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12年, 32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2-02-20
      

  • 全选
    |
  • 陈海山, 许蓓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美国冰雪资料中心(National Snow and Ice Data Center)提供的前苏联1948~1994年逐日积雪深度资料,定义了冬季雪深增量的概念,探讨了欧亚大陆秋末雪深、冬季雪深、冬季雪深增量的时空演变规律,通过比较分析三者的异常变化特征,揭示了三者之间可能存在的联系。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OF)结果表明:欧亚大陆冬季雪深、冬季雪深增量的第一模态的空间分布特征均为大致以50°N为界的南北反相变化,欧亚大陆北部的积雪深度和冬季雪深增量都呈现出一致性的变化趋势;两者对应的时间序列均反映了显著的年代际变化特征,且年代际转变均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前后。第二模态则呈现出欧亚大陆东、西部反相的偶极型空间分布特征。进一步分析表明,欧亚大陆秋末雪深无论从空间分布还是时间演变来看与冬季雪深几乎不存在相关性。欧亚大陆冬季雪深变化主要是冬季雪深增量影响所致,与秋末雪深无关。

  • 李晓晖, 袁峰, 贾蔡, 张明明, 周涛发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以铜陵矿集区土壤Pb元素为例,研究稀疏采样条件下地统计学克里格方法,序贯高斯模拟方法对奇异性指数计算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序贯高斯模拟方法强调了短距离范围内的空间不确定性,弥补了克里格方法平滑效应的不足,对于精细重建土壤元素的空间分布特征具有更好的效果。对于稀疏采样的数据集,较之原始数据和克里格方法,基于序贯高斯模拟方法获取的奇异性指数能够更精细的刻画局部空间结构,更好的应用于土壤地球化学异常的提取和识别。

  • 方晓萍, 丁四保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1998~2009年年间、国家发改委所监测的国内35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指数面板数据,进行单位根和Granger因果检验,表明中国城市居民的住房价格在经济地位最重要的城市之间存在波动的传递。表现出:一,在传递的水平方向上具有地理方向性;二,在传递的垂直方向上具有“4-4-9-9-9”的层级结构性。研究认为中国城市房价的波动是一个地理扩散过程,并且具有邻里扩散与等级扩散相并存的特征。这与国外相关文献的研究成果基本一致。房价的地理扩散属于“发展的地理扩散”,具有区域外部性的性质,可以从一个侧面揭示区域外部性传递的过程和形成的格局。

  • 叶浩, 张鹏, 濮励杰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空间计量模型,对中国大陆地区的30个省、市、自治区2008年的建设用地面积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30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地区建设用地面积、GDP、总人口和城市化率都有显著的空间相关特征,一个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不仅会驱动自身区域建设用地的扩张,而且会带动邻近区域的建设用地的增长。传统上只从时间维度出发的研究思路,忽视空间维度的相关性和异质性,低估了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对建设用地增长的作用,必须在普通面板线性回归模型中描述的基础上引入空间变量进行修正。计量模型检验表明,城市化水平对建设用地总规模的影响不甚显著。说明中国大部分省份的农村居民点用地的利用效率普遍偏低。因此,农村居民点用地的调整与优化已迫在眉睫,从长远看来,提高城市化水平,打破城乡二元化的土地制度,建立统一的土地市场,是缓解土地资源紧缺、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有效途径。

  • 周彬学, 戴特奇, 梁进社, 张锦宗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区域城市体系经济规模等级分形理论,选取长江三角洲1995~2009期间4个年份的县级以上行政单位经济发展数据,计算了经济规模等级分形维数。以该地区城市体系经济规模等级分形维数的演变特征为载体,探讨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体系经济规模等级演变规律。结果表明: ① 虽然当前长三角地区各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中心城市垄断性仍然较强,但其均匀化趋势明显。② 经济规模等级的空间梯度特征明显,经济规模等级的均匀性随着距离区域核心城市距离的扩大而降低。③ 产业空间布局层次化逐步分明,中心城市的第三产业比重不断提升,区域控制能力不断增强,与以第二产业为主导的中小城市形成有机整体,区域经济竞争力整体得到提升。

