主要潮沟系统近20年来的动态变化。总结了潮沟系统发育演变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各个主干潮沟系统摆动幅度、速率均不相同,单独潮沟系统的各沟段亦有不同的摆动幅度、速率;位于沙洲中部西大港西侧近岸潮沟系统摆动具一定周期性,其东侧潮沟摆动较稳定;潮沟摆动有突变和渐变两种形式。沙洲潮沟系统在多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具备自动调整作用,主要表现为单一潮沟具有平衡倾向性及沙洲潮沟系统整体的综合布局调整。
  • 论文
    徐孝彬, 王建, 朱捷, 姜洪涛, 杨亦青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理塘与稻城之间库昭-桑堆处的冰蚀面以及兔儿山北侧宽谷中的羊背石的宇生核素10Be,研究结果表明,库昭-桑堆处的冰蚀面暴露于133.4 ka B.P.,即倒数第二次冰期大约结束于133 ka B.P.,这一时间与深海氧同位素第6期相吻合。兔儿山北侧的冰川作用大约结束于18.5 ka B.P.,即末次冰期大约结束于18.5 ka B.P.,这一时间与深海氧同位素第二期相吻合。由同一地区的两个样品X8、X9得出相同的测年年代,并从样品X6得出的测年年代与野外观测的结论相一致来看,运用宇生核素10Be对冰蚀面的形成年代进行测年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测年技术,并且还可运用于火山熔岩、断层、侵蚀阶地等其它地貌面的测年,该测年技术具有很大的运用潜力。
  • 论文
    范一大, 史培军, 辜智慧, 李晓兵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数据网格化是图形绘制、科学计算和空间模型实现的基础工作。文章提出了空间数据从行政单元向网格单元转化的技术方法,在ARC/INFO软件的支持下,以人口数据为例,实现了这一方法。结果表明:利用网格单元表达社会、经济数据的空间分布,比用行政单元本身更接近于实际。如果提高网格单元的分辨率和行政单元数据的空间尺度,网格化的结果就会达到更加令人满意的效果。而且这种方法也可以用于其它统计单元数据(包括遥感数据)向网格单元的转化。
  • 论文
    李取生, 李晓军, 李秀军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联合国粮农组织最新推荐的模型方法(FAO56),利用近10年的日气象资料对松嫩平原西部玉米、大豆、高粱等作物近10年的农田逐日需水量进行了系统研究。得出了本区不同作物的需水规律,并根据当地的有效降雨量,获得了不同作物不同时段的水分亏缺规律,为节水灌溉和提高作物产量提供科学依据。
  • 论文
    程丽辉, 王兴中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城市社会地理学目标性命题就是对城市生活空间的研究,当前西方国家对其探讨已转向社会空间评价方面,其核心方向之一集中在城市社会生活基本条件的空间结构与社区布局规律上[1] 。城市社会收入空间是构成城市社会生活空间质量的基本方面之一,通过对国外有关城市社会收入空间理论进行概括,结合中国大城市西安的实际,首次全面探讨其社会收入空间的结构与模式。研究方法上采用行为抽样调查并借用居住空间与收入空间互拟等行为地理学相关原理,力图揭示西安市社会生活空间质量及其结构。
  • 研究报道
  • 研究报道
    王宏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在对二龙山水库水源地环境现状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划分水源地保护区,确定水质保护目标;并以此为依据,对水源地的水环境容量及主要污染物削减量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提出了二龙山水库水源地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及保护对策。
  • 书评
  • 书评
    管东生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世纪以来,汹涌澎湃的世界城市化潮流深刻改变了城市生态环境的结构与功能,它所引起的一系列严重的“城市病”已经威胁着城市居民的生存条件和生活空间。基于这样的背景和城市对现代化进程的重要作用,城市的生态环境已成为一个研究的热点领域。科学工作者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城市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寻求合理的城市发展途径。《城市生态环境学》一书正是体现了这一研究方向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