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08年, 28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08-05-20
      

    论文
  • 全选
    |
    论文
  • 论文
    吕宪国, 刘晓辉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湿地研究经历了由面上考察到长期定位研究、由资源调查到结构、功能、过程研究、由沼泽研究扩展到湿地各种类型研究等过程。中国湿地研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近年来取得了长足进展。文章对近30年中国湿地研究主要进展进行了回顾,并对湿地科学进一步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议。
  • 论文
    王国平, 吕宪国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沼泽湿地是地球表层功能独特的生态系统,在其形成发育、时空演化及分异等方面与其它生态系统存在明显差异。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所(原长春地理所)在沼泽湿地形成发育、时空演化研究方面有丰富的学科积累。1958年,中国科学院确定沼泽为该所的主攻方向,成为中国最早的专门性沼泽研究机构之一,至今已满50周年。50年来,几代科研人员为沼泽湿地环境演变研究工作贡献了他们的青春年华,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 论文
    伍少坤, 黎夏, 刘小平, 龚友夫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现有的许多选址模型研究,主要集中在对选址算法的改进,而忽略了城市作为复杂地理系统所具备的不确定性和动态发展性对选址结果的影响。这往往导致最终的选址结果在设施投入使用后,无法满足新的需求甚至出现不适应新环境的情况。本文将基于GeoCA(地理元胞自动机)的城市扩张模型引入到传统的Location-allocation选址模型中,构建一个动态的选址模型框架,探索如何将选址结果建立在动态的、科学的城市形态预测基础上,促使选址结果更具有客观性、先见性和更符合可持续发展观,这也正是本研究的重要意义所在。同时,框架中的许多子模型都能够单独被优化,具有高度的可伸缩性,能够自适应于特定区域的选址要求。
  • 论文
    谷国锋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动力,解决动力问题一直是区域经济学、经济地理学、发展经济学等学科长期研究的重点领域。单一动力对区域经济发展能够产生一定的功效,但缺乏系统动力是区域经济发展中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在科学发展观背景下,通过对区域经济发展要素的分类与综合分析,提出了"合动力网络"的概念,以自组织结构动力、技术创新动力、制度创新动力和文化动力为子系统,初步构建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系统,并分析了动力系统及其子系统的相互作用关系和运行机制。
  • 论文
    陈良文, 杨开忠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1987~2003年中国制造业8个产业分省份面板数据对集聚经济效应的存在与否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在制造业8个产业中,大部分产业存在地方化经济效应和城市化经济效应,即产业自身规模以及其他产业规模对该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具有正向影响,从而验证了集聚经济效应的存在性。研究同样对市场结构与生产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并没有支持"竞争性的市场结构更能促进创新"这一理论预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企业的内部规模经济效应要强于市场竞争对创新的促进作用。
  • 论文
    朱华友, 蒋自然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工业型村落是中国新农村建设中的一种典型村落类型。浙江省工业型村落在空间表现为"块状经济"形态,其空间分布与各地级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基本一致,局部地区出现了"跨越式"发展。浙江省工业型村落的形成模式与浙江省农村工业化密切相关,按照地域不同,表现分为综合型模式和内生型模式两种,而尤以内生型模式最具浙江特色。作者认为,这种特色村落模式是在其深刻的内部动力和外部动力的作用下形成的。通过对村落形成动力的综合分析,作者认为其发展路径表现为改革开放条件下的历史偶然性与路径依赖,并对此进行分析。最后,文章对主要观点做了概括和思考。
  • 论文
