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21年, 41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21-04-10
      

  • 全选
    |
  • 刘涛, 刘嘉杰, 曹广忠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户籍人口自然与机械增长的分解,估算2011—2017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户籍迁移人口,对比分析户籍迁移和人口流动的时空特征,评估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中按规模等级引导城市落户政策的影响。结果表明,近年来,中国户籍迁移日趋活跃,人口迁移与流动的空间格局高度耦合;迁入热点区主要集中在沿海三大城市群,迁出地较为分散,以长江中游和东北地区迁出最多。特大城市对流动人口落户的吸引力最强,一线城市户籍迁移持续活跃,新兴二线城市的迁入规模快速提升;而即使普遍没有落户限制,中小城市的吸引力仍十分有限,户籍迁出趋势持续强化。

  • 林建鹏, 曹现强, 张颖慧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因子分析、空间统计分析、总体差异指数及分解等方法,分析2006年、2011年、2016年中国36个重点城市,253个普通地级市和338个县级市的市政基础设施因子、非均衡性及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的演变情况。研究表明:① 不同层级城市市政基础设施的因子、非均衡性、空间分布及演变情况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② “十八大”以来,城市市政基础设施投入侧重点有所变化,更加强调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2012—2016年市政基础设施水平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相关性减弱,基础设施投入开始更加注重民生导向。③ 设施水平空间分布总体上呈东部地区较高、中部地区居中,东北和西部地区较低特征,具有正的空间自相关性。④ 重点城市市政基础设施总体、区域内、区域间的非均衡性均高于普通地级市和县级市。⑤ 区域之间的非均衡性是城市市政基础设施非均衡性问题的主导来源。⑥ 市政基础设施水平的非均衡性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非均衡性关系并非简单的线性相关关系。

  • 尹鹏, 王富喜, 段佩利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以2007—2017年中国31个省区(未含港澳台地区)为研究对象,在厘清基本公共服务效率与城镇化质量耦合机理基础上,构建基本公共服务效率与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模型和熵值法测算基本公共服务效率与城镇化质量水平,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障碍度模型,分析两者耦合协调的时空特征及其主要障碍因子。结果表明:① 中国基本公共服务效率具有相对起伏的动态变化特征,纯技术效率水平较高,规模效率水平较低,城镇化质量逐年递增但增速趋缓,子系统大小依次为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生态城镇化>空间城镇化。② 中国基本公共服务效率与城镇化质量耦合度以拮抗耦合阶段为主,协调度以勉强协调类型为主,呈现较为明显的非同步发展特征,广东耦合协调度最高,青海耦合协调度最低。③ 影响基本公共服务效率与城镇化质量耦合协调的前5位障碍指标是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城镇人口比重>人均社会保障支出>人均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基本公共服务效率子系统的障碍度明显高于城镇化质量子系统障碍度。

  • 张涛, 武金爽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运用超效率SBM模型,测度中国30省份(不含西藏、港澳台地区)的文化产业绿色发展效率,发现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地区呈梯度递减特征。在文化产业绿色发展效率的基础上,构建空间关联模型并研究其结构特征。研究表明:① 中国各省份的文化产业绿色发展效率空间关联作用已经打破了地理位置限制,但整体网络密度仍较低;② 河南和山东在空间网络中起到中枢作用;③ 人力资本差异、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地理位置差异对文化产业绿色发展效率空间关联有显著的影响,其中人力资本差异为正向影响,其余因素为负向影响。

  • 夏昕鸣, 贺灿飞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2000—2013年中国海关贸易数据库出口数据研究分析中国出口导向型外资企业地理格局演变。研究发现,出口导向型外资企业在数量和出口贸易额呈现增长的趋势,出口产品以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主要集中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山东半岛、辽中南地区,存在从沿海向中西部内陆地区、由核心城市向周边城市逐渐扩散的特征,外资企业出口国家也变得更加多元。构建出口城市-目的国面板模型,对出口导向型外资企业出口的增长和衰退因素分别探讨。研究结果表明,出口导向型外资企业出口增长与出口衰退是多种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符合演化经济地理学、集聚外部性、邓宁折衷理论的研究框架。并验证了3个假设:第一,路径依赖产生的溢出效应对出口增长存在显著的促进作用,一定程度上阻碍出口衰退。第二,本地实际情况在出口导向型外资企业的区位选择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三,政策对出口导向型外资企业的发展产生影响,政策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不容忽视。

