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05年, 第25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05-09-20 上一期    下一期
    论文
    中国粮食生产的区域格局变化及东北商品粮基地的响应
    程叶青, 张平宇
    2005, 25 (5):  513-520.  doi: 10.13249/j.cnki.sgs.2005.05.513
    摘要 ( )   PDF(1038KB) ( )  
    依据近10年的统计数据和实地调研资料,运用区域差异分析方法,对中国粮食生产的区域格局变化特征及其规律进行探讨,研究表明:中国粮食产量总体呈增长态势,年均增长率为3.43%;粮食生产重心进一步由南方向北方和由东部向中部推移,北方和中部地区成为新的增长中心;粮食生产地域变化的差异明显,南北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变化较大,八大产区和省区间变化较小。农业生产条件、技术、宏观经济环境和土地利用方式变化是粮食生产地域格局变化的主要原因。东北作为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性基地,应对全国粮食生产的地域变化趋势,必须加强商品粮基地建设。通过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农业结构调整、商品粮基地空间布局优化等举措,促进粮食生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区域制造业集群的辨识——以北京市制造业为例
    贺灿飞, 梁进社, 张华
    2005, 25 (5):  521-528.  doi: 10.13249/j.cnki.sgs.2005.05.521
    摘要 ( )   PDF(1032KB) ( )  
    辨识产业集群的定性方法,过于依赖专家的主观判断,存在诸多局限性。基于投入产出表构建一个反映产业之间功能联系的矩阵,采用主成分分析定量辨识基于经济技术联系的区域产业集群。此外,设计了几个衡量集群内产业联系强度的系数来判定被辨识集群的合理性,并通过相关系数衡量集群内产业的空间集聚特性。以北京市1997年投入产出表上74个制造业行业为例,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辨别出14个产业集群,包括钢压延加工集群、有机化学制品集群、电子元器件集群以及棉毛纺织集群等。集群内产业功能联系紧密,相关产业内的企业在空间上集聚,符合产业集群的理论定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跨省区域治理:中国跨省都市圈经济整合的新思路
    陶希东
    2005, 25 (5):  529-536.  doi: 10.13249/j.cnki.sgs.2005.05.529
    摘要 ( )   PDF(1312KB) ( )  
    跨省都市圈日益成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单元,如何处理行政区划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之间的内在关系,实现空间经济整合是当前中国政界和学术界关注的焦点。通过辨析城市群、大都市区、大都市圈、大都市带等基本概念的基础上,界定了跨省都市圈的概念,并提出了成熟型跨省都市圈必须具备的6个基本条件。借助"行政区经济"理论,分析了当今限制中国跨省都市圈空间整合的瓶颈,认为各自为政的行政区划及其管理体制,极大地制约着跨都市圈经济的区域融合与一体化进程,在中国现有的政治管理体制下,单纯依靠传统的行政区划管理或政府管理,难以从根本上解决跨省都市圈内部存在的行政分割问题。根据西方较为流行的"治理"理论,提出了"跨省区域治理"的空间整合新思路,并按照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和规律,构建了"跨省区域治理"的基本框架体系,主要包括: ①跨省都市圈成员省市政府的现代区域治理理念体系;②跨省都市圈现代区域政治体系;③跨省都市圈现代区域市场经济体系;④跨省都市圈现代区域社会体系;⑤跨省都市圈现代城际合作体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区域中心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外向功能特征研究——以广州市为例
    闫小培, 钟韵
    2005, 25 (5):  537-543.  doi: 10.13249/j.cnki.sgs.2005.05.537
    摘要 ( )   PDF(1134KB) ( )  
    广州的生产性服务业经历了改革开放后20多年的发展,目前已具有基本经济活动功能。通过对广州的生产性服务机构的抽样问卷调查,阐述其在服务范围、服务对象及服务销量分布三方面的特征。并根据广州生产性服务业目前的发展水平,以及对珠三角制造业企业市场的抽样问卷调查,从供给水平和市场需求两个角度对广州生产性服务的外向功能特征进行了阐释。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长山群岛区域发展的地理基础与差异因素研究
    栾维新, 王海壮
    2005, 25 (5):  544-550.  doi: 10.13249/j.cnki.sgs.2005.05.544
    摘要 ( )   PDF(1102KB) ( )  
