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10年, 30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10-11-20
      

    论文
  • 全选
    |
    论文
  • 论文
    王士君, 冯章献, 张石磊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心地理论与经济地域系统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契合与互馈,经济地域系统理论作为区域经济地理学的重要基础理论对理解和认识中心地系统具有重要的作用。分工与联系是经济地域系统理论和中心地理论的重要理论契合点,中心地系统无论是概念内涵还是运行机制都是属于经济地域系统的组成部分,具有经济地域的一般属性,同时具有动态性特征、等级性和尺度差异特征、圈层异质性与多向性特征、重叠与嵌套特征、再集聚特征等。中心地系统作为具有复杂性的地域经济系统,在条件变化下,会呈现出扩散域的重叠、嵌套、轮空、扩大、再集聚等多种空间层次变化特点。
  • 论文
    刘沛林, 刘春腊, 李伯华, 邓运员, 申秀英, 胡最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少数民族聚落景观进行研究具有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的双重意义。以景观基因的视角,将中国少数民族聚落景观的特征归纳为聚族而居、向心性强、自我防御、尊重环境等方面。并从景观要素基因、景观总体基因、原始图腾基因、标志性建筑基因等方面对中国少数民族聚落景观基因进行了识别;同时,考虑到时空差异,从景观基因的地域差异性和变化性,对中国少数民族聚落景观基因进行了比较。
  • 论文
    王立平, 管杰, 张纪东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产业结构转型和区域间的产业转移进一步增强了中国各地区间的经济联动性,一个地区的产业规模和发展模式不仅影响本地区的环境质量,也会对其他地区尤其是周边地区的环境质量产生影响,这种地域间环境质量的空间相关性已不容忽视。为此,基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nvironment Kuznets Curve,EKC)假定,引入空间相关因素,运用空间动态面板模型分析中国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基本满足EKC的假定,并且环境污染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基于地理权重的估计模型明显优于经济权重模型,即造成中国环境污染溢出的主要原因是地理因素而非经济因素。
  • 论文
    杨效忠, 张捷, 叶舒娟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行政边界是跨界旅游区空间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边界效应测度是分析其影响性质、方向与程度大小的重要尺度。借助社会网络的密度和中心度等网络指标,构建了跨界旅游区的整体边界效应和节点边界效应两类测度指标,以大别山天堂寨跨界旅游区为例,对其边界效应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跨省界旅游区的整体边界效应显著大于跨县界旅游区的整体边界效应,边界两侧的整体边界效应也存在分异;跨省界旅游区边界效应显著性节点组织的比例高于跨县界旅游区边界效应显著性节点组织的比例,其中非显著性的节点主要集中在景区管委会、旅游局、景区经营公司等社会组织。边界效应大小取决于行政边界的层级、地理交通、边界两侧旅游发展水平和成熟度的差异、情感认知等因素。跨界旅游区边界屏蔽效应向中介效应转化的源动力来源于旅游资源共生性、利益主体对旅游市场拓展意愿,根本动力来自于区域旅游一体化的要求,并提出相应的转化途径。基于社会网络的边界效应分析法为研究跨界旅游合作机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 论文
