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中国大城市拆迁安置居民补偿方式与受益率测度 ——以南京为例
    孙东琪, 张京祥, 陈浩, 胡毅
    地理科学    2016, 36 (2): 161-169.   DOI: 10.13249/j.cnki.sgs.2016.02.001
    摘要2784)   HTML66)    PDF (1408KB)(6217)   

    拆迁安置补偿是城市内城改造与扩张过程中涉及拆迁居民利益的核心问题,拆迁安置家庭多个特征因影响补偿方式和受益率。针对补偿方式不同与受益率不同,分别采用二项逻辑回归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南京市4个安置区的349户拆迁安置居民家庭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① 对于实物补偿和货币补偿,城中村拆迁安置居民家庭和夫妻双方职业均为“无业”的家庭更容易获得实物补偿。② 单从经济角度来讲,城中村拆迁安置家庭成为拆迁安置家庭中的最大受益者,7人及以上的大家庭、高学历家庭也是货币补偿中的受益者。但其受益并非是由市场化的结果造成,而是市场作用与计划经济旧有制度的共同使然。因此,建立公平合理的补偿机制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1) CSCD(2)
    尼日利亚奥贡广东自贸区发展历程与产业聚集研究
    孟广文, 王春智, 杜明明, 王继光, 赵钏, 鲁笑男, 王红梅
    地理科学    2018, 38 (5): 727-736.   DOI: 10.13249/j.cnki.sgs.2018.05.010
    摘要1434)   HTML35)    PDF (813KB)(5168)   

    利用贸易结合度指数分析中尼双方相互贸易依赖程度,总结中国对尼贸易与投资特征;在回顾尼日利亚奥贡广东自贸区的发展历程基础上,利用EG指数分析园区产业聚集程度,得出了园区多数产业集聚度较高,并符合尼日利亚鼓励先锋行业要求的结果;通过对结果的分析与讨论,总结目前园区在产业、基础设施、东道国政治经济环境等方面面临的挑战;最后从政府与企业两方面提出园区产业优化与发展的建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CSCD(4)
    城市化水平增长曲线的类型、分段和研究方法
    陈彦光
    地理科学    2012, 32 (1): 12-17.   DOI: 10.13249/j.cnki.sgs.2012.01.12
    摘要39565)   HTML463)    PDF (410KB)(4628)   

    城市化水平增长曲线可以分为S形和J形2大类别,其变化特征、动力学背景及研究方法也不尽相同。城市化曲线研究可以分为唯象分析和唯理分析2大途径,唯理研究包括城—乡人口异速生长、城—乡人口替代以及城乡人口迁移和转换3种路径,目前这些方法主要用于S形曲线研究,对J形曲线的探索不够深入。S形曲线是一种奇对称曲线,其模型导数却是一条偶对称曲线,根据这些特征可以将城市化的S曲线分为3或4个阶段。发展中城市化过程通常不能有效拟合S形曲线,却表现出J形曲线的特征。但是,J形曲线及其函数的导数曲线均不对称,其动力学根源和阶段划分方法暂时尚不明朗。中国未来的城市化曲线研究似乎应该将重点放在J形曲线方面,揭示J形曲线更有助于人们从理论上理解中国的城市化动力学。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73)
    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建设与中国的地缘政治战略
    孙峰华, 陆大道, 代合治, 申晓燕, 王茜茜, 徐建斌
    地理科学    2017, 37 (1): 1-10.   DOI: 10.13249/j.cnki.sgs.2017.01.001
    摘要6020)   HTML170)    PDF (489KB)(2739)   