    从海岛区域陆海面积比较、海岛生态系统组成特点、群岛区域基础设施共享可能性、群岛区域产业竞争力等四个方面具体分析了群岛区域差异的特殊地理基础。通过比较具体的分析了在群岛区域内部各海岛乡镇间存在的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分布、海洋水产业、海上交通运输及财政投资上的差异。认为,①技术进步是改善海岛区域发展环境的前提条件;②政策是形成海岛间差异的重要影响因素③自然资源要素对群岛区域的影响仍然十分明显;④区位条件对海岛的影响在加剧。研究结果对指导长山群岛区域发展有重要现实意义,同时也谋求把区域发展的理论应用到群岛这类特殊区域的研究上。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西北高寒民族地区生态环境问题及农牧业发展——以甘南藏族自治州为例
    李志刚, 段焕娥
    2005, 25 (5):  551-555.  doi: 10.13249/j.cnki.sgs.2005.05.551
    摘要 ( )   PDF(642KB) ( )  
    甘南藏族自治州是江河上游重要水源涵养区和生态屏障。草场"三化"严重,森林遭到破坏,水资源日益紧张,生物多样性锐减,水土流失加剧。其原因主要是脆弱的自然环境基础上,人类对自然资源不合理利用的结果。生态恶化严重制约着农牧业的发展。生态建设和农牧业发展,必须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树立生态经济思想,追求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结合,探索符合高寒生态规律的资源利用方式和地域农牧业体系。最后,从治理草场"三化"、建设牲畜集中育肥基地、建立有效的生态建设机制、依靠科技、调整农牧业地域结构、发展特色农牧业和推动产业化与城镇化进程等6个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长春都市地域“点轴”产业圈层化空间结构整合调控
    曹传新, 张全, 李诚固
    2005, 25 (5):  556-560.  doi: 10.13249/j.cnki.sgs.2005.05.556
    摘要 ( )   PDF(758KB) ( )  
    通过长春市都市地域形成发展的资源支撑系统的分析诊断,系统地论述了长春市都市地域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点-轴"圈层化空间结构,科学地提出了长春市都市地域"点-轴"圈层化空间结构整合调控的具体策略和方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东北气候和生态过渡区近50年来降水和温度概率分布特征变化
    张耀存, 张录军
    2005, 25 (5):  561-566.  doi: 10.13249/j.cnki.sgs.2005.05.561
    摘要 ( )   PDF(723KB) ( )  
    文章从中国160个站的观测资料中选取位于东北气候和生态过渡区内9个测站的冬、夏季降水和温度资料,分析该地区近50年来冬夏季降水和温度的年际变化及其概率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东北气候和生态过渡区的冬夏季降水和温度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在不同的年代际变化阶段,降水和温度的总体概率分布特征差异较大,这种概率分布形式的差异与高温、干旱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频繁发生具有密切关系。20世纪80年代以来降水处于平均值减小的总体分布中,温度则处于平均值增加的总体分布中,因此该地区冬季发生暖冬和少雨(雪)的机会增大,夏季出现严重干旱和高温的可能性增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44年来中国西北降水量变化的区域差异以及对全球变暖的响应
    靳立亚, 符娇兰, 陈发虎
    2005, 25 (5):  567-572.  doi: 10.13249/j.cnki.sgs.2005.05.567
    摘要 ( )   PDF(846KB) ( )  
    利用中国西北地区(75~105°E、35~50°N)最近44年(1958~2001年)77个气象台站观测的降水量、气温资料以及NCAR/NCEP再分析资料,采用回归分析与合成分析等方法研究了西北干旱区降水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全球气温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西北干旱区的降水量偏多(偏少)与全球平均气温升高(降低)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但降水量随气温的变化存在地域差异,主要表现为干旱区的西部(93°E以西)区域年降水量随全球气温升高呈现增加趋势,而东部(93°E以东)区域年降水量呈减少趋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西藏生态环境稳定性评价研究
    钟诚, 何宗宜, 刘淑珍
    2005, 25 (5):  573-578.  doi: 10.13249/j.cnki.sgs.2005.05.573
    摘要 ( )   PDF(1293KB) ( )  