    张景秋, 陈叶龙, 孙颖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北京市中心城区的6个行政区1037个写字楼实测点位数据和租金属性数据为基础,运用空间自相关和克里格插值等空间分析方法,与北京市基准地价的综合地价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北京办公活动的经济空间结构。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城区写字楼租金大体呈同心环状分布,与基准地价的综合地价在空间分布态势上基本吻合,并在一定程度上映射出北京城市经济空间结构特征,即总体上呈现同心环状向心集聚,并沿交通干道和对外放射状道路延伸。北京城区写字楼租金的空间分布"高高"模式在办公集聚区和交通主干道附近呈现明显的集中分布态势,说明北京目前办公活动的空间趋势仍然以向心集聚为主,区位与交通条件是影响写字楼租金的重要因素。写字楼租金的空间偏向差异显著,"高高"聚集区主要位于北城,而"低低"模式在南城集聚明显,城区内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性,揭示了北京城市内部经济格局失衡现象依旧显著。历史惯性、规划引导、事件推动以及办公活动自身对交通和区位条件的要求是导致北京城市办公活动经济空间结构现状特征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原因。基于此,租金作为办公活动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以及衡量地价和经济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间接影响着城市内部经济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发展。
  • 论文
    李志军, 刘海燕, 刘继生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经济发展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国家逐步确立了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理念,提出了城乡统筹的区域发展战略和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保障农村生产生活的根本需要,也是满足农村居民精神文明与健康的需要,对中国农村居民生活空间扩展、资源共享和生存环境的优化等方面也有重大意义。文章利用基础设施建设不平衡指数模型,分析了中国各省区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相对于村庄人口、村庄面积、地区生产总值、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农村固定资产投资等因素之间的不平衡和滞后性。在此基础上文章还对这种不平衡性和滞后性进行了原因剖析,并借鉴国外农村基础设施的相关建设经验,提出推进中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建议。
  • 论文
    李婷婷, 伍世代, 李永实, 王强, 骆骐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区域化变量理论,运用地统计分析方法的空间变异函数,以福建省为本底,从区域经济空间增长的视角入手,分析了自1990年以来福建省经济增长的空间变异特征、空间梯度形态演化过程、分维特征以及空间分布特性。结果表明,在总体空间格局上,空间增长表现出越来越强的自组织性,热点区域从沿海的福州、厦门、泉州向内陆地区转移,总体差异在缩小,空间连续性和结构性越来越强,由空间自相关引起的结构化分异机理越来越显著;从不同方向的空间变异格局来看,经济增长空间分布呈现明显的带状异向性,南北方向上的福州-泉州-厦门沿海一线始终为经济增长的主轴线。最后,解释了经济空间增长格局演化的驱动机制,主要受政策因素、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的影响。
  • 论文
    周婷, 仇方道, 朱传耿, 张敬, 蔡爱军, 孙东琪, 方雪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区域经济联系一直是经济地理学和区域研究的热点领域。通过引入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构建产业联系强度测度模型,对淮海经济区产业联系方向、分异特征及模式进行了深入探讨。结果表明,淮海经济区产业联系强度以京沪线为轴向东西两侧逐渐降低,核心区产业联系密切,且苏北、鲁南、皖北、豫东四大区域板块产业联系差异显著;南北联系为淮海经济区主要产业联系方向,而东西联系则为产业联系的次要方向;从空间组织看,淮海经济区产业联系呈现明显的圈层结构,由内向外依次为核心圈层、中间圈层和外缘圈层。依据产业联系方向及空间组织模式确定区域开发重点和发展方向,有利于从更高层次推进省际边界区域统筹发展。