  • 彭飞, 宋雪珂, 张琦琦, 杨鑫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全球新闻媒体数据库对中美及中国周边海洋国家的事件关注度和事件影响力进行测算,刻画中美及中国周边海洋国家间地缘政治关系的阶段演变特征,通过社会网络分析法探索不同阶段中美及中国周边海洋国家地缘政治关系的网络特征及热点国家。研究发现:① 1991—2018年中美及中国周边海洋国家地缘政治关系演变划分2个阶段:第一阶段(1991—2007年)平稳发展期,第二阶段(2008—2018年)跌宕发展期。中美及中国周边海洋国家间事件关注度总和及事件影响力总和逐渐提升,国家间相互影响程度日益加深;② 区域内不同阶段的突出热点国家由中美、中日和日韩朝逐渐演变为中美两国;③ 美国是中国同周边海洋国家地缘政治关系的首要影响国家,历届美国政府外交政策对中国周边海洋地缘政治关系的发展态势呈现出阶段式的影响特征。

  • 邓昭, 李振福, 郭建科, 周玉涛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CiteSpace文献计量工具对中国港口地理学的研究机构、研究团队、研究热点及研究阶段进行分析,总结中国港口地理研究的总体特征。研究发现:中国港口地理学实现快速发展,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日趋多元化,航运企业与航运网络、绿色低碳港口等新视角开始发轫,逐渐成为港口地理学的重要研究方向;但中国港口地理学研究机构之间尚缺乏紧密的合作关系。最后,围绕港口地理学的学科发展及国家战略需求,从完善港口地理学概念及基本范畴、扩展全球视野创新理论研究、立足微观视角强化机理探究、学科融合的理论与实践探索、面向国家战略强化政策与实践探索5个方面探讨中国港口地理学未来发展趋势。

  • 姜海宁, 蔡诗瑶, 李博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运用位序-规模法则,以1990—2019年长三角各民用机场客货运吞吐量为基础数据,对长三角民用机场位序-规模分布特征进行探讨,然后结合核密度估计方法对其作用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长三角民用机场体系总体呈现明显的位序-规模分布特征,在不同阶段,不同机场位序-规模出现明显分化;基于客运的机场体系经历高度集中化、机场体系重大调整、大中小型机场差异化发展和各机场融合发展4个阶段,而基于货邮的机场体系经历了大型机场主导、新兴小型机场缓慢发育、中小型机场自我突破和大中小型机场差异化发展4个阶段;长三角民用机场体系位序-规模分布作用机制主要表现为经济发展是机场规模扩大的根本动力,政府政策是机场建设发展的重要支撑,综合交通完善对小型机场发展带来冲击,客货航空业务差异使机场体系内部竞争与融合并存4个方面。

  • 陈刚强, 刘沛林, 吴壮益, 刘娟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历史地图数据及相关史料的梳理和印证,运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地理权重回归模型等空间分析方法,探讨了20世纪30年代广东古村镇墟市的空间分布结构及驱动因素的空间溢出作用。结果表明:广东古村镇墟市的空间结构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核心呈圈层结构并具树线状分布特征。古村镇墟市平均贸易半径的空间差异、分布的层级结构和职能等级特征等,是其“核心-边缘”结构特征的深化和体现。驱动因素的影响作用以水驿系统为源动力,陆路交通助推了空间结构的转变,但在交通尚不发达的条件下,其空间溢出作用并未充分凸显;以人口集中为基础条件,社会经济发展与区域内外联系是空间结构形成与发展的内源力,但其作用的发挥也深受政治制度环境不稳定的制约性影响。

  • 韩增林, 胡盈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全球化时代是发展海洋经济的时代,海洋渔业是海洋经济的重要部门,是深耕蓝色国土的重要一步。以典型海洋城市大连市为案例,基于海洋渔业企业视角研究海洋渔业产业,建立海洋渔业企业数据库,运用核密度方法分析大连市海洋渔业企业的空间格局演化规律,建立回归模型重点分析了2011—2018年海产加工企业在区位选择时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 空间格局演化方面,价值链上不同环节的企业有不同的空间演化规律,养殖企业在逐渐向长海县集中;捕捞企业的集聚中心逐渐由南部向东部岛屿转移;加工企业的格局呈现由单中心向多中心扩散的态势;批发零售企业分布格局则为较为稳定的多中心结构;② 养殖企业区位选择要素由自然因素转变为社会因素,捕捞企业区位受资源和政策影响较大,批发零售企业区位受到市场和政策的影响;海产加工企业区位选择方面,研究时期内城市化经济、地方化经济、土地成本、交通条件等是其主要影响因素;城市化经济、地方化经济、交通条件对一般加工企业有显著影响,个体工商户的区位选择更关注地方化经济因素。