    孙燕, 林振山, 金晓斌, 周寅康, 徐健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围绕如何确保2010年1.2×108 hm2的耕地保有量,运用经验模态分解方法分析中国耕地保有量的趋势作为建模依据,构建了中国耕地保有量的动力预测模型,并对中国耕地保有总量现状进行了分析和预测。从建设占用、耕地补充、生态退耕、农业结构调整和灾害损毁五个方面进行单要素分析,在数值模拟的基础上提出高、中、低三种方案,研究结果表明:只有在各方面严格把守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实现目标保有量,并且科学的确定生态退耕的数量具有关键意义。
  • 论文
    张春丽, 佟连军, 刘继斌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构建了衡量耕地—湿地协调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以三江自然保护区为例,采用综合指数法对耕地生产与湿地环境的协调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1954~2000年耕地生产与湿地环境比较协调,1995年协调度达最高点0.992,2000年二者综合发展水平达最高点0.389;2000~2005年协调度和综合发展水平开始出现大幅度下降,湿地开垦已经超过其临界规模,湿地面积的急速下降已威胁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1995~2000年这段期间三江自然保护区耕地与湿地协调水平最高,此时耕地面积大约为2.6×104 hm2,湿地面积大约为3.5×104 hm2。此结果可以作为三江自然保护区湿地恢复重要的参考标准。在该标准下,通过改变传统农业发展模式和提高单产水平,三江自然保护区粮食可满足目前的需求,湿地重要的生态功能也可大大恢复。
  • 论文
    于伯华, 吕昌河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城市边缘区的土地资源紧缺而利用方式多样,土地利用变化既与城市发展有关又和粮食安全密切联系,因此加强城市边缘区的土地利用研究既必要又迫切。利用1990年和2000年TM影像获取的土地利用数据、 1991~2002年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借助GIS空间分析方法以及数理统计方法,系统探讨了北京市顺义区耕地流失的时空格局特征及其驱动机制。结果显示,1990~2000年顺义区流失耕地的57%转为建设用地,43 %转为生态用地。农用地中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大幅减少,菜地和果园面积快速增加。工业发展是耕地流失的第一驱动力;人口城市化、房地产发展等加速耕地流失。
  • 论文
    许炯心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确定了黄河下游河道处于泥沙存贮-释放临界状态的水沙临界条件。当场次洪水平均含沙量小于31.68 kg/m3,或者来自中游多沙粗沙区场次洪水来沙量小于4 543×104 t,下游河道将由泥沙存贮状态变为泥沙释放状态。当河口镇以上清水区径流占场次洪水总径流量比率大于0.70时,也会由泥沙存贮状态变为泥沙释放状态。场次洪水泥沙输移比随洪水平均流量的增到而增大,流量为4 000 m3/s(相当于平滩流量)时达到峰值,此后有所减少。这表明,平滩流量时泥沙存贮最少,低于平滩流量和高于平滩流量时泥沙存贮均增大。
  • 论文
    卜坤, 张树文, 闫业超, 王文娟, 张宇博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结合美国通用水土流失方程(USLE),根据研究区现状合理选择USLE中水土流失各因子的计算方法,求算出三江平原1954年、1976年、1986年以及2000年的水土流失状况图。通过与2000年遥感普查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分别对三江平原六个流域水土流失变化情况进行分析,认为土地利用方式对水土流失有重要影响,农田开发是造成水土流失面积增加、强度增强的主要原因。土地垦荒活动强度降低以及部分旱地改种水田后,水土流失面积增加的幅度明显下降。
  • 论文
    陈效逑, 郑婷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内蒙古典型草原区的格点地上生物量与格点的纬度和经度均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呈现北高南低、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格局;各气象站点所在地的草地地上生物量与多年平均年降水量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多年平均年均温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而与多年平均年干燥度之间亦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且在干燥度介于1~1.5的地区,地上生物量对干燥度变化的响应非常敏感;草地地上生物量的空间分布格局主要是在水热条件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年降水量的近东西向分布决定地上生物量分布的近东西向分异特点,而气温和降水的共同作用决定地上生物量分布的近南北向分异特点。