    通过建立西藏生态环境稳定性评价指标体系和利用AHP 法确定评价因子权重,构建西藏生态环境稳定性综合评价模型,采用栅格GIS 的叠加分析功能生成评价结果图,根据结果对西藏生态环境稳定性的空间分布特点做出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研究表明,西藏生态环境稳定性的总体状况良好,稳定性差的区域主要分布在雅鲁藏布江中下游地区,约占全区面积的9.78%,因此,对该地区要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力度,防止生态环境的进一步退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框架的县级土地质量评价指标研究
    郭旭东, 邱扬, 连纲, 王静
    2005, 25 (5):  579-583.  doi: 10.13249/j.cnki.sgs.2005.05.579
    摘要 ( )   PDF(853KB) ( )  
    以陕西省安塞县为例,针对其水土流失问题,建立了基于PSR框架的土地质量指标体系。压力指标包括地形、农用地、人口、收入及格局指标,状态指标包括土壤侵蚀、土壤肥力和粮食作物产量指标,响应指标包括土地利用和政策指标。运用GIS、模型模拟和统计分析的方法计算土地质量指标的数值,采用分级赋值、综合打分的方法评价土地质量。结果表明,安塞县土地的压力较大,整体状态偏低,响应措施也不积极。探讨了指标在土地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性并提出今后土地质量可能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景观格局分析空间取样方法及其应用
    郭晋平, 张芸香
    2005, 25 (5):  584-589.  doi: 10.13249/j.cnki.sgs.2005.05.584
    摘要 ( )   PDF(655KB) ( )  
    详细介绍了在关帝山森林景观生态研究中提出的景观格局分析空间取样方法,即统一网格样方取样法和统一网格样点取样法,并介绍了相应的样方数值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介绍了这两个取样方法在景观空间趋势面分析、景观要素空间关联度分析、景观异质性分析、景观要素空间分布模式检验、景观动态过程模型建立等方面研究中的应用。并阐述了取样方法的有效性及其可能的潜在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淮河中下游洪泽湖湖泊沉积物粒度特征及其沉积环境意义
    何华春, 丁海燕, 张振克, 施晓冬, 李书恒, 毛龙江
    2005, 25 (5):  590-596.  doi: 10.13249/j.cnki.sgs.2005.05.590
    摘要 ( )   PDF(1105KB) ( )  
    以淮河中下游洪泽湖湖底沉积物为研究对象,将放射性核素计年与沉积物粒度分析、粒度平面分形研究以及历史文献资料相结合,初步探讨了洪泽湖湖底沉积物粒度特点及该区域近300年来的气候变化,为恢复百年尺度的气候干湿变化提供了一条新途径。研究发现,湖区气候的干湿变化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进一步说明沉积物粒度参数的变化不仅与自然环境改变有关,也与人类活动如黄河改道、湖泊周围建闸等关系密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哈尔滨2002年3月20日沙尘暴沉降物的粒度特征及其意义
    何葵, 谢远云, 张丽娟, 周嘉, 康春国
    2005, 25 (5):  597-600.  doi: 10.13249/j.cnki.sgs.2005.05.597
    摘要 ( )   PDF(608KB) ( )  
    哈尔滨2002年3月20日的沙尘沉降物以粉砂(4~63 μm)为主,占71.18%,砂粒组分(>63 μm)占 21.7%,粘土(<4 μm)组分含量最少,仅占7.13%。哈尔滨2002年3月20日沙尘沉降物的粒度是迄今为止有见报道中最粗的。沉降物粒度为多峰态分布,29.16~34.67μm粒级的粗粉砂组成第一主峰,含量约占7.4%,420.45~500 μm粒级的中砂组分组成第二主峰,含量约占1.29%,而0.69~0.82 μm粒级的细粘土组分形成第三主峰,含量约占0.52%。沉降物的平均粒径Mz为28.4 μm,分选系数为1.81,偏态为0.044,峰态为1.494,粉粘比为7.3。粒度特征显示,哈尔滨沙尘沉降物是不同来源沙尘远距离和近距离搬运的混合体,粗颗粒为低空气流搬运的近源物质。哈尔滨沙尘源区的生物状况和生态环境较为恶劣,该地区沙尘暴工作的重点应放在哈尔滨周边沙尘源区的治理上。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北京郊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起沙起尘的特征研究
    王升堂, 赵延治, 邹学勇, 程宏
    2005, 25 (5):  601-605.  doi: 10.13249/j.cnki.sgs.2005.05.601
    摘要 ( )   PDF(527KB) ( )  
    沙尘天气分沙尘暴、扬沙、浮尘三种,北京扬沙天气的沙尘源以就地起沙为主。为有效地进行北京地区的防沙治沙,在2003和2004年连续两年的春季里,对北京郊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进行了起沙起尘的实地观测,同时对各土地类型进行了土壤采样,分析了土壤的粒度特征。得到的初步结论为:京郊地区裸露地表的起沙风速为6 m/s左右,不同土地利用类型起沙起尘特性有很大不同,在同等风速条件下,可起沙性从大到小分别为翻耕地、留茬地、经济林地、荒地、防护林地和草地。不同土地利用类型起沙特性不同表明,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是北京防沙治沙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岩溶山区不同植被群落土壤生态系统特性研究