  • 吴偲, 朱竑, 李军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Beerli和Martin等编制的旅游体验及地方感研究量表,以问卷调查数据为基础,通过构建多群组结构方程模型对粤港澳大学生游客的美展感知与地方感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 大学生游客对美展的感知及粤港澳地方感的产生受到5个变量维度的影响:认知形象、旅游涉入、社会联系、地方认同与地方依恋;② 大学生游客对美展的认知形象、旅游涉入和社会联系都对粤港澳地方认同具有显著影响;大学生游客对美展的旅游涉入、社会联系及粤港澳地方认同都对粤港澳地方依恋也具有显著影响,而认知形象对粤港澳地方依恋具有显著影响的研究假设未获支持;③ 粤港澳与非粤港澳两个大学生群体在旅游涉入与粤港澳地方依恋、地方认同与粤港澳地方依恋的关系中都存在显著差异。研究结果为验证艺术旅游地在提升游客地方感中发挥作用提供理论依据。

  • 吴军, 徐媛媛, 任建兰, 张捷, 孙威龙, 李梦羽, 蒲宏博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以Web of Science和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为数据来源,进行知识图谱分析发现:2009年以来,景观偏好研究发展较快,涉及学科多、主题广泛;国际以文化生态系统服务、公众偏好、美学分析等为研究方向;国内围绕居民、游客和公共绿地等开展研究;学术共同体未形成,地理学者较少;地理学对景观偏好研究的响应国际上以技术应用为主,国内集中在旅游地理方向。景观偏好聚焦于人景互动和人的尺度,符合地理学核心主题,与人文地理学发展契合。积极响应景观偏好研究,将为地理学研究拓展小微尺度、深入揭示新时代人地关系提供新领域。

  • 朱佳玮, 孙文章, 岳秀峰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旅游环境承载力涉及多维度属性相互制约影响,而传统方法中对于各属性间影响程度及游客偏好选择的判定则较多依赖于个体的主观感知。因此,针对处理多属性综合评价中存在的模糊性及主观性,提出基于蒙特卡罗模拟修正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结果表明,借助上述模糊综合评价修正模型针对大连滨海旅游环境承载力进行解释与分析,成功缓解了在模型度量与数据分析环节所出现的主观偏误缺陷,从而有效提升了大连市滨海旅游景区有关阈值综合评价体系的科学性与稳健性。评价结果表明,当前大连市滨海旅游环境承载力状态可以判定为“适载”;在影响滨海旅游环境承载力的6项要素中,游憩环境要素与气候要素的评价分数较高,最低评分数值指标为景区游客管理状态。

  • 满姗, 杨永春, 曾通刚, 刘清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2010年、2014年和2018年中国西部上市公司总部–境外子公司数据,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和位序-规模分析法探索中国西部跨境城市网络的空间结构,运用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分析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① 中国西部跨境城市网络呈现出最大联系极化、联系广度分散化的特征,形成了以成都-香港、重庆-香港、成都-珀斯、西安-香港、成都-新加坡城市对为主要联系路径的层级网络结构。② 网络中重要的节点城市数量逐渐增加,呈现出多中心结构特征,出度网络中心性较强的城市有明显的行政中心指向、技术创新指向、工业基础指向、资源指向和对外开放指向;入度网络中心性较强的城市有明显的门户指向、技术创新指向、金融中心指向和战略政策指向。③ 网络结构的演变符合位序-规模法则。出度网络和入度网络中首位城市的中心性逐渐增强,且出度网络和入度网络均经历了相对均衡–相对集中–集中的发展过程。④ 所有权优势是上市公司跨境投资的基本前提,结合区位优势共同影响上市公司投资区位选择,内部化优势起到巩固东道国与母国联系强度的作用,三大优势随时间的变化,影响了中国西部跨境城市网络的空间结构。

  • 孙永胜, 佟连军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构建开发强度与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系统分析2005—2016年东北限制开发区域开发强度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时空格局特征与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 土地开发强度增加和经济总量扩张的交互关系是造成东北限制开发区域开发强度综合水平提升的主要原因;同时由于生态环境状态增长的持久性不强,生态环境响应正逐渐成为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综合水平的主要推动力。② 东北限制开发区域开发强度综合水平呈现自南向北不断降低的特点,辽宁省明显高于吉林省与黑龙江省;区域生态环境综合水平呈现典型的南北空间分异特征,且生态环境水平相似地区集聚发展现象愈发明显。③ 东北限制开发区域开发强度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呈持续增长趋势,开发滞后性特征明显,勉强协调-开发滞后型(Ⅲ)、中度协调-开发滞后型(Ⅵ)是主要耦合协调发展类型。④ 城市化水平、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政府调控水平是影响东北限制开发区域开发强度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的重要因素,而产业结构水平与外商投资水平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