    回顾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建设研究的历史进程基础上,诠释了地缘政治理论与地缘政治战略,梳理了主要的中外地缘政治理论与地缘政治战略,明确指出地缘政治战略决定着大国竞争方向。中国是世界上地缘政治环境最复杂的国家,在中国周边长期存在着一个“V”字型地缘政治热点线,“V”字型地缘政治热点线贯穿中国周边的东南亚、东北亚、南亚、北亚、中亚五大地缘政治战略区,构成了中国的地缘政治“大棋局”。东南亚中国南海之争直接威胁到中国领土安全;目前东北亚已成为中国地缘政治关系热点中的热点;南亚存在着中印陆海长期之争;北亚俄罗斯将会成为战略合作伙伴;中亚复杂的地缘政治因素将长期影响着中国西北边疆的安全。研究表明,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建设对于中国实施地缘政治战略的重要意义在于: 对下好中国的地缘政治“大棋局”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是“一带一路”战略破解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重要构成要素;对遏制东北亚局部战争、确保国家安全将发挥重要作用。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建设是一项世界级的大工程,投资建设的成本大,效益也大,同时风险也大。基于此,要汲取国内外世界级大工程建设的经验和教训,认真研究相关问题,不可急功近利草率上马。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4) CSCD(8)
    当代景观生态学的进展和展望
    肖笃宁, 李秀珍
    地理科学    1997, 17 (4): 355-364.   DOI: 10.13249/j.cnki.sgs.1997.04.355
    摘要1042)      PDF (1238KB)(2275)   
    通过近年来国内外景观生态学的最新成果及前沿领域的概括分析,如生态空间理论与景观异质性研究、景观系统分析、景观变化模型与未来景观规划、最佳生态土地组合以及景观与文化关系等,进而就景观生态学发展中的一些重要问题,如景观生态学的理论框架、人类的生态作用、景观生态建设、景观规划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814)
    大数据与小数据结合:信息时代城市研究方法探讨
    秦萧, 甄峰
    地理科学    2017, 37 (3): 321-330.   DOI: 10.13249/j.cnki.sgs.2017.03.001
    摘要2017)   HTML59)    PDF (603KB)(2264)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引起了城市研究领域的“大数据”热潮,并带来了传统城市研究方法的变革。但是,其自身存在的诸多缺陷使得学者不得不重新考虑传统小数据的应用角色。但是,传统小数据并没有失去其应用价值,相反,以城市与居民行为活动关系研究为主体的信息时代的城市研究必要充分结合大数据与小数据,并探讨适宜的方法论与方法框架,从而应对日益复杂的城市问题和居民需求。提出“物质空间与活动空间结合”、“相关关系与因果关系结合”、“宏观分析与微观挖掘结合”的3个方法论,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大样本空间发展评价+空间差异与联系发现+小样本影响因素探究”、“小样本模型构建+影响因素发现+大样本验证及挖掘”、“微观活动分析+活动空间界定+影响因素探究”3种方法框架,且分析了这些框架的具体应用,以期为未来的城市研究提供思路和方法借鉴。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CSCD(13)
    全球化与地方性冲突背后的跨地方饮食文化生产——基于广州的案例
    曾国军, 孙树芝, 朱竑, 刘博, 蔡晓梅
    地理科学    2013, 33 (3): 291-298.   DOI: 10.13249/j.cnki.sgs.2013.03.291
    摘要1635)   HTML51)    PDF (896KB)(2154)   

    以原真性和标准化程度为基准,构建基于企业视角的跨地方文化生产的理论框架,并以广州泰国餐厅蕉叶、法国餐厅塞纳河、美国餐厅肯德基和韩国餐厅笑味轩为案例,讨论跨地方饮食文化生产的类型和特点。结果表明,原真性与标准化程度不同的4种跨地方饮食文化生产类型(原真标准化文化生产、原真性文化生产、标准化文化生产、异质化文化生产)均可能受到消费者认可,并在市场上持续经营。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50)
    三江平原植被类型的研究
    易富科, 李崇皜, 赵魁义, 郑萱凤, 丁守琴
    地理科学    1982, 2 (4): 375-384.   DOI: 10.13249/j.cnki.sgs.1982.04.375
    摘要761)      PDF (3311KB)(2031)   
    三江平原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是由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冲积形成的低平原,总面积约5万平方公里。目前平原大部分土地覆盖着郁郁葱葱的天然植被,其中沼泽化草甸和沼泽植被约占4/5,是我国沼泽化草甸和沼泽植被分布集中的地区之一。丰富的植被资源为三江平原的农、林、牧、副、渔等综合开发提供了有利条件。笔者多年来对三江平原植被类型、分布规律、演替规律和改造利用等进行了调查与研究,本文是研究的部分成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49)
    基于多源大数据的城市体征诊断指数构建与计算——以上海市为例
    柴彦威, 刘伯初, 刘瑜, 马修军, 塔娜, 申悦
    地理科学    2018, 38 (1): 1-10.   DOI: 10.13249/j.cnki.sgs.2018.01.001
    摘要2632)   HTML109)    PDF (1140KB)(2009)   