  • 论文
    秦志琴, 张平宇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前城市群已成为中国城镇化发展的主体形态之一。辽宁沿海城市带是中国城市群结构体系中的一个新兴城市群,在沿海开发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起着战略支点作用。首先根据城市群内涵构建城市群空间范围识别指标体系,据此对辽宁沿海城市带进行空间界定。在此基础上,从多中心性、功能性、网络性3方面深入分析该城市带的结构特征。结果表明,辽宁沿海城市带人口规模与人口密度均表现出显著的多中心性特征,但是人口规模中心与人口密度中心的等级分布并不完全对应。而且"大连-营口-盘锦"发展轴的城市中心表现为强集聚型特征,城市带东西两翼表现为弱集聚型特征。城市带工业生产功能具有区际意义,而生产性服务功能的区际影响还很有限。内部各城市的工业结构趋同性明显,但是在服务功能、交通运输功能、商业功能等方面各具优势,已形成较为明确的分工与互补关系。辽宁沿海城市带交通网络发育比较完善,交通网络体系基本形成。内部各城市基于交通网络实现了较好的经济联系网络链接,城市带的点轴空间结构已经形成并且开始向网络结构过渡。
  • 论文
    孙宝明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区域城市化的认知与机理分析,给出了区域城市化水平的概念模型,同时采用AHP-信息熵-多指标综合评价模型对辽宁省各城市进行基于统计数据的区域城市化水平进行评价,结果表明,2008年辽宁省各市的城市化水平比2003年升高,沈阳市、大连市、盘锦市、鞍山市、抚顺市城市化水平较高,其他城市相对较低,区内城市化水平差别较大;并从准则层评价结果分析了城市化水平差异形成的原因。
  • 论文
    张金萍, 秦耀辰, 张艳, 张丽君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科学设计城市CO2排放、城市低碳水平数理模型基础上,结合BP神经网络法,综合考虑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通过1995~2008年京津沪渝4市CO2排放结构和低碳水平测度以及BP神经网络模型预测,可以发现:4城市CO2排放量逐年递增,但存在较大差异;城市CO2排放量和发展态势取决于4城市CO2排放结构及变化;低碳水平测度结果表明4城市的经济增长仍然依赖于碳基能源消耗,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对提高低碳水平的作用是显著的;基于BP神经网络法的短期预测比传统预测法更为合理和精确。
  • 论文
    徐明星, 周生路, 王晓瑞, 吴绍华, 曹伟, 张红富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集不同年代被覆盖,且性质可比的土壤为载体,运用空间转换时间法,重建长三角宜兴市1950~2006年期间土壤重金属含量,并分析社会经济发展对重金属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1) Cu、Ni、Pb、Zn 4 元素含量和土壤重金属累积水平呈先降后升的变化趋势;As元素含量整体呈下降趋势,Cd元素含量呈明显累积;Co和Cr元素含量则稳定波动。(2)各指标与重金属含量和累积水平有较高的关联度,且排序稳定。重金属含量的主要经济影响因素为总人口、农村化肥施用量和总播种面积,而与总货运量、农村工业产值和总产值的关联度较小;对重金属累积水平的影响,农村化肥施用量、总人口和粮食总产量最为重要。
  • 论文
    丁瑾佳, 许有鹏, 潘光波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杭嘉湖地区长系列逐日降水资料,采用统计分析、线性回归、R/S分析、集中度和集中期等方法,探讨城市化发展条件下的降水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在年雨量、汛期雨量、大雨和暴雨日数上,杭嘉湖地区城区降水的增多趋势较郊区明显,城郊降水差距在增大,城市"增雨效应"显著;城郊年雨量的集中度均具有减少的趋势,但郊区递减速度稍大于城区;而冬季雨量则呈现出区域性特征,且城市化对小雨和中雨日数的影响仍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反映出城市化对降雨影响的复杂性。
  • 论文