    李阳兵, 高明, 邵景安, 谢德体, 魏朝富
    2005, 25 (5):  606-613.  doi: 10.13249/j.cnki.sgs.2005.05.606
    摘要 ( )   PDF(1456KB) ( )  
    自然植被演替成为次生植被、人工林或人工开垦利用后,岩溶山地土壤物理性能退化;沙化现象明显;坡耕地土壤长时间持水供水性能、抗旱性能降低;土壤种子库中草本种子比例大,木本植物种子少,土壤种子库退化更严重。研究区土壤有机质和全N受植被类型和土地利用强度影响明显,坡耕地土壤有机质较林草地系统低,退耕还林还草后,土壤有机质含量稳定增加。与自然植被相比,人工林、次生林系统土壤有机质含量仍较低。从弃耕地→灌草坡→次生林地的演替过程中,土壤种子库生态优势度呈降低趋势,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增加。研究结果认为,岩溶生态系统土地退化的实质是土壤作为水库、养分库和土壤种子库功能的差异退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类活动对苏北潮滩发育的影响
    吴小根, 王爱军
    2005, 25 (5):  614-620.  doi: 10.13249/j.cnki.sgs.2005.05.614
    摘要 ( )   PDF(700KB) ( )  
    江苏北部潮滩宽阔而平坦,历史上就是人类活动比较频繁的地区。随着对潮滩开发利用强度和深度的增加,人类对潮滩发育的影响越来越显著。潮滩剖面自然发育的均衡形态为上凸型;潮滩被围垦并建堤后,改变了原有的水沙动态平衡关系,潮滩剖面形态发生了调整,海堤附近的潮水沟则不断被淤积。大米草和互花米草等植被的引种改变了潮滩生态结构,由于植被能降低水流流速和波浪能量,起到捕捉沉积物的作用,因此能增加潮间带滩面的淤积速率,改变潮滩分带结构;此外,植被的存在还影响到滩面潮水沟的形态。港口工程的建设改变了沉积物的输运方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水坝工程建设与生态保护的利弊关系分析
    马小凡, 郭晓泽, 王菊, 韩振宇, 于连生
    2005, 25 (5):  621-625.  doi: 10.13249/j.cnki.sgs.2005.05.621
    摘要 ( )   PDF(759KB) ( )  
    针对当前世界范围内对水坝政策的转变,提出了水坝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资源保护的利弊关系概念并建立了指标体系,通过进行利弊关系分析来论证水坝工程建设的可行性。文中以某水坝为例作了利弊关系分析,得出了弊大于利的结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金华市水资源的丰枯变化特征
    冯利华, 张行才, 桑广书, 王敏, 周江
    2005, 25 (5):  626-630.  doi: 10.13249/j.cnki.sgs.2005.05.626
    摘要 ( )   PDF(586KB) ( )  
    金华市属于湿润地区,但水荒问题已经悄然逼近。根据1470~2003年534年的历史和实测资料分析,得出了金华市水资源丰枯变化的频数特征、持续特征、周期特征、响应特征和风险特征,这对金华市社会经济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地下水降深的未确知风险分析
    李如忠, 钱家忠
    2005, 25 (5):  631-635.  doi: 10.13249/j.cnki.sgs.2005.05.631
    摘要 ( )   PDF(978KB) ( )  
    地下水资源系统具有未确知性特征。在定义水文地质未确知参数的基础上,运用未确知数学理论建立了地下水位下降量预测的未确知数学模型。根据该模型不仅可以得到地下水位下降量的可能取值区间,也能够得到相应区间的主观可信度分布。通过将地下水位下降量超过某一给定限值定义为未确知事件,又建立了度量这一事件发生可能性的未确知可靠性计算模型。实例研究表明,所建模型对地下水降深风险的可靠性分析具有很好的适用性,研究成果有效地弥补了以往确定性模型的不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上海城市地貌环境的致灾性
    戴雪荣, 师育新, 俞立中, 李良杰, 何小勤
    2005, 25 (5):  636-640.  doi: 10.13249/j.cnki.sgs.2005.05.636
    摘要 ( )   PDF(791KB) ( )  
    随着城市化和再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上海城市地貌环境呈现出明显的致灾性。通过从地貌物质、地貌过程和地貌形态三方面进行了剖析,认为地貌物质中含水沙层广泛发育和层数多是地貌灾害发生的重要因素,其横向上的不连续性、成因和形成时间的差异性更为地貌灾害的发生埋下阴影;地势低平及中心城区碟形洼地的存在使得洪水构成对上海城市安全的最大威胁;高强度人类活动不仅改变城市自然地貌面(下垫面)的性质、特征和规模,而且直接导致它的沉降变形,从而使城市地貌环境更为脆弱和致灾机制的复杂化。特别是地貌形变过程的不可逆性,已引起城市自然地理其它要素(如水文、气候等)的一系列变化和造成城市生态环境的恶化,对城市规划建设起到明显的制约作用。上海只有重视城市地貌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城市地貌环境的有效保护才能走上健康、持续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