    基于多源大数据,构建了整合城市活动-移动系统、城市人口系统、城市运行系统、城市环境系统4个系统的城市体征诊断指数体系。该指数体系分解为底力、动力、压力、活力4个维度,具有4个层次和12个时空间尺度。底力指数表征土地、人口等空间单元基本属性,用以把握区域总体特征;动力指数通过企业发展状况、环境质量等反映了空间单元的发展状态;压力指数用以监测城市系统运行状况,起到风险评判与预警的作用;活力指数以活动和流的时空特征进行活动动态展现,反映空间单元的真实活力。最后以2016年4月6日为例,计算和展示了上海各街道的综合和各维度体征诊断指数,说明了体征诊断指数的可应用性和指数计算结果的稳健性。城市体征诊断指数可以辅助于城市网格化管理、压力预警等治理需求。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CSCD(4)
    中国11个集中连片特困区贫困程度比较研究——基于综合发展指数计算的视角
    丁建军
    地理科学    2014, 34 (12): 1418-1427.   DOI: 10.13249/j.cnki.sgs.2014.012.1418
    摘要2157)   HTML40)    PDF (596KB)(2007)   

    综合比较11个集中连片特困区的贫困程度对于更好地实施连片特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战略十分重要。基于“发展”与“贫困”之间的对应关系,通过构建涵盖经济、社会和生态3个维度24项指标的综合发展指标体系,测算和比较分析了11个集中连片特困区的贫困程度。结果表明:① 在经济、社会和生态3个维度中,11个集中连片特困区的经济发展严重滞后,经济贫困相对更为突出,社会服务有所改善,但仍然十分落后,生态条件较好、生态负荷较小,但生态脆弱性不容忽视;② 11个集中连片特困区的贫困程度在空间上呈“东部-北部-西南部”走向依次递增的特征,西南腹地是中国贫困的“重灾区”;③ 11个集中连片特困区在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平均受教育年限、万人科技人员数等反映经济发展水平和区域自我发展能力的指标上较为相似,但在建制村硬化公路通达率、人口密度、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村卫生室普及率和青壮年文盲率等表征社会公共服务的指标上具有明显差异。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CiteSpace中国海洋经济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
    韩增林, 李彬, 张坤领, 李璇
    地理科学    2016, 36 (5): 643-652.   DOI: 10.13249/j.cnki.sgs.2016.05.001
    摘要2780)   HTML30)    PDF (1705KB)(1976)   

    利用CiteSpace可视化文献分析工具对1982~2013年CNKI总库中文核心期刊以及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中海洋经济研究的3 441篇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绘制出研究热点、核心作者群及研究机构的知识结构图谱。结果表明:自中国海洋经济研究会成立以来,中国海洋经济研究主要围绕 “海洋经济”、“海洋产业”、“可持续发展”、“海洋资源”、“海洋开发”、“滨海旅游”等展开;韩增林、张耀光、郑贵斌、殷克东、李靖宇、徐志斌等是主要的发文作者;国家海洋局、中国海洋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和广东海洋大学为发文较多的机构;《海洋开发与管理》是海洋经济相关研究载文量最多的期刊,《经济地理》、《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地域研究与开发》、《资源科学》等是主要的载文核心期刊。除了传统的海洋经济研究视角下,区域海洋经济差异、海洋产业结构与布局及优化、海洋产业竞争力、海洋产业集群、现代海洋产业、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可持续、人海关系的脆弱性、滨海旅游等的研究外,在新的国际和国内形势下,海洋经济相关理论、战略性新兴海洋产业研究、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及“一路一带”战略对海洋经济相关研究的新要求也是需要重点关注的方面。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39) CSCD(21)
    乡村生活空间研究进展及展望
    余斌, 卢燕, 曾菊新, 朱媛媛
    地理科学    2017, 37 (3): 375-385.   DOI: 10.13249/j.cnki.sgs.2017.03.007
    摘要2726)   HTML40)    PDF (530KB)(1869)   