  • 韦江绿, 罗震东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自“世界城市”和“全球城市”研究开始,在对城市控制力的相关研究中,除了传统的人口、经济等属性数据外,研究对象高度集中于生产性的工作空间,即制造业企业和高端生产服务业企业。但卡斯特对其流动空间的理论阐述中明确表述了商务人士除工作地点以外的以高端消费者服务业为代表的消费性空间也应纳入流动空间的控制层-商务精英层之中的观点。因此,在对城市控制力结构的研究中,高端消费者服务业可以成为制造业企业和高端生产者服务业的一个有效的补充。从高端消费者服务业视角出发,通过对高端时尚消费品销售网络空间分布的研究,在多个层面对中国城市的高端生活服务控制力中心结构进行解析。通过研究得到以下主要结论: ① 城市控制力中心在中国国土范围内呈现菱形结构,从东部直接跳跃至西部,中部呈现为低洼地带;②三大城市群内部的城市控制力多中心结构开始显现,其中长三角地区的发育较为明显; ③ 西部和东北仍呈现单中心据点发育格局。

  • 李博, 韩增林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依据投入产出法,综合考虑研究区域实际情况,基于中间需求率确定大连市生产性服务业的范畴,利用服务分配系数定量分析大连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产业关联特性,提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机制。结果表明:大连市生产性服务业包括交通运输和仓储业,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研究与试验发展业,综合技术服务业;对于资源型制造业,应该加大对资源的深度加工处理,增加其增值率和利润率,大连市的低技术型制造业和中技术型制造业已经越来越重视发展研究与试验发展业,对于高技术型制造业,大连市制造业仍然缺乏行业关键核心技术;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机制上分析,资源型制造业、低技术性型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是负反馈机制,中技术型制造业、高技术型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是正反馈机制;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发展过程中,尽量采取正反馈模式,以技术型制造业结构为主导。

  • 李创新, 马耀峰, 张颖, 黄沛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引入空间场理论,应用SPSS 、ArcGIS等软件对入境旅游面板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定量测算,在合理划定中国典型入境旅游区域的基础上,从时空二元视角,对1993~2008年丝路东段典型区入境旅游流集散空间场场强、位势、地域结构的变迁历程开展实证研究。研究表明:丝路东段典型区的入境旅游流空间场总体呈现不断壮大的发展态势;丝路东段典型区的入境旅游目的地属性强于其入境旅游中转地属性;丝路东段典型区入境旅游流集聚空间场和扩散空间场的地域差异性与等级性均十分显著;入境旅游流集散的空间相互作用受极化效应和涓滴效应的双重影响,还受到梯度推移理论的客观作用,而入境旅游流转移的中长尺度空间规律性,则是等级扩散的作用使然;入境旅游流集聚和扩散的根本动力机制源于流空间的天然运动属性和旅游流空间场的客观存在;引导和调控入境旅游流集散的关键在于对旅游流天然运动属性的认可,对旅游流空间场的正确疏导,以及对旅游流空间场作用规律的准确把握与恰当运用。以空间场理论从时空二元视角分析丝路东段典型区入境旅游流集散空间场效应与时空地域结构分异规律,旨在揭示入境旅游流空间场和时空地域结构的动态演变规律,为探索入境旅游流的时空演变特征与潜在机理提供典型案例。

  • 吕丽, 曾琪洁, 陆林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实地问卷调查方法获取旅游者行为数据,运用空间使用曲线、客源吸引半径、游憩活动空间等方法,阐述了重大事件型目的地——上海世博会国内旅游者的客源地空间分布、游憩活动空间、空间行为模式等。结果显示,上海世博会国内客源市场空间分布广泛,距离衰减现象明显,空间使用曲线是Boltzman型和基本型的复合,世博会的引力场半径为1 400 km;基于旅游目的地,世博会旅游者的旅游行为具有明确的世博会目的地指向性,旅游者在上海市域内的主要目的地是世博会,向长三角城市扩散基本上以苏州、杭州为中心向外呈同心圆衰减,游憩活动空间不连续;世博会旅游者空间行为模式以直游式、直游—周游式为主,旅游者个体属性不同,空间行为模式有一定差异。

  • 赵兴云, 王建, 商志远, 钱君龙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对采自中国东部亚热带地区的浙江天目山、江西庐山及江苏南京紫金山地区的金钱松(Pseudolarix kaempferi)、冷杉(Abiesfab ricraib)及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树轮,分别测定它们不同方位10 a、20 a及3 a树轮δ13C序列,探讨不同树种树轮δ13C存在的方位差异与年际变化普遍性。结果表明,在中国东部亚热带地区,树轮δ13C方位差异与年际变化存在普遍性。表现为3个地区、3个树种之间存在差异;同一地区不同树种及相同树种不同个体之间也存在差异;同一个体在相同年份存在方位差异及相同方位存在年际变化等;表明研究树轮δ13C的方位差异与研究其年际变化同样具有重要价值与意义。

