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论文
  • 论文
    刘晓东, 安芷生, 方建刚, 陈广善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最近50年气象站观测的降水量以及根据史料和树轮重建的近400年来的降水量,根据回归分析和合成分析研究了黄河流域降水与全球气温变化的关系及其可能成因。结果表明,全球平均气温偏高(低)与黄河中游地区年降水量偏少(多)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夏末秋初的8~9月是决定全年降水变化的关键时期,全球气候变暖会引起8~9月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增强、扩大,从而有利于东亚夏季风锋面位置北移,进而使东亚夏季风北界南侧黄河中游一带的降水减少。
  • 论文
    潘保田, 高红山, 李吉均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长期地貌演化研究表明,夷平面的形成有4种基本方式:准平原、山麓剥蚀平原、双层水平面和冻融剥夷平原。它们的形成都需要上千万年至数亿年的构造相对稳定时期。青藏高原上的层状地貌面可以划分为两级夷平面和一级剥蚀面。山顶面形成于渐新世至中新世早期;主夷平面是以双层水平面或山麓剥蚀平原形式发育的,大致形成于20~3.6 Ma B.P.期间,完成时的高度低于1000m;剥蚀面形成于3.6~1.7 Ma B.P.期间。
  • 论文
    王根绪, 王建, 仵彦卿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比分析黑河流域13万km2范围内2000年遥感影像数据资料及1987年流域遥感影像资料,结果表明:近10年来黑河流域生态环境总体上仍然向恶化方向发展,流域内天然森林分布面积减少6.35%,中游取代下游成为流域沙漠化发展的主导区域,上游山区土地沙漠化发展最为迅速;下游草地生态退化十分强烈,草地面积减少达2095.39km2。但局部或生态环境的某些方面出现明显逆转。
  • 论文
    胡金明, 崔海亭, 李宜垠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古研究表明,西辽河流域是我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地之一,全新世以来先后演绎了多期古文化,文明一直延续至今。利用野外考古材料和已有考古研究成果,系统地梳理了本区文化景观的演变历史;利用土壤剖面、古土壤年代数据、文化遗址中的碳屑显微结构等证据,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系统地复原了本区自然景观的演变历史;详细探讨了全新世以来本区人地系统的耦合演变进程,揭示了本区人地系统演变的历史规律和内在机制。
  • 论文
    任美锷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古籍所载黄河下游最早河道有禹贡河和山经河,它们在今郑州以北均沿太行山东麓北流。其原因可能与公元前4280年太行山大地震有关。
  • 论文
    王张华, 陈中原, 寇莹, 陈宇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史料和文献建立了太湖流域公元960~1992年的逐年干湿等级序列,对此序列进行了周期分析和突变分析。分析表明,本区近千年来的历史干湿气候变化是一种复合振动,其主周期是准100年,另外还有多个周期,这些周期与天体活动密切相关。统计还发现1247~1263年附近由干变湿和1618~1635年附近由湿变干的两次非局地性气候突变事件。其中,14、15世纪是太湖流域近千年来最湿润的时期,它可能是东亚地区大范围气候变湿波动的体现。
  • 论文
    卢金发, 刘爱霞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黄河中游36个有泥沙粒径资料的水文测站流域为样本,在不同自然地理类型流域划分的基础上,建立了流域泥沙粒径特性与降雨特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在不同类型流域,流域泥沙的粗细与降雨季节性变率和年际变率之间存在着相当好的线性正相关关系;而与年降雨量和降雨不均匀系数之间呈明显的非线性关系。流域地面物质、植被和地貌发育程度等下垫面环境因素对泥沙粒径特性与降雨特性之间关系起着十分重要的控制作用。不同类型流域曲线的斜率各不相同,在图中所处的位置也不相同。
  • 论文
    王红亚, 汪美华, 谢强, 于澎涛, 刘鸿雁, 崔海亭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取自泥河湾盆地东部化稍营镇(114°36’E,40°18’N)附近一剖面以泥炭为主的沉积物做了AMS 14C测年、粒度、碳酸钙含量、碳酸盐中δ18O和δ13C组分、有机质含量、TOC、CN分析以及χlf和SIRM测量。结果表明,这些沉积物大致是在5320~3370 a B.P.堆积的;在5320~3600 a B.P.,气候仍较为湿润温暖;在3600~3460 a B.P.和3430~3400 a B.P.,有两次明显的干冷干事件。气候的这种波动,可能是中全新世湿润状况的结束过程。
  • 论文