    乡村生活空间是一定地域乡村居民居住、就业、消费和休闲等日常活动迭置而成的空间聚合体,也是一定乡村地域空间形式、空间内涵和空间意义内在关联的有机统一体。近期西方学术界对乡村生活空间的关注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是后生产主义乡村的生活主体多元化和生活空间异质化,二是被城市社会生活他者化和空间边缘化的不同弱势群体的乡村生活体验及空间建构。国内乡村生活空间研究具有两个鲜明特点:从研究内容看,注重乡村居民居住及就业空间变化研究,但乡村消费空间和休闲空间研究成果很少见;从研究方法看,空间形式的实证分析始终占据主导地位,空间内涵的结构分析和空间意义的人本分析有待深化。乡村生活空间研究能够丰富乡村地理学的研究视角,并可能为乡村发展政策制定提供理论指导。西方乡村生活空间研究难以提供标准模版,中国乡村生活空间研究资源得天独厚,“形式-内涵-意义”相统一的空间观能够帮助构造有效分析框架,基于空间行为分析的多种方法集成能够提供有力分析工具。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9) CSCD(22)
    广州购物中心时空演变及对城市商业空间结构的影响研究
    张小英, 巫细波
    地理科学    2016, 36 (2): 231-238.   DOI: 10.13249/j.cnki.sgs.2016.02.009
    摘要2544)   HTML48)    PDF (2633KB)(1823)   

    以购物中心为研究对象,选择广州为案例地,采用ArcGIS和SPSS软件进行空间属性表达和统计分析,探讨购物中心时空演变特征及与城市商业空间结构的关系,得出以下结论:广州购物中心数量及规模增长呈现出周期性和跳跃性的特征,购物中心的分布主要集聚于中心城区,其空间分布格局正逐步由集聚中心城区向集聚与扩散并存的方向发展。从购物中心时空演变的影响因素分析,人口规模与购物中心数量及规模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购物中心空间布局的交通指向性明显,购物中心时空演变还受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城市用地结构调整影响较大,而消费者一站式购物、体验消费趋势也对购物中心空间布局以及经营产生重要影响。最后,探讨了购物中心发展对城市商业空间结构的影响。购物中心发展促进城市商业中心等级体系呈现扁平化,有利于城市多中心商业空间结构体系的形成,与此同时,购物中心也影响了城市商业业态结构,提升了商业中心现代化水平。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8) CSCD(10)
    重庆市主城区物流园区空间布局及其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
    宗会明, 王鹏程, 戴技才
    地理科学    2015, 35 (7): 831-837.   DOI: 10.13249/j.cnki.sgs.2015.07.831
    摘要4448)   HTML61)    PDF (1513KB)(1821)   

    选择现代物流业相对发达的西部地区的中心城市—重庆主城区为典型案例,通过对物流园区实地调研与管理部门的访谈获取论证数据展开案例实证。重庆市主城区的物流园区的案例研究发现:① 物流园区的空间布局具有两大特征:一是围绕城市中心区外围布局,二是沿交通干线或重要交通设施布局;② 物流园区的自身建设是城市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空间布局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一方面促进和引导城市建成区的向外扩张,另一方面体现在物流园区通过自身建设和对周边地区的带动改变城市的用地结构和内部用地功能。最后分析总结了物流园区对城市空间结构影响的4种机制:垄断机制、配套机制、地价机制和聚集机制。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0) CSCD(7)
    我国东中西部发展差异原因分析
    陈国阶
    地理科学    1997, 17 (1): 1-7.   DOI: 10.13249/j.cnki.sgs.1997.01.1
    摘要3725)      PDF (544KB)(1806)   
    我国东中西部经济发展差异的形成和扩展是历史、自然、社会等综合因素长期演化的结果。现代世界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仍然影响着我国东中西部经济梯度的扩大。我国西部的发展必须实行全方位开放的战略,但重点仍应面向环太平洋地区的我国东中部,并且努力加快连通东西部的交通大动脉的建设。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30) CSCD(24)
    中国拐卖儿童犯罪的地理特征研究
    李钢, 谭然, 王会娟, 颜祥, 邵琰
    地理科学    2017, 37 (7): 1049-1058.   DOI: 10.13249/j.cnki.sgs.2017.07.010
    摘要2180)   HTML43)    PDF (908KB)(1801)   