    董一帆, 伍永秋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插钎法是研究侵蚀的常用方法,但精度不高且易受人为因素影响。文章探讨以虚拟插钎点代替实物插钎的可行性,并对黑龙江鹤北小流域的一条切沟沟底高程的年际变化进行研究。对研究所需的DEM精度进行检验,其能达到cm级,满足研究需求。研究发现,切沟头部为沟底下切最剧烈的区域,而在降雨偏少的年份,主要的堆积区域在切沟的中上部和中下部,沟尾部无论降雨强弱,变化最细微。
  • 论文
    齐玉春, 董云社, 金钊, 肖胜生, 彭琴, 何亚婷, 刘欣超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静态暗箱法分析生物结皮对内蒙古典型油蒿沙地灌丛草地土壤呼吸变化特征及水热敏感性影响。结果表明:生物结皮(BSC)与裸地(BG)土壤呼吸速率表现出类似的季节变化动态,BSC土壤呼吸年内变异系数约66.6%~81.7%,高于同期BG的50.9%~76.5%,其年际变异(22.4%)远大于BG(8.0%);BSC生长季土壤呼吸总量约126.88~186.07 gC/m2,显著高于BG(91.22~100.90 gC/m2)(p<0.05);BSC土壤呼吸对表层土壤水分变化的响应较BG更敏感,两个年份生长季BSC与BG表层0~10 cm土壤含水量变化分别能够解释土壤呼吸变异的81.3%,53.2%,57.8%以及55.4%。
  • 论文
    董红梅, 赵景波, 宋友桂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长安少陵塬双竹村S4古土壤的野外观察、元素分析及粒度分析,讨论其环境变化。结果表明:(1) 根据剖面特点、元素淋溶迁移特征及脱离粘化层的钙淀积层,可判断S4属于酸性淋溶土,其剖面构型为Bts-Bs-BC-Bck-C;(2) 根据S4的颜色、质地、结构及铁质胶膜和钙淀积层的特点,但又不具明显的铁铝化特征,可判断S4可能相当于现今中国北亚热带的黄棕壤;(3)根据CaCO3迁移深度、风化淋滤黄土层厚度及红色铁质粘土胶膜的最大深度与江苏六合地区现代黄棕壤的剖面很相似,可判断当时西安地区的年均温、年均降水量与六合地区较接近。
  • 论文
    王建力, 何潇, 李清, 李廷勇, 王勇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重庆新崖洞石笋XY6已有的碳氧同位素成果,进一步探讨微量元素指标(Mg/Ca,Sr/Ca,Ba/Ca及Mg/Sr)的气候及环境意义。认为Mg/Ca比值可以作为古降水的气候指标,极好地记录这4 500 a来的气候干湿变化,尤其对4 000 a B.P.左右的季风降水减少有明显的响应。此外,Mg/Ca与碳氧同位素记录反映的气候信息也基本一致。Sr/Ca和Ba/Ca与Mg/Ca比值的变化也有相似性,但其作为气候指标的稳定性较差,易受到地表植被、土壤微生物活动等众多因素的干扰。
  • 论文
    汪哲荪, 金菊良, 魏一鸣, 王宗志, 周玉良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提高马斯京根洪水演算模型参数估计的准确性、稳定性和工作效率,根据马斯京根洪水演算模型的基本假定把模型参数估计问题转换为相应的优化问题,并提出用加速遗传算法(AGA)同时优化模型参数。实例计算的结果说明了用AGA进行参数估计的有效性和较高的演算精度,实现了参数估计的优化和简化,在洪水灾害管理中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 论文
    南颖, 刘志锋, 董叶辉, 李秀霞, 吉喆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2000~2008年MODIS/NDVI数据,结合谐波分析、影像处理和基于像元的空间统计方法,分析了不同时间尺度下长白山地区的植被覆盖年内和年际变化与气温、降水的空间相关性。结果表明,近10 a来长白山地区气温和降水都均呈增加趋势;年内和年际变化过程中,长白山地区植被覆盖受气温影响的程度要高于降水;长白山地区春季和秋季植被覆盖与气温呈正相关,夏季主要呈负相关;不同月份的相关统计与年统计和分季节统计相比,更能细致地反映植被覆盖与气候的响应关系。
  • 论文