    王士君, 陈才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新中国成立以来50年为背景,以近20年为学科发展的重点时期,回顾和总结了经济地理学理论发展的4个时段及阶段性特点和历史贡献;对当代中国经济地理学理论进行了框架性的透视,并指出其主要有一个核心、两个方向、双重属性、三大领域、以及“产业结构网络论”、“劳动地域分工论”、“经济地域运动论”三大基础理论,和“条件论”、“产业要素论”、“结构与功能论”、“体系与类型论”、“地缘关系论”等多个分支理论。其中,三大基础理论是支撑学科的主线,相对比较稳定。而其它分支理论,则因研究内容的伸缩而变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是不稳定的;论文同时还前瞻性地指出了经济地理学理论发展的四个前沿趋势。即:学科的离心倾向和回归趋势、产业经济地理学的复苏趋势、地缘经济理论研究走强趋势、区域开发与区域形象设计热点趋势。
  • 论文
    年福华, 姚士谋, 陈振光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城市群区域内的网络化是城乡之间多种物质的动态流的最高表现形式,也是城市群形成发展过程中理想的城市化模式。在基础设施比较完善的区域内,城市群内网络化组织是比较完善的,具有多种网络化模式。主要研究城市群区域内的网络化基本概念、空间结构模式、以及网络化对城市群内人流、物流、信息流的重要作用。通过深层次的网络化空间组织合理性的研究,尽力表现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调节有序的经济活动与无序的指挥之间的矛盾,提高城市综合实力。
  • 论文
    李文翎, 阎小培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近年来广州市轨道交通发展的现状,分析了广州城市轨道交通对沿线土地复合利用的影响,并对当前轨道交通发展与土地复合利用间存在的问题作了研究。广州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加快了城市发展轴的成型,强化了城市中心区功能,也加快了旧城更新和土地置换的步伐,促使土地类型均质化,对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创造了机遇,并对地铁沿线土地的升值产生巨大影响。由于广州轨道交通的发展尚处在起步阶段,因此对轨道交通的布线、管理及其沿线土地的合理开发还需作进一步的综合与详细的规划设计。
  • 论文
    陈彦光, 刘继生, 房艳刚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城市地理学的主要数学模型,包括城市化进程的logistic模型,城市位序-规模分布的幂指数模型以及城市人口密度衰减的负指数模型,都可以从两个简单的科学假设出发推导出来。文章证明,上述假设在理论上可以归结为效用最大化原理,其本质与信息熵最大化有着深刻的内在关系。城市地理学的主要模型作为标度定律都可以借助logit变换进行简化处理,从而为理论模型的实际应用以及城市演化动力学的模拟实验分析打开了方便之门。
  • 论文
    徐孝彬, 王建, Françoise Yiou, Grant Raisbeck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暴露岩石表层中的宇生核素的浓度,是产生速率、衰变常数及侵蚀速率的函数。根据该原理,在宇生核素形成速率为已知的条件下,建立宇生核素浓度与时间及侵蚀速率的函数关系,根据该模式可对岩面的暴露时间及侵蚀速率进行计算,这使得该测年技术在地貌学与第四纪研究中有着极大的运用前景。在众多的宇生核素中,取自于石英的26Al和10Be是目前该领域中运用最广泛、最成熟的宇生核素。
  • 论文
    段学军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虚拟现实是一项涉及计算机图形学、人机交互技术、传感技术、人工智能等领域的综合集成技术。它用计算机生成逼真的三维视、听、嗅觉等感觉,使人作为参与者通过适当装置,自然地对虚拟世界进行体验和交互,最终使得参与者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在分析虚拟现实定义及软硬件构成的基础上,提出了虚拟地理环境的概念及其技术实施路线,探讨了虚拟现实技术在地理学中的应用前景。
  • 论文
    范月娇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遥感和GIS一体化技术,即以遥感实时数据为基础,以GIS技术为手段,对三峡库区15年(1986~2000年)的土地利用变化状况做了研究和分析,旨在为当地政府或管理部门提供土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正确管理的理论依据和科学方法,同时也为山区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研究提供方法借鉴。
  • 论文