    基于从公益平台获取的上万条寻亲记录数据,从犯罪地理学的视角探究1980~2015年中国拐卖儿童犯罪的地理特征。研究发现: 拐卖去向以被收养为主,总量上男童多于女童,频率上低年龄段高发,可分为4个贩运类型。犯罪量自1980年以来呈现“倒勺”型波动态势,1989~1998年为高发区间,犯罪受打击力度与人口政策影响明显。 犯罪量月变化呈现两个轻微倒“U”型格局,犯罪季节变化较小,夏半年高于冬半年。 犯罪呈现“西部集中拐出,东部分散拐入”的“三片两线”的“场-流”空间格局特征,并有一定的带动与回流效应。当前拐卖儿童犯罪的空间集聚程度减小,而扩散程度增加,由区域性犯罪发展成全国性犯罪。最后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未来的研究作了展望。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4) CSCD(7)
    东北三省人口分布空间格局演化及其驱动因素研究
    于婷婷, 宋玉祥, 浩飞龙, 阿荣
    地理科学    2017, 37 (5): 709-717.   DOI: 10.13249/j.cnki.sgs.2017.05.008
    摘要3503)   HTML68)    PDF (1707KB)(1779)   

    东北地区作为全国重要老工业基地,在面临新一轮振兴机遇的形势下,人口分布的集疏变化及其驱动因素亟待细致梳理。根据中国第四、第五、第六次分县人口普查资料,运用洛伦兹曲线、人口密度相对变化率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对东北地区1990~2010年、176个县域的人口分布空间格局演化进行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选取10个自然和社会经济指标,使用偏最小二乘法(PLS)对东北地区人口分布空间格局演化的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研究发现:从总体分布格局变化特征来看,20 a来人口密度始终是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且以省会城市为主的多中心“T”型人口分布空间格局越来越明显;1990~2010年,东北地区人口密度经历了从相对分散到相对集中的变化过程,且人口密度高的地区所占土地面积小,人口密度低的地区占地面积大。人口空间分布呈现显著的正的空间自相关特征,即人口密度存在高高、低低集聚现象;从人口密度变化类型来看,1990~2010年,共80个县域属于快速增加和缓慢增加类型,快速降低和缓慢降低类型的县域共96个,其中辽宁省县域人口密度变化“两极化”现象较为明显;自然因素与社会经济因素同时作用于人口密度变化,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是人口密度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8) CSCD(10)
    中国大都市区的界定和发展研究——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的研究
    张欣炜, 宁越敏
    地理科学    2015, 35 (6): 665-673.   DOI: 10.13249/j.cnki.sgs.2015.06.665
    摘要1608)   HTML19)    PDF (694KB)(1760)   

    借鉴都市区概念,采用“六普”城乡统计口径,以区、县为基本单元,利用人口密度、城镇化率等指标界定了128个大都市区。其次,对2000~2010年中国大都市区人口规模结构和空间分布的特征及变动进行了研究。从规模结构上看,以大都市区人口表征的中国城市规模分布符合位序规模法则,且属于较为分散的类型,但斜率q从2000年的0.787提高到2010年的0.891,显示都市区的规模分布趋向集聚,且高等级都市区仍有一定发展空间。从空间分布上看,东部是中国大都市区的主要分布地带,且人口有进一步向该地区集聚的趋势,并形成了三大都市区连绵地区;中部地区都市区数量增加较多,但人口比重有所下降;西部地区大都市区发展最为滞后,都市区极化现象十分突出。最后就中国大都市区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0) CSCD(9)
    中国4A级及以上旅游景点(区)空间可达性测度
    潘竟虎, 从忆波
    地理科学    2012, 32 (11): 1321-1327.   DOI: 10.13249/j.cnki.sgs.2012.011.1321
    摘要1410)   HTML21)    PDF (793KB)(1759)   

    基于GIS技术,运用栅格成本加权距离算法,计算中国1 063个4A级及以上旅游景点的空间可达性,并测算县域单元的整体可达性,利用空间关联方法分析了县域可达性的空间差异。结果表明:中国4A级及以上景点的空间分布总体上呈现出集聚分布的特点,人文景点的聚集程度明显高于自然景点。全国4A级及以上景点的平均可达性时间为60.5 min,63.29 %的景点可达性在120 min以内;所有4A级及以上景点的可达性在全国的分布差异显著,且其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交通指向性;人文景点可达性好的区域相对于自然景点更加集中。所有景点、人文景点、自然景点均呈强集聚格局,3种类型可达性热点区域的分布呈现明显的热点-次热点-次冷点-冷点自东向西带状分布的格局。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航空企业视角的中国航空客运网络组织模式
    陆璐, 魏冶, 庞瑞秋, 高鑫
    地理科学    2019, 39 (4): 550-559.   DOI: 10.13249/j.cnki.sgs.2019.04.004
    摘要1179)   HTML23)    PDF (2832KB)(1720)   