    张小磊, 杨梅学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由于缺少足够的观测资料,人们对青藏高原上蒸散问题的认识还不充足。以1998年5~9月"全球能量与水循环亚洲季风之青藏高原试验"加强观测试验期(GAME-Tibet IOP)资料为基础,结合1967~2006年40 a的气象站数据,计算了6个样点的参照蒸散量和潜在蒸散量,并在此基础上估算了实际蒸散量的大小。结果显示,高原参照蒸散有下降趋势,但在试验期内却比40 a平均值明显偏高,且和潜在蒸散之间表现出很强的相关性;试验期内气温、太阳辐射强度、风速以及饱和水气压差等环境因子的值均高于40 a的平均状况;太阳辐射强度、风速、饱和水气压差的增强是导致参照蒸散量升高的主要原因,其中以后两者对参照蒸散量的影响尤为显著;试验期内旬实际蒸散量在9~23 mm之间波动,6~8月份实际蒸散的总量可达123.3~136.9 mm,占同期降水量的38.2%~73.4%;蒸散在高原地气相互作用过程中有重要作用。
  • 论文
    伍国凤, 郝志新, 郑景云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清代雨雪档案和现代气象观测资料,利用自然降水入渗试验结果及雨雪分寸与降水量统计关系,重建南京1736~2006年逐季和年降水量。分析显示:(1) 18世纪春、冬季为多雨期,秋季为少雨期;19世纪秋、冬季和全年为多雨期,春季为少雨期;20世纪上半叶,4季和全年均为少雨期;自20世纪末期始夏季和全年进入多雨期。(2) 年降水变化存在2~5 a周期,经历1851~1860年和1893~1894年两次突变。研究结果与区域内其他旱涝等级或降水量序列有较好可比性。绝大多数粮食欠收年对应于降水异常年,生长期为干旱异常的欠收年数量多于为洪涝异常的欠收年。
  • 论文
    王军, 高红山, 潘保田, 杜功元, 李宗盟, 曹泊, 吉亚鹏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沙沟河一级阶地河漫滩ZJDZ剖面中360个样品的粒度,矿物的成分含量及pH值等沉积特征进行分析,并对关键层位进行了一共6个14C年代测定。结果表明:10.9~4.0 ka B.P.期间沙沟河发生多次大规模洪水,10.9~7.0 ka B.P.期间沙沟河发生20次左右大型洪水,洪水重现期为0.40 ka,其中,10.9~9.0 ka B.P.期间洪水的规模逐次增加,9.0~7.0 ka B.P.期间洪水的规模有所减小;7.0~4.2 ka B.P.期间至少有过4~5次大型洪水,洪水的重现期为0.71 ka。洪水事件主要发生在比较湿润的气候背景下,高频率洪水事件的发生与气候频繁的干湿波动有关。
  • 论文
    张春霞, 张茂恒, 李偏, 孔兴功, 朱正坤, 姜修洋, 汪永进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选择处于典型季风区中国内部湖北神农架地区青天洞一支具有连续清晰年纹层发育的石笋样品(QT6),通过精确的年纹层计数,结合高精度230Th年龄,建立2 592~1 225 a B.P.期间长达1 367 a的石笋δ18O时间序列。石笋δ18O记录的17个持续时间在80 a左右的峰谷旋回,与格陵兰冰芯δ18O记录具有非常好的一一对应关系,说明在年代际尺度上石笋δ18O同样能反映区域性气候变化,可能的机制是北高纬温度的变化通过大气传输影响热带辐合带(ITCZ)的迁移,从而影响东亚季风的强弱变化。
  • 论文
    田芳, 许清海, 李月从, 曹现勇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白洋淀湖面捕捉器样品、湖底捕捉器样品和湖泊表层沉积物样品花粉组合及花粉通量均能较好地反映地方和区域植被特征。湖面捕捉器花粉通量明显低于湖底捕捉器,通过对比湖面、湖底捕捉器花粉通量,发现白洋淀湖泊有91%以上的花粉由地表径流携带而来。判别分析结果表明:湖水和空气在花粉传播和沉积过程中均存在对花粉的搅匀和混合作用,样品类型间花粉组合差异大于样点间差异,花粉来源途径的不同对湖泊花粉组合影响明显。
  • 论文
    王璞玉, 李忠勤, 曹敏, 李慧林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天山托木尔峰青冰滩72号冰川2008年高精度差分GPS测量资料,2009年末端重复测量数据以及1964年地形图,通过对比研究近45 a来该冰川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64~2009年,青冰滩72号冰川末端退缩1 852 m,年均后退41 m,由此造成面积减少约为1.53 km2,年均减少0.03 km2;1964~2008年,冰舌平均减薄9.59±6 m,年均减薄约0.22±0.14 m,冰储量亏损达14.1±8.8×10-3 km3(12.7±7.9×10-3 km3 w.e.)。与天山其它区域典型监测冰川相比,青冰滩72号冰川消融强烈,是区域气候、末端海拔、冰川类型、表碛覆盖等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