  • 王晓东, 刘惠清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选取长白山北坡岳桦(Betula ermanii)苔原交错带3个不同坡向(东北坡、东南坡、东坡)的岳桦径级结构为研究对象,分析坡向在岳桦种群动态与气候变化之间关系的异同。结果表明:三坡向的岳桦种群扩张和气温高低存在明显差异。14个生态气候指标与对应年份内繁殖且存活下来的岳桦棵数的逐步回归分析和相关分析表明三坡向岳桦种群扩张是对气温变化的积极响应,但响应有差异:东坡>东南坡>东北坡。不同坡向岳桦种群扩张的差异是对气温变化差异的响应。

  • 姜修洋, 李志忠, 李金全, 孔兴功, 郭允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福建将乐玉华洞一支石笋(YH1)4个230Th年龄和370个氧同位素数据,并利用具有年层时标的湖北清江和尚洞石笋氧同位素记录的校正,重建了AD 1530 以来1~3 a分辨率的石笋氧同位素序列。与当地现代器测气象资料对比发现,最近60 a来玉华洞石笋δ18O与当地夏半年降水量相关性最为显著(R=-0.35,n=55),而受温度的影响较弱,玉华洞石笋氧同位素较好的指示了当地夏半年降水量变化的信息。最近100 a来,福建玉华洞石笋的氧同位素组成具有逐渐变重的趋势,与其他地区高分辨率石笋δ18O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而且也与季风指数指示的季风减弱趋势相一致,进一步证实季风区石笋δ18O反映了东亚季风大尺度环流特征;在小冰期中后期(AD 1530~1850),玉华洞石笋δ18O在平均值-5.9‰高频振荡,存在一系列的数十年际尺度的季风增强和减弱事件,与亚洲—太平洋涛动(Asian Pacific Oscillation,APO)指数密切相关,说明玉华洞石笋δ18O所指示的降水信息受APO变化的影响。

  • 王进欣, 王今殊, 钦佩, 张维康, 王栋, 蒯梅娟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挥发性氯代烷烃是大气中重要的短命氯源气体,对全球气候变暖和臭氧层破坏具有重要贡献,在全球C和Cl元素循环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具有非常重要的环境意义。分别于生长季(2004年7月)和非生长季(2005年1月)在苏北海岸带盐沼沿环境梯度采用静态箱技术原位测定氯代甲烷(CH3Cl、CH2Cl2、CHCl3和CCl4)和氯代乙烷(CH3CHCl2和CH3CCl3)6种单体成分通量。结果表明:海岸带盐沼生态系统氯代烷烃单体成分通量关系的差异性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海岸带盐沼高氯烷烃不同单体成分间具有很好的相关性,而低氯烷烃CH3Cl与各种高氯烷烃单体成分间相关性不显著。这表明海岸带盐沼低氯烷烃和高氯烷烃的源汇过程可能是不同的,而高氯烷烃间可能存在比较一致的源汇过程;二是高等植物对氯代烷烃不同单体成分贡献的差异性表现为对低氯烷烃CH3Cl表现为源效应,而对高氯烷烃则表现为汇效应;三是盐沼土壤对氯代烷烃不同单体成分的贡献均表现为汇效应,但是研究区低氯烷烃和高氯烷烃来源和生物降解模式不同。低氯烷烃CH3Cl可能源于盐沼植物及其枯落物排放和海洋排放的输入,而高氯烷烃含量既可能来自非生长季盐沼植物和凋落物腐解释放,也可能来自其他区域人类活动排放和海洋排放的外源输入。因此,海岸带盐沼对外源输入的高氯烷烃具有吸纳作用。

  • 胡乔利, 沈彦俊, 陈福军, 齐永青, 张玉翠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以6期(1985年、1990年、1995年、2000年、2005年和2008年)土地利用数据和1984~2008年的粮食产量数据为基础,对冀中南地区农田生物生产力和碳截获能力进行了估算,并对其时空差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自20世纪80年以来,冀中南地区农田中生物生产力和碳截获能力表现为增强趋势,总生物量和碳截获总量分别达到0.065 Pg 和0.025 Pg。农田的碳截获能力具有空间差异性。山前平原地区农田的生物生产力和碳截获能力均比较大,而在西部山区和东部低平原区表现较低。随着农田生物生产力和碳截获能力的增强,加速了碳循环和碳汇的过程。虽然农田碳截获总量很大,而且只是动态的碳库,但是如果能够合理利用必将增加农田的实际固碳能力。