    基于37个中国航空企业的航班大数据,选取对外联系度、异(同)配性系数、层次分析、优势生态位分析等方法对中国航空客运网络组织模式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中国航空网络发育整体趋于成熟,已形成明显的层次性和核心-边缘结构,航空企业的航空网络均蕴藏位序-规模规律,依据其机场节点、航线和航班数量可划分为6个层级;依据企业视角与网络规模、层次性与同配性/异配性等指标的综合度量,中国航空企业的网络组织模式可划分为核心培育阶段、核心竞争阶段、过渡阶段与稳定增长阶段4种类型;航空企业的航空网络包括核心-边缘同配性网络和核心-边缘异配性网络,企业间竞争焦点主要表现为“核心”的竞争;结合航空客运网络组织模式的判定,当前中国航空网络存在两条收敛规律:层次性收敛与同配性/异配性收敛;实力强、规模大的航空企业在全国通航城市的比例分布均匀,具有较高生态位;实力弱、规模小的航空企业在全国通航城市的分布具有区域性且比例不均,生态位较低。为优化航空网络结构、避免企业恶性竞争,中国不同等级的航空企业一方面需结合自身发展阶段不断优化网络组织模式,寻求与企业等级相适应的生态优势位;另一方面要加强合作,避免航线饱和问题,提高整个航空网络的韧性和运营效率。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CSCD(1)
    中国台风灾害综合风险评估与区划
    殷洁, 戴尔阜, 吴绍洪
    地理科学    2013, 33 (11): 1370-1376.   DOI: 10.13249/j.cnki.sgs.2013.011.1370
    摘要3569)   HTML50)    PDF (1066KB)(1700)   

    中国是受台风影响较多的国家之一,中东部地区人口、经济密集,台风频繁登陆对农业、人口、房屋与经济构成重大威胁。从台风灾害成灾机理出发,在采用历史灾情数据构建台风灾害损失标准的基础上,对承灾体脆弱性进行评估,综合分析台风在每一个县域单元内的发生可能性,基于承灾体脆弱性和台风发生可能性评估结果,应用风险评估模型,对不同强度等级台风造成的风险进行定量评估。通过对同一强度等级不同承灾体的风险、不同强度等级台风风险进行综合,实现台风灾害风险分区,划分为3类(高、中、低风险)9个大区,并提出防灾减灾策略与建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65) CSCD(23)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程乾, 凌素培
    地理科学    2013, 33 (10): 1166-1172.   DOI: 10.13249/j.cnki.sgs.2013.010.1166
    摘要2552)   HTML31)    PDF (731KB)(1648)   

    研究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是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管理和保护水平的重要路径。通过GIS空间分析技术研究了2 376项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台湾地区除外)。研究表明:非物质文化遗产呈带状、组团状分布, 分布不均衡。从全国看,非物质文化遗产呈组团状分布在东部(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和中部地区, 而西部相对稀少,呈现西疏东密的空间分布;从南北看, 南方分布数量与密度均大于北方,且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带。影响空间分布的主要原因: 一是受地理大环境的影响,物产丰富和人类活动较多的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较多; 二是与人类的宜生环境和民族性地域性有关;三是少数民族聚居区,由于地处边疆,较少受到外来文化的入侵,文化传统不易被破坏。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11)
    中国海港城市“港 -城空间系统”演化理论与实证
    郭建科, 韩增林
    地理科学    2013, 33 (11): 1285-1292.   DOI: 10.13249/j.cnki.sgs.2013.011.1285
    摘要1320)   HTML13)    PDF (669KB)(1633)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和世界性产业转移浪潮,海港加快向第3代甚至第4代转型,发展中国家的海港城市成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首选之地。作为国际物流供应链枢纽节点,海港可以通过对物流资源的整合,实现功能提升、产业集聚和空间成长,并推动港-城空间系统演化更新。基于相关研究评述,根据海港及海港城市发展的新特点,提出现代海港城市“港-城空间系统”演化理论,将其分为港城形成初期的港-城共生、港-城空间集聚、港口外迁与城市裂变、港-城双向网络发展4个时序阶段,对各阶段的特征进行了刻画和解析。其次,从港口对城市产生地域空间效应、港城空间相互作用及其动态变化、现代物流资源整合与流空间塑造3方面对“港-城空间系统”演化的动力机制进行系统分析。最后,通过对中国典型海港城市案例分析加以实证,验证前述“港-城空间系统”演化理论。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01~2013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网络分析
    邹嘉龄, 刘卫东
    地理科学    2016, 36 (11): 1629-1636.   DOI: 10.13249/j.cnki.sgs.2016.11.004
    摘要2404)   HTML33)    PDF (1148KB)(1610)   

