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14年, 34卷, 第12期
    刊出日期:2014-12-20
      

  • 全选
    |
  • 张国俊, 周春山, 许学强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从金融服务的渗透度、使用度、效用度3个维度构建了省域尺度金融排斥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借鉴人类发展指数的计算方法,对广东省2002年、2007年和2012年市际单元的金融排斥度进行综合评价;并结合ArcGIS的空间分析模块,对广东省市际金融排斥度的空间格局演化进行探讨。研究表明:① 广东省金融排斥度的市际差异大且相对稳定,珠三角的金融排斥度远远低于外围区;② 市际金融排斥度呈现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和空间集聚特征,珠三角与外围区的金融排斥度空间差异显著,且演变格局基本保持稳定态势;③ 广东省金融排斥度区域差异格局演化受金融供给主体的战略选择、实体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政府经济行为的诱导、社会文化与制度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影响。

  • 丁建军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综合比较11个集中连片特困区的贫困程度对于更好地实施连片特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战略十分重要。基于“发展”与“贫困”之间的对应关系,通过构建涵盖经济、社会和生态3个维度24项指标的综合发展指标体系,测算和比较分析了11个集中连片特困区的贫困程度。结果表明:① 在经济、社会和生态3个维度中,11个集中连片特困区的经济发展严重滞后,经济贫困相对更为突出,社会服务有所改善,但仍然十分落后,生态条件较好、生态负荷较小,但生态脆弱性不容忽视;② 11个集中连片特困区的贫困程度在空间上呈“东部-北部-西南部”走向依次递增的特征,西南腹地是中国贫困的“重灾区”;③ 11个集中连片特困区在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平均受教育年限、万人科技人员数等反映经济发展水平和区域自我发展能力的指标上较为相似,但在建制村硬化公路通达率、人口密度、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村卫生室普及率和青壮年文盲率等表征社会公共服务的指标上具有明显差异。

  • 刘法建, 张捷, 章锦河, 陈冬冬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旅游地网络演化研究有助于揭示旅游地各种利益相关者是如何形成一个由各种关系交织而成的多元、复杂、交叉重叠的旅游地产业体系。以旅游地生命周期和社会网络理论为基础,以黄山风景区及其依托城镇汤口社区所形成的旅游地网络为研究对象,通过各发展各阶段中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按照“士大夫旅游背景下的寺庙管理模式、半官方和官方管理式的外事接待模式”等5个阶段进行网络结构的展示和分析,并探索了其演化发展的过程和机制。结果显示,黄山旅游地网络经历了“无连接-政府主导的星型网络-政府、地方社区企业两个主导网络成分-社区旅游广泛参与下的多类型、多层次的行动者互动网络”的过程。并将进入社区主导的旅游地网络阶段,并且随着旅游地网络的不断完善,黄山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将得到增强。

  • 王春杨, 张超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以341个地级层面区域作为空间观测单元,以专利申请受理数作为衡量指标,对中国1997~2009年期间地级区域创新产出的时空特征进行了ESDA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地级区域创新产出的地域性特征显著,首先表现为全局上的地理集聚和地带间的巨大差异;但不同于省级空间尺度下地带内部区域创新显著的极化特征,地级空间尺度区域创新却呈现多样化的局部空间依赖模式。整体上,创新产出在地级空间尺度上自然形成2个显著的空间集群,即东部沿海的H-H集群和西部内陆的L-L集群。东部H-H集群在考察期内由东北和华北地区逐渐向山东半岛、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转移,西部L-L集群的空间发展则相对稳定;H-L型集群和L-H型集群主要分布在中部地区和东中西邻接地区,创新的空间过渡特征明显。最后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政策建议和未来研究的方向。