  • 论文
    吕红华, 李有利, 南峰, 司苏沛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天山北麓黄土年代的认识还存在一定分歧。文章在对天山北麓河流阶地进行划分的基础上,通过分析黄土分布与地貌单元(河流阶地与冲积扇)的依附关系,同时结合黄土-古土壤序列分析与ESR测年,初步确定天山北麓地貌面上覆盖的最老黄土年代为0.54 Ma B.P.,这为分析黄土所赋含的环境信息提供时间标尺。
  • 论文
    刘东, 付强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由于水田面积迅速增加,导致三江平原低湿地井灌水稻区地下水位普遍下降,"吊泵"、局部超采现象时有发生,因此,三江平原的地下水资源平衡急需恢复。为解决上述问题,以853农场为例,应用小波理论对853农场实测年降水时间序列的多时间尺度变化特征及突变特征进行分析,揭示该区年降水变化的主要周期及旱涝变化趋势,为853农场乃至整个三江平原充分利用天然降水、地下水资源恢复及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 论文
    萧凌波, 方修琦, 张学珍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提取《湘绮楼日记》中1869~1916年间长沙、衡阳地区夏半年(4~9月)的逐日天气记录,重建4~9月逐旬平均降水日数序列和6~7月逐候平均降水日数序列,与现代(1951~1980)长沙气象观测数据进行对比,发现当时梅雨期结束于7月3候,较现代推迟2候;梅雨持续时间2~3旬,比现代长约1旬。参考物候信息(历年平均蝉始鸣日期)得出结论: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初,冬季风势力强于现代,压制了副热带高压北进,当时梅雨带位置较现代偏南1~2个纬度。长衡地区因此较现代更接近梅雨带中心,出现了更明显的梅雨。
  • 论文
    王为, 曾昭璇, 吴正, 黄山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比黄圃镇海蚀遗迹与其它非海蚀成因相似地形,得出其形态特征差异:海蚀槽穴同时切过软硬相间的岩石,仅出现在某一水平面;片流和风化作用形成的凹槽与结构面或岩层完全平行而且连续延伸,出现在整个山坡面上,凹槽前无平台;河流侧蚀作用在同一水平面上,不能同时形成凹槽和平台;河流溶蚀作用也是水平的,在石灰岩河岸侧壁形成凹槽,槽上有突出屋檐,无平台;波浪作用不强的石灰岩海岸也可形成凹槽和突出屋檐,但无海蚀平台;只有波浪作用才能同时形成(海蚀)平台和(海蚀)凹穴。
  • 论文
    刘宁微, 王扬锋, 马雁军, 洪也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辽宁为例,通过改变其中部地区的地形高度,利用新一代空气质量模式系统Model-3对2006年11月24日的一次污染过程中气象场和污染物浓度场的分布进行了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地形的存在会导致风的辐合,风速降低,逆温增强,这些都构成了不利于污染物输送及扩散的因素,容易造成污染物的堆积和滞留,从而使污染物浓度较高
  • 论文
    陈陵康, 郭建秋, 顾延生, 陈海霞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测制西藏拉萨桑达乡第四系剖面,系统采集并分析植硅体样品,根据植硅体的形态分类及组合、温暖指数等特征,划分为5个植硅体组合带:Ⅰ为齿型-平滑棒型、石屑型、网脊块状,反映气温温凉;Ⅱ为长方型-平滑棒型、多面体型,气候转暖;Ⅲ为长方型、齿型-平滑棒型组合带,气候干旱; Ⅳ为长方型-亚铃型、齿型-平滑棒型、多面体型组合带,气候温暖潮湿;Ⅴ为齿型、帽型-平滑棒型、多面体型、石屑组合带,显示气候寒冷。探讨拉萨桑达地区第四纪古植被 、古环境。
  • 论文
    薛红喜, 何江, 樊庆云, 吕昌伟, 孙英, 梁英, 白萨茹莉, 沈丽丽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常见阴阳离子对重金属在黄河包头段相对清洁河段表层沉积物中的吸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环境离子浓度范围内,起主导作用的影响机制不同,黄河包头段水环境中Na+、Mg2+和Ca2+对Zn2+的吸附影响较大,K+对Cu2+、Pb2+、Zn2+和 Cd2+吸附影响均较大, Cl-、SO42-对Cu2+、Pb2+、Zn2+和 Cd2+的吸附影响均较小,而HCO3-对Pb2+的影响较小,对Cu2+、Zn2+、Cd2+的吸附影响较大。
  • 论文
    吴绍华, 周生路, 张红富, 赵其国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江苏省农用地22个标准样地的7种重金属元素含量测定结果,应用TWINSPAN分类、CCA排序的多元统计方法,对江苏农用地耕作层土壤重金属元素含量格局和影响因子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江苏耕作层土壤重金属元素含量整体特征具有明显的沿经济发展梯度(苏南-苏中-苏北)的递减格局。空间位置、人类活动强度、土壤理化性质是控制梯度分布格局重要的环境因素,通过变量分离,空间变量解释的部分占21.5%,人为活动变量解释部分占17.9%,理化性质变量解释部分占17.5%,三组变量总解释量占56.9%,不能解释部分占43.1%。人类活动与空间位置因素一起可以综合反映江苏经济发展的空间梯度,其占了总解释量的69.2%,经济发展梯度对农用地重金属元素含量有着深刻的影响。