    采用社会网络的分析方法分析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网络的基本特征以及贸易网络组团的结构变化,贸易网络的核心边缘及其演化情况,并在最后对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子贸易网络进行了核心边缘分析。结果表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网络密度增强,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网络中的核心度在逐渐提高,在2013年已经成为最核心的国家,且在中国与东南亚国家构成的子贸易网络中,中国也成为了最核心的国家。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4)
    全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2014版)学术思路与总体技术流程
    樊杰, 王亚飞, 汤青, 周侃
    地理科学    2015, 35 (1): 1-10.   DOI: 10.13249/j.cnki.sgs.2015.01.1
    摘要2207)   HTML13)    PDF (549KB)(1499)   

    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一项创新性工作。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科学内涵出发,以区域可持续发展为指向,探究资源、环境等构成的承载体——自然基础同承载对象——人类生产生活活动之间形成的“压力-状态-响应”过程,提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预警是从资源环境约束上限或人口经济合理规模等关键阈值开展的超载预警,以及从自然基础条件变化或资源利用和环境影响变化态势开展的过程预警的学术思路。在探讨承载能力预警指标体系选取原则的基础上,构建陆域和海域差异化的预警指标体系和总体技术流程。采用土地资源压力、水资源利用强度、环境胁迫程度、植被盖度变化作为基础指标进行地域全覆盖评价;针对城市化地区、农业地区、牧业地区、生态地区,分别选择灰霾污染程度、耕地面积增减状况、草蓄平衡指数、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状态作为专项指标,确定各类专项指标的关键阈值并进行分类评价;最后进行复合,形成在鲜明主体功能定位指向下的差别化评价方法、取得具有一致性表达的评价结果,并开展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污染压力两方面的过程评价,以辅助反映中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预警状态,为提出限制性措施建议和完善监测预警机制提供科学依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CSCD(71)
    从地图看中国南海海域疆界线的形成与演进——中国南海九条断续国界线
    张耀光, 刘锴, 刘桂春
    地理科学    2012, 32 (9): 1033-1040.   DOI: 10.13249/j.cnki.sgs.2012.09.1033
    摘要3999)   HTML34)    PDF (1663KB)(1470)   

    南海诸多岛礁是中国最早发现的领土,南海九条断续线是中国海域疆界线。南海九条断续线的形成与演进,既是重要的海洋地缘政治问题,也是维护国家主权权益和岛礁保护与资源管理的重要问题。南海断续国界线形成的历史线索是中国历史研究中一个尚未拓展的领域。地图是国际上确认领土的一种证据,除了用文字进行阐述外,着重利用地图本身特有的功能来反映这条界线的形成与发展过程。这条疆界线的形成分为雏形期、形成期、成型期3个时期:在20世纪30年代以前,出现在南海的中国海上疆界线的时期,为疆界线形成的雏形期;20世纪30年代为南海疆界线的形成期;20世纪40~50年代,为南海海域疆界线的成型期。从以上时期的地图上可以形象地看到这条海上疆界线的 “连续线”和“断续线”2种画法。同时从地图发展上可以直观地看到这条疆界线由11条线演变成为现今的9条线。这条海域疆界线的形成与演变过程,说明了南海9条断续海域疆界线内的岛礁是中国领土的历史事实,南海9条断续海域疆界线是中国海上国界线。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高铁站区产业空间分布及集聚特征——以沪宁城际高铁南京站为例
    王丽, 曹有挥, 刘可文, 王聪
    地理科学    2012, 32 (3): 301-307.   DOI: 10.13249/j.cnki.sgs.2012.03.301
    摘要1439)   HTML8)    PDF (857KB)(1454)   