  • 王利伟, 冯长春, 许顺才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城乡人口流动理论是国内外城镇化领域的研究热点,研究视角日趋多元化。以往研究多集中在人口区域流动和外来务工人员城市融入等问题,侧重以城市为切入点,鲜有从农村居民视角出发研究其城镇化迁居意愿和感知的相关研究。从农村居民视角出发,选择传统农区河南省周口市为案例地,选取来自17个村庄的514个样本问卷调查数据,运用Logit计量经济模型,以农村居民属性特征和城镇综合环境评价为切入点,分析农村居民城镇迁居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40岁以下、高中/中专/技校的教育程度、年收入3万元以上的高收入的农村居民群体城镇迁居意愿强烈,农村居民对城镇的教育质量、消费服务和就业机会的满意度评价显著影响其城镇迁移意愿,而对城镇的医疗水平、市容市貌等满意度评价对其城镇迁居意愿影响并不显著。

  • 丁蕾, 吴小根, 王腊春, 章锦河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构建水体旅游地游客感知测度模型,以南京市3处不同类型水体旅游地为案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① 3处案例地不同的样本间结构变量与观测变量均有较为一致的表现,所构建模型具有较强的解释力。② 水体旅游地的游客满意度对游客忠诚度有显著正向影响,即满意度直接影响游客的重游意愿和推荐意愿,而影响游客满意度的多个因素中最重要的是旅游资源感知。③ 区位条件对游客感知差异的影响不显著,改善交通状况、挖掘主题与特色均有助于提升游客满意度,水体水质被破坏将严重降低游客满意度,人文风貌、水文景观是水体旅游资源的核心要素。④ 性别、游客来源地对游客感知差异的影响均不显著,社会阶层较高群体的游客满意度及忠诚度要低于社会阶层较低群体。

  • 安宁, 朱竑, 刘晨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文学和旅游之间关系十分密切,以文学旅游地为切入点,运用定性研究方法分析了凤凰古城如何通过文学和旅游的影响实现其空间重构,得到结论如下:① 开发者的旅游开发行为迅速改变了凤凰的社会经济结构,在其旅游发展过程中,不同权力主体(政府、开发商、小成本经营者、旅游者等)之间的权力博弈实现了空间的“权力化”重构;② 以沈从文及其作品等为代表的湘西文学作品和旅游者的地方想象共同建构了凤凰古城的地方形象,文学和旅游的“邂逅”赋予凤凰诗性的想象空间,实现了凤凰古城诗性空间的构建;③ 权力空间和诗性空间的建构过程是相互影响的:权力空间的构建过程中包含了权力主体对诗性空间建构过程的运用;反之,诗性空间的建构过程也包含着不同权力主体对空间的利用和争夺,并受之影响。

  • 马仁锋, 张文忠, 余建辉, 王岱, 谌丽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人居环境作为人地关系研究的古老而又全新领域,伴随着中国城市化与工业化进程中的环境问题备受地理、建筑、城市规划等学科关注。利用文献计量方法梳理国内地理学16种期刊刊发的180篇有关人居环境研究论文,发现国内研究:① 起步晚、发展缓慢,高层次研究成果少且增长慢,以城市内部实证研究为主、理论研究较少;② 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人居环境的内涵与外延、城市或乡村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与模型、宏观尺度地理环境的宜居性与中观层面城市人居环境分异及其理想模式构建和微观社区单元综合居住环境评价及规划实践等;③ 综合集成研究的方法体系探索尚未取得突破,当前常用方法中PSR模型和DPSIR模型主要以机理解析为目标,实体指标与主体问卷调查心理指标及经济学方法旨在确定人居环境评判标准体系,当然GIS空间聚类也成为近年运用热点。