  • 王文刚, 李汝资, 宋玉祥, 王芳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DEA方法和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模型方法对吉林省2001~2009年农地要素资源的投入生产效率及其变化特征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结果如下:① 农地生产效率研究显示,2001~2009年吉林省农地生产综合技术效率相对较高,在未达到DEA有效的年份,规模效率对综合效率有着较大的影响;从区域特征上看,2001~2009年中部地区平均综合效率水平高于东西部地区,东西部地区平均综合效率水平相当;② 农地生产效率变化研究显示,吉林省各地区2001~2009年相邻年份农地利用的综合效率变动相对较小,历年全要素生产率则在总体上保持了一定的增长趋势;2001~2009、2001~2005和2005~2009三组对比时间点的农地生产效率变化显示东中部地区的农地生产平均综合效率呈现下降趋势,西部地区综合效率呈增长趋势,东中西部地区的农业要素生产率均呈增长趋势,西部地区变化最为明显。

  • 张囡囡, 臧淑英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分析扎龙湿地克钦湖水体高光谱反射率与水质参数的相关关系,采用单波段、波段比值等算法分别选取特征波长建立水质参数的高光谱定量模型,并且结合修正营养状态指数(TSIM)和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对水体的富营养化程度进行了监测和评价。结果表明,单波段归一化反射率对叶绿素a估测模型效果较为理想;利用高光谱一阶微分反射率,诊断各水质参数的敏感波段,建立线性模型,确定了TN、TP、SD、CODMn的敏感波段分别为733 nm、765 nm、782 nm、680 nm。单因素水质参数评价水体富营养化水平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综合考虑多个水质指标,对水质的富营养化程度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克钦湖水体呈现出中营养化状态,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防范于未然。

  • 舒强, 陈晔, 张茂恒, 赵志军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X衍射法分析了苏北平原浅钻剖面(YZ1)的粘土矿物类型和含量,并对其环境意义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YZ1浅钻沉积物粘土成分主要由4种粘土矿物(伊利石、高岭石、绿泥石、蒙脱石)和少量长石、石英碎屑组成;研究区的古气候环境演变主要经历3个阶段,13 770 ~11 600 cal a B.P.期间的低温冷干阶段;11 600~9 610 cal a B.P.期间的逐步升温阶段;9 610~1 520 cal a B.P.期间的全新世暖湿阶段,在这3个大的阶段背景条件下也存在一些次级波动。

  • 赵锐锋, 姜朋辉, 陈亚宁, 石培基, 潘竟虎, 赵海莉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在GIS和遥感技术支持下,利用1973年MSS遥感影像、1983年航空遥感土地利用图、1990年TM、2000年TM和2005年CBERS遥感影像对新疆塔里木河干流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过程和生态环境效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73~2005年塔里木河干流区土地利用/覆被发生了显著变化,耕地、未利用地和城乡居民及建设用地面积分别增加了25.72×104 hm2、17.33×104 hm2和0.51×104 hm2,林地、草地和湿地面积分别减少了29.10×104 hm2、8.63×104 hm2和5.84×104 hm2。在1973~1983年、1983~1990年、1990~2000年、2000~2005年4个时段中土地利用变化呈“显著变化—缓慢变化—显著变化—急剧变化”的过程。土地利用类型转移的主要方向是林地和草地转化为耕地、耕地转化为城乡居民及建设用地、草地转化为未利用地。土地利用/覆被的变化引起了干流区水环境恶化、土壤质量改变、天然植被严重退化、土地荒漠化和盐渍化加剧、湿地面积减少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

  • 马娜, 胡云锋, 庄大方, 张学利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以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为研究区,应用中国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数据(HJ-1A CCD)及美国陆地卫星数据(Landsat ETM+),在充分考虑区域土壤和植被类型等背景基础上,先后使用了MNF、二维散点制图以及PPI方法,得到具有时空针对性的纯净像元;以此为基础,运用像元二分模型计算得到研究区植被覆盖度空间分布数据;最后,结合研究区其它权威土地覆被和土地利用(LUCC)数据,对比分析了本研究所得的植被覆盖度数据精度,评价了2000~2009年间区域植被覆盖度动态变化过程,指出本区在实施有关生态工程后植被覆盖度恶化趋势得到遏制。研究结果证明,在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地区应用像元二分模型计算植被覆盖度的方法是简洁且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