    分析沪宁城铁南京站乘客的出行距离特性,初步确定高铁站区圈层范围为3 000 m。以南京站周边3 000 m范围内6 145个企业的地址、行业隶属、成立时间等为研究数据,运用空间分析方法,探讨高铁站区产业的分布与空间集聚特征。 ① 从总体看,高铁站区产业的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圈层结构,以车站为中心,以500 m为缓冲半径,在1 500~2 000 m范围企业密度最大,2 000 m以外企业密度陡然降低。② 各行业空间集聚趋势类似,随着距离增大集聚程度降低。但空间尺度上存在差异,交通运输业和房地产业集聚现象更为明显,交通指向性显著;批发和零售业集聚峰值相对最大,在大范围上有分散分布的趋势。③ 各行业空间分异特征显著,整体呈现“东低西高”,空间分异特征大致存在以下三种模式,即“小分散、大集聚”、 “大分散、大集聚”、“大分散、小集聚”。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国村庄空间分布特征及空间优化重组解析
    杨忍, 刘彦随, 龙花楼, 王洋, 张怡筠
    地理科学    2016, 36 (2): 170-179.   DOI: 10.13249/j.cnki.sgs.2016.02.002
    摘要3713)   HTML47)    PDF (1345KB)(1369)   

    以中国电子地图数据和分县经济社会数据为基础,利用最邻近距离R指数模型分析中国村庄分布模式格局,结合地理探测器的研究方法对影响因素进行探测识别,同时解析乡村空间优化重组背景和模式。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① 中国村庄空间分布呈现出聚集、随机、离散均匀分布的并存空间分布模式,村庄空间分布模式区域差异特征显著。东南半壁的村庄分布密度远大于西北半壁,不同地域类型区的村庄空间分布模式表现出各异的特征。平原地区的村庄空间分布密集,空间分布模式以随机、分散为主,村庄之间邻近距离较近。高寒山区、沙漠边缘地带,村庄空间分布密度极低,村庄之间邻近距离偏大,村庄空间分布相对聚集。丘陵、山地交汇过渡地带,村庄空间分布密度较大,空间分布模式偏向随机分布。② 村庄分布受到传统因素和经济发展双重因子的影响,传统影响因素依然在发挥作用,但经济发展的影响愈加明显。不同区域地形、水资源条件对村庄分布影响显著。交通条件、产业非农化、经济发展、农业现代化发展对乡村生活、生产空间的空间形态和分布模式产生剧烈影响。③ 伴随乡村各种生产要素非农化流失,村庄空间亟待优化重组,优化以镇区为依托的中心村-基层村体系空间组织结构应为乡村物质空间优化重组有效选择。④ 在不同地域类型区域,村镇格局的空间优化重组形态可以采用放射均衡、放射非均衡、多核心均衡、走廊式布局模式及混合模式。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83) CSCD(48)
    东京大都市圈内各核心城市的职能分工及启示研究
    卢明华, 李国平, 孙铁山
    地理科学    2003, 23 (2): 150-156.   DOI: 10.13249/j.cnki.sgs.2003.02.150
    摘要827)      PDF (859KB)(1364)   
    东京大都市圈是日本乃至世界上最大的城市集聚体,在承担日本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职能的同时,更是担负了重要的全球经济控制职能。在东京大都市圈内部各核心城市间形成了相对比较明显的区域职能分工与合作体系,从而支撑这一全球区域发挥出了集聚优势。在对东京大都市圈内各核心城市职能分工的分析与把握基础上,考虑中国首都圈内各主要城市的基础和优势,提出各城市职能分工的构想,以加速该区域合理分工与合作体系的形成。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308) CSCD(11)
    北京城市居住和就业空间类型区分析
    湛东升, 张文忠, 孟斌, 党云晓, 刘倩倩
    地理科学    2017, 37 (3): 356-366.   DOI: 10.13249/j.cnki.sgs.2017.03.005
    摘要1722)   HTML14)    PDF (2660KB)(1363)   

    基于2010年北京市工商企业登记数据和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从分行业视角对北京市城区职住空间结构及其类型区特征进行详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北京市就业空间结构和居住空间结构均有3个主成分因子构成,其中就业空间结构包括综合服务业、流通地产服务业与二产、高科技产业等主因子,居住空间结构则由一般服务业、流通生活服务业与二产、科技和教育产业等主因子构成,且不同城市就业与居住空间主因子的空间关联强度存在差异。采用GIS分组分析方法可将北京城市居住和就业空间划分为5种类型区,即流通生活服务业与二产居住集中区、流通生活服务业与二产职住综合区、一般服务业职住综合区、职弱住强型科教优势区和职强住弱型科教优势区。分析发现,北京城市居住和就业空间结构形成主要受到历史力、市场力、政府力和个体力等因素共同作用。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0) CSCD(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