  • 论文
    胡文英, 角媛梅, 范弢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云南省元阳县为例,建立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及变化信息图谱,对其图谱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土地利用时空演变征兆图谱更直观形象的揭示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基本模式,提供时空复合的表达方式;土地利用斑块形态与空间扩展图谱的建立应用空间格局研究中的相关概念和方法,将微观、宏观层次图形信息与变化过程结合;土地利用变化景观特征图谱建立以度量空间格局变化为目标的景观指数体系。
  • 论文
    许宁, 郭旭东, 洪友堂, 张聪, 董华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英文献综合统计,土地退化评价应用频次较高的指标有植被盖度、坡度、经济收入水平、有机质含量和土地利用类型等;土壤侵蚀应用频次较高的有植被因子、坡度、地貌类型、有机质含量和土地利用类型等;沙化有植被覆盖度、沙地占地率、土地利用类型、有机质含量、人口数量等。土地退化、土壤侵蚀和沙化遥感监测指标也集中在植被盖度、坡度、土地利用类型等指标。
  • 论文
    李凡, 符国强, 齐志新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首先从城市文化遗产景观所处背景环境和存在状况的两个角度,构建城市文化遗产景观风险性评估体系和评估模型,应用GIS开发佛山历史文化地理信息系统,并实现城市文化遗产景观风险性的评估功能。通过对1994年和2005年佛山的城市文化遗产景观在环境风险、发展风险和遗产状况的分析表明:大气环境在环境风险中贡献较大,传统建城区的大气环境风险性呈下降趋势,而其周边地区增强;发展风险总体上增加,但随着缓冲区不同,其中土地利用变化带来的风险性最为显著;佛山城市文化遗产景观风险性随着缓冲半径有不同的变化趋势,分析认为应该建立适宜的文化缓冲区。
  • 论文
    陈义彬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农业旅游是指以农业资源、农村景观为旅游资源,通过以旅游内涵为主题的策划和开发,把农艺展示、田园风光观赏、民俗体验、旅游休闲、度假娱乐融为一体的旅游方式。梅州地处广东省东北部山区,是经济欠地达地区。梅州市农业旅游是在农业庄园的基础上、在"三高"农业观光旅游成功案例的示范和带动下发展起来的,它经历了雏形阶段——兴起阶段——蓬勃发展三个阶段,已经发展成为梅州市旅游业的支柱和品牌。分析梅州市农业旅游发展现状,总结农业旅游发展特征,剖析其发展存在问题,探讨促进其农业旅游健康、持续发展的对策,对经济欠发达山区"三高"农业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 论文
    杨效忠, 张捷, 唐文跃, 卢松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社区家庭为视角,建立基于利益导向的社区旅游参与水平测度指标,以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南屏为实证研究对象,揭示了古村落社区旅游参与度异同及其影响机理。研究结果表明:① 古村落内部、古村落之间的旅游参与度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归因为家庭微观因子与社区中观因子交互作用所致。② 通过家庭微观因子对家庭人均旅游收入影响的通径系数分析,得出三个景区相应的直接通径系数和间接通径系数,发现古村落家庭微观因子的影响方向趋同而影响程度分异,与问卷调查结果分析的一致性也显示了该方法的较强解释力和潜在应用价值。③ 提高古村落社区旅游参与整体水平、缓解参与度空间差异的根本途径在于"让利于民",增强社区分利能力,政府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引导角色。
  • 论文
    苏北春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温州海洋旅游资源丰富,种类较为齐全,其区位特征是优势资源集中于海岛。由于温州海洋旅游资源禀赋价值总体上低于内陆性旅游资源,特别是近海岸海洋环境问题的影响,因而使海洋旅游的发展受到了很大制约。作为区域性的海洋旅游中心地,温州海洋旅游无论是资源区位还是客源区位明显处于一种被"边缘化"了的劣势,客源地与海洋旅游地之间属于内陆性风景名胜区与海洋旅游地的间接关联。因此,温州海洋旅游吸引力的形成,必须借助于各种旅游资源和产品所产生的聚合效应,特别是要借助于温州经济的巨大品牌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