    符素华, 刘宝元, 吴敬东, 段淑怀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北京市西南山区房山蒲洼两个坡耕地小区30场降雨径流资料和密云石匣示范区休闲地试验小区13场降雨径流资料,对Chu修正的Mein-Larson-Green-Ampt(GAML)、Phillip、Horton和SCS径流曲线数法4种径流计算公式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GAML和Phillip计算结果的模型确定性系数较高,Horton入渗曲线和SCS曲线数的计算结果模型确定性系数偏低。根据模型参数的易获得性,建议在北京山区,在有降雨过程资料时,使用Chu修正的GAML入渗曲线进行径流计算;若无降雨过程资料可用SCS径流曲线数进行径流计算。本研究结果可用于北京地区径流量预报和水土资源评价。
  • 论文
    宋长春, 邓伟, 李取生, 王志春, 章光新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多年的野外定位观测和试验研究,提出松嫩平原西部土壤次生盐渍化防治应综合考虑灌溉淋洗、潜水位、时间及土壤化学改良4个要素;研究了西部盐碱地治理过程中土壤剖面盐分特征变化及对周边土壤环境特征的影响,认为单一的水利用措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西部土壤次生渍化的问题;通过不同用水条件下耕层土壤盐分变化及土壤改良剂综合配套试验研究等,提出本区土壤次生盐渍化防治的技术措施。
  • 论文
    董德明, 赵文晋, 王宪恩, 房春生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了传统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不足,回顾了战略环境评价的研究与实践进展,阐述了战略环境评价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并对以实现环境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战略环境评价体系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 研究报道
  • 研究报道
    丁维新, 蔡祖聪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综合评述了不同类型沼泽产生、氧化和排放甲烷能力的差异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沼泽水位的变化引起沼生植物种群更替,从而形成不同类型的沼泽及其土壤剖面形态特征,进而导致沼泽产生和排放甲烷能力的不同。腐泥沼泽产生和排放甲烷能力最强,泥炭沼泽次之,森林沼泽再次之,苔藓泥炭沼泽最弱。甲烷排放以夏季最多,春秋季次之,冬季最低。在影响沼泽排放甲烷能力中,水位的变化最为强烈,底物、植物种类及数量和温度次之,pH、外源氮和土壤性质也有一定的作用。
  • 研究报道
    吴泉源, 孟凡海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水资源优化调度非常复杂,需要考虑各种供水水源与国民经济各部门的需水要求在时空分布上的差异,还要考虑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的转化关系、地表水库与地下水库之间的补偿调节,并根据这些变化,在一定调度原则下,确定供水在不同地区、部门、行业及企业之间的分配,使水资源效益最大。介绍了龙口市水资源优化调度系统的构建方法、调度模式及应用效果。
  • 研究报道
    李秀军, 李取生, 孙长占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节水灌溉是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发展农业生产提高粮食产量的重要措施,经济有效的灌溉管理技术可起到既节水又增产的作用。本项技术是在总结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把水分土壤作物大气作为一个整体,利用物质能量守衡原理建立水量平衡方程。依据测定土壤的物理参数(土壤容重、田间持水量、凋萎系数、初始土壤含水量),再结合气象预报的温度、降雨资料,用先进的计算方法,获得灌溉时间和灌溉定额,从而确定合理的灌溉制度。应用实践表明此项技术具有很好的增产和节水作用。
  • 研究报道
    汪爱华, 张树清, 何艳芬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景观生态学理论为基础,采用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三江平原沼泽湿地的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三江平原沼泽湿地主要分布在富锦、同江和抚远三个县(市),其总面积占全区总面积的51.42%;1980~2000年间三江平原沼泽湿地的分布面积显著下降,1980~1996年间沼泽湿地面积减少了51.33%,1996年之后减少速度明显下降。同时沼泽湿地景观的破碎化显著,斑块数量增加了46%,斑块密度净增加两倍。1980年、1996年、2000年景观的分维值分别1.3121、1.3839、1.3631,表明三江平原沼泽湿地受人为因素的影响较大。除宝清县、汤原县和同江市沼泽湿地面积变化较之全区变化不显著外,其它地区均发生较为显著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