  • 浩飞龙, 张浩然, 王士君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城市公园绿地资源空间配置的有效性和公平性对城市规划建设和居民生活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百度地图路径规划API及腾讯宜出行大数据,采用集成多种交通模式(步行、公交、驾车)的引力模型与双变量空间自相关分析等方法,综合测度长春市中心城区公园绿地的空间可达性及其供需匹配特征。研究发现:① 长春市中心城区的公园绿地空间可达性随出行方式和时间观测阈值的变化而改变,各社区可达性水平空间差异显著,可达性较好的社区多分布于城市公园、河流及轨道交通沿线;低可达性社区主要位于城市东北、西南向外围边缘区域。② 从不同交通模式来看,驾车出行的可达性水平要显著高于步行和公交,其出行克服时间成本的能力较强,但驾车可达性的空间差异也高于公交和步行;随时间阈值的增大,不同交通模式可达性的空间分布表现出显著差异。③ 基于供需平衡视角的空间可达性特征显示,中心城区二环、三环区域公园绿地供需匹配较好,供需失衡的区域主要集中在一环内核心区及城市边缘开发区,核心区存在“低供给-高需求”的聚集现象,边缘城区存在“高供给-低需求”聚集现象。

  • 卜凡蕊, 孙鹏, 姚蕊, 张强, 温庆志, 胡玉乾, 冯安兰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淮河流域1960—2014年39个气象站点数据、太平洋气候因子和NECP/NCAR再分析数据基础,利用空间Ward-like层次聚类分析划分4个子区域,通过体感温度的高温热浪指数分析淮河流域不同分区的夏季高温热浪时空演变特征,并通过EOF分析、相关性分析和大气环流遥相关等进一步揭示淮河流域高温热浪演变机理。研究表明:① 1960—2014年淮河流域夏季高温、高温热浪开始时间和持续时间均呈先增后减的趋势,20世纪80年代由暖相位进入冷相位,2010年后由冷相位进入暖相位;② 淮河流域各分区高温热浪开始时间呈现区域差异,分区1的高温热浪事件开始时间最早(平均为5月28日),分区3次之(平均为6月1日),分区2和分区4高温热浪开始时间最晚;③ 淮河流域轻度热浪发生频次最多平均为1.24次/a,中度热浪发生频次次之,平均为0.37次/a,重度热浪发生频次最少,平均为0.04次/a;淮河流域高温热浪事件与太平洋东部变暖(厄尔尼诺)或变冷(拉尼娜)变化相同。④ 青藏高原和内蒙古低压减弱导致了热浪高温事件的增加。分区4和分区1发生热浪的时间主要发生6、9月,分区2和分区3热浪发生时间集中在7、8月。分区1(西部)和分区4(东部)与Niño3、Niño1+2、MEI和PDO的相关性较高,分区2和分区3与Niño3.4、PNA相关性较高。

  • 范帅邦, 肖春柳, 曹永强, 高璐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风的变化程度和强弱会引起其他气象要素变化,探究风场时空分布及其历史变化规律,可为气候预报预测和风能科学利用提供重要参考。基于1964―2019年辽宁省23个气象站点风速及其他气象因子的逐日监测数据,利用小波分析及经验正交分解法对近56 a辽宁省风场、风速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并结合主成分分析法揭示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 1964―2019年间辽宁省平均风速呈显著降低的态势,下降速率为0.13 m/(s·10a),月尺度上呈现出“双峰型”变化特点,季尺度上表现为春季>冬季>秋季>夏季,均未发生明显的突变现象。② 年际和年代际平均风速的空间分布均呈现以中部地区为中心、东西两侧逐渐降低的演变格局,但年代际风速高值区逐渐由带状转变为点状分布。③ 平均气温和日照时数的变化是辽宁省平均风速减弱的主要原因,日照时数的减少和平均气温的增加促使了平均风速的下降。

  • 李芳, 吴凤平, 陈柳鑫, 许霞, 赵越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公平合理利用视角,将多准则决策模型与破产理论相结合探讨跨境水资源分配问题。通过梳理国际水法,设计了跨境流域水资源公平合理分配的指标体系,采用投影法解决这一多准则决策问题,并依此加权调整流域国用水需求。在加权调整用水需求和考虑议价能力的基础上,基于破产博弈模型探讨跨境流域水资源分配问题,以提高分配方案的公平合理性和可接受性。最后以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水资源分配为例进行研究,得到了澜沧江-湄公河旱季的水资源分配方案,并分析了需求加权调整系数对各流域国水资源分配的影响,进一步验证了分配模型的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