  • 张玉虎, 刘凯利, 陈秋华, 胡欣欣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阿克苏河流域及其周边区域9个站点1960~2010年日降水资料,以降水距平百分率(Pa)指数表征气象干旱状况,构建了3种Archimedean Copula函数,通过4种方法(RMSE、AIC、BIC、Bayes)的检验,选出GH Copula作为最合适多变量干旱特征联合分布函数,并开展了研究区干旱特征两变量联合分布及重现期研究。结果表明:① 3种Archimedean Copula函数中GH Copula函数对研究区域干旱联合重现期分布的拟合效果最优;② 研究区整体上干旱风险较大,东部比西部干旱风险高,南部高于北部;③ 发生中等干旱和严重干旱时,阿拉尔和柯坪干旱风险增大,整体上“且”与“或”联合重现期的分布大体一致,发生长历时干旱时,干旱的严重程度也大,说明此区域的干旱特征对开展风险管理及应对很不利。

  • 戴雪, 万荣荣, 杨桂山, 王晓龙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在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导致流域水循环改变、极端水文事件频发的背景下,从江湖关系角度分析鄱阳湖水文节律变化规律,对于维护流域水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利用1951~2011年湖区4站及湖口站水文实测资料,采用统计分析及水文过程分析方法,对湖泊水文节律在2003~2011年与1980~2002年发生的显著变化及其与长江水量交换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003~2011年,湖泊因涨、退水阶段水位均偏低,进而枯水阶段延长,同时丰水阶段缩短,湖泊水文节律整体呈现洪旱急转情势;近年来江湖水量交换的变化是造成湖泊水文节律变化的主要原因。

  • 谢今范, 刘玉英, 王玉昆, 张亮, 于秀晶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东北地区104个气象站1991~2010年观测资料和70个测风塔2009年6月~2010年5月测风资料,进行了风能资源空间分布特征分析,并利用中尺度模式WRF进行风能资源空间模拟,以研究观测站点稀少地区的风能资源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① 东北地区气象站和测风塔揭示的大风区域主要分布在平原和丘陵的高海拔地带。② 中尺度模式WRF能够较好地模拟东北区域风速分布的气候特征,模拟结果既反映出平原大面积的大风区域,也可反映出山区因地形起伏造成的风速空间分布差异。③ 对风能资源参数模拟结果进行海拔高度订正,可以进一步提高模式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④ 松嫩平原、辽河平原、三江平原70 m高度年平均风功率密度在300~500 W/m2之间,属于风能资源可利用区或较丰富区;在辽宁省西部、吉林省中部和黑龙江省中部丘陵以及东北地区东南部的呈东北-西南走向的中高山区的70 m年平均风功率密度可达300 W/m2以上,局部地方可达500 W/m2以上,风能资源丰富。

  • 冯应斌, 何建, 杨庆媛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以地处三峡库区腹心地带的重庆市云阳县为例,基于土地利用多功能性,以Costanza等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测算方法及谢高地等制定的生态服务价值系数为基础,构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生态服务价值修正系数,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以及景观格局视角定量估算三峡库区生态屏障区土地利用规划生态效应。结果表明,以土地生态功能建设为导向的土地利用规划能够快速提升生态屏障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强屏障区调节气候、保持土壤、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能力,云阳县三峡库区生态屏障区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从2010年的15.53亿元提升到2020年的19.98亿元,年均变化率达到2.87%;至2020年云阳县三峡库区生态屏障区初步构建一个以“林地为骨架,耕地、园地、草地为补充”的生态系统服务格局;同时,云阳县三峡库区生态屏障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及其调节服务和支持服务价值表现出显著地空间分异特征,其中磨刀溪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提升幅度最大,澎溪河流域次之,长江沿岸生态服务系统价值保持稳定增长,而长滩河流域变化不大。

  • 胡云锋, 徐芝英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GTOP30 DEM数据及MODIS NDVI数据,应用小波变换和小波多尺度相关分析方法对蒙古高原地形因子、NDVI因子的尺度特征及两因子间的多尺度相关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 DEM在北部地区的变异程度较南部强烈,在西部地区的变异程度较东部强烈。DEM的空间分布呈现出一个约为20 km的特征尺度。②NDVI空间分布格局的态势与DEM态势基本相同,且呈现出2个特征尺度,较小的特征尺度出现在2~4 km左右,较大的特征尺度出现在20 km左右。③ DEM与NDVI在20 km尺度上存在耦合关系,即随着地形地貌在20 km尺度上发生较大变化,植被生长状况的空间分布也随之发生变化。地形因子趋向于在宏观尺度上制约NDVI的空间分布。论文最后总结了小波分析方法在地学空间数据中具有特征尺度识别和多尺度耦合相关分析的能力,同时也指出了该方法在连续尺度分析、特点位置多尺度相关分析以及二维小波分析方面的不足。

  • 李玉梅, 杨振京, 张 芸, 杨庆华, 刘林敬, 毕志伟, 王成敏, 孔昭宸, 赵 龙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博尔塔拉河流域位于中哈边境,其植被和土壤具有十分明显的垂直分布和区域性差异,根据该流域一条自西向东沿着海拔高度从210 m 到3 235 m 长约200多km的样带上所采集的人为干扰较少的49 个表土花粉样品的孢粉组合图式和现代植被样方调查资料,探讨了博尔塔拉河流域植被与表土花粉之间的关系。该区孢粉谱从上至下可划分为6个带,分别对应高山草甸带、亚高山草甸草原带、森林灌丛带、灌丛草原带、荒漠草原带、荒漠植被带。值得注意的是第6个孢粉带因含有具湿地特征的隐域性植被类型花粉组分,故又分成2个亚带,即荒漠植被亚带Ⅵ1和荒漠植被亚带Ⅵ2。森林灌丛植被带上限的云杉花粉含量明显比该带下限的含量高,表明云杉花粉的传播在沟谷地区受山谷风的影响较大。与此同时,将孢粉数据与气象数据相结合,分析结果得出比较有代表性的云杉属(Picea)、桦属(Betula)、藜科(Chenopodiaceae)、麻黄属(Ephedra)等花粉,与降水量和温度的关系较为密切。

  • 靳英华, 许嘉巍, 宗盛伟, 王鹏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探讨氮沉降增加对苔原植被的影响,特别是对草本植物侵入苔原的作用,在长白山高山苔原带进行了连续4 a的人工氮沉降模拟实验,测定3种设定的氮沉降水平下牛皮杜鹃(Rhododendron chrysanthum)、笃斯越橘(Vaccinium uliginosum)和小叶章(Deyeuxia angustifolia)的生长状况和群落结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① 与牛皮杜鹃、笃斯越橘等苔原本地种相比,氮沉降量增加更有利于侵入的小叶章生长;牛皮杜鹃生长对氮沉降量变化响应微弱,氮沉降量增加能明显抑制笃斯越橘的生长。② 无小叶章侵入的牛皮杜鹃和笃斯越橘斑块在不同氮沉降量条件下,群落结构变化不明显,氮沉降增加不是小叶章侵入苔原带的直接原因。③ 在小叶章侵入牛皮杜鹃和笃斯越橘斑块后,氮沉降量增加强化了小叶章的竞争能力,逐渐取代牛皮杜鹃或笃斯越橘,成为优势种,推动高山苔原向高山草甸转化。因此,随着氮沉降量的不断增加,长白山苔原带将面临退化与草甸化。

  • 赵全升, 胡舒娅, 王新民, 叶思源, 丁喜桂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抽水试验是获取水文地质参数的重要方法,为准确获取辽河三角洲滨海湿地潜水含水层的渗透系数,进行了一个抽水孔、两个观测孔的抽水试验。根据单孔抽水试验和多孔抽水试验观测数据,采用潜水非完整井求参公式、巴布什金公式及积分变换等方法计算含水层渗透系数。结果表明,用不同方法计算得出的含水层渗透系数值相差不大。通过试验测定PJ01井组潜水含水层渗透系数为1.15 m/d,PJ03井组潜水含水层渗透系数为0.74 m/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