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12年, 32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12-05-20
      

  • 全选
    |
  • 李雪铭, 晋培育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城市人居环境已成为推动城市化发展进程,衡量城市化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以社会经济环境、居住环境、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环境、生态环境4个一级指标,28个二级指标构建了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对中国286个地级以上城市在2000年、2003年、2006年和2009年4个时间断面的人居环境质量特征和时空差异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城市人居环境质量整体在逐步提高,城市之间人居环境质量得分差值缩小,各城市排名基本保持在一定范围;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级别差异明显;城市人居环境质量时空差异显著,呈现出与经济发展水平相似的从东部到中、西部依次递减的地带性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南高北低的分布状况,且各地区城市级别分布不均衡;人居环境质量水平较高的城市呈“团”状分布,与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城市化战略格局基本吻合;城市人居环境质量与城市规模无对应关系。

  • 刘霄泉, 孙铁山, 李国平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将集群识别与空间分析相结合,通过全国集群模板识别产业集群,进而利用局部空间统计方法,探测产业集群的空间布局特征。利用2008年北京市和全国经济普查数据,从产业联系的角度识别了北京市制造业集群,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测度了北京市制造业集群的空间分布现状与布局特征。研究发现,北京市制造业集群主要分布在近郊区并向远郊区延伸,资源条件、政策环境、交通区位、历史因素等多种区位因子均对集群的区位选择产生影响。从总体分布来看,北京市制造业集群的空间布局存在分布比较分散、功能重叠或与区县功能定位不符等问题。未来在政策制定时,应进一步强化北京市制造业集群的空间集聚,发挥区域产业政策的引导作用,并不断依托产业园区优化集群发展环境,引导符合区县功能定位的制造业集群发展。

  • 钟业喜, 陆玉麒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以ArcGIS为平台,在1:25万基础地理数据、江苏省交通路网数据、江苏省各县(市)统计数据的支持下,应用“自下而上”的划分方法对江苏省1990年、1996年、2002年和2008年不同等级的城市及其腹地的吸引范围进行了划分。划分过程包括:运用因子分析得到65个城市的综合实力,利用可达性分析技术得到城市间两两时间距离,运用最大联系强度以及逐级归并方法确定不同等级城市及其腹地范围。结果表明:采用城市间两两可达性来代替直线距离,对划分结果的准确性有所提升;划分方法充分考虑了城市间的隶属关系,划分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城市质量与城市间的时间距离,划分结果较好地体现了区域均衡。“自下而上”划分方法体现了与传统的“自上而下”划分方法完全不同的研究路径,作为城市腹地划分方法的一种补充,可供研究人员进一步理论和实证探讨。

  • 曾永年, 何丽丽, 靳文凭, 吴孔江, 徐艳艳, 于菲菲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城镇扩张是城镇化过程最直接的表现,定量研究与揭示城镇空间扩张模式,对理解区域城镇化过程及城镇空间规划具有重要的意义。利用景观扩张指数定量研究了长株潭城市群核心区1993~2006年城镇景观空间演化过程,揭示其城镇景观空间扩张规律。结果表明:① 研究时段内,城镇用地发展经过了凌乱分散的初级发展阶段后正趋向局部紧凑和区域布局合理;② 1993~2006年间,长株潭城市群核心区城镇景观扩张主要是以边缘式增长为主,但是不同的时期,景观扩张表现出相异的空间扩张模式:1993~1996年间,景观扩张方式主要是以边缘式和飞地式为主,这一阶段长株潭城市群核心区处于快速城镇化过程的初级阶段;1996~1998年城镇化过程加快,这一阶段的城镇发展显得凌乱而分散,飞地式扩张明显;1998~2001年处于快速城镇化发展的扩散阶段,以边缘式扩张为主;2001~2006年间,处于快速城镇化的聚合阶段,城镇发展主要以边缘式和填充式为主;③ 长株潭城市群核心区在1993~2006年间,其平均斑块扩张指数和面积加权平均斑块扩张指数都呈上升趋势,表明城镇景观扩张更趋于紧凑。

  • 郭腾云, 董冠鹏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kernel密度估计方法考察了京津冀都市区1995~2007年经济分布演化过程,在此基础上,引入经济增长分布模拟模型进一步模拟研究了其经济增长驱动力的作用效应。研究发现:① 京津冀都市区经济增长分布形态经历了“双峰状”→“单峰状”→“双峰状”的演化过程。② 资本深化、技术效率、技术进步和空间依赖效应对京津冀都市区经济增长起显著作用。③ 资本深化和技术效率对京津冀都市区经济增长分布演化起重要作用,而技术进步、空间外溢效应和误差分布效应则没有显著的作用。④ 资本深化分布的变化和技术效率综合作用效应的变化是影响京津冀都市区经济分布演化的驱动力,并通过资本深化的分布效应和技术效率的综合作用效应这两个渠道对其经济分布演化产生影响。⑤ 对京津冀都市区经济增长起作用的因素不一定能够影响到其经济分布的演化,基于分解技术的经济增长分布模拟模型,并利用理论分布和实际分布差异性的统计检验可以识别真正影响其经济分布演化的因素及其作用渠道。

  • 赵媛, 沈璐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建立能源系统、经济系统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能源与经济系统协调度模型,利用1995~2009年江苏省能源与经济相关统计数据,定量分析江苏省能源系统与经济系统协调发展水平。研究结果表明两者的协调发展大体经历了如下变化:1995~1997年协调度虽呈现缓慢上升趋势,但两系统各自的发展均处在较低水平;1998年江苏经济系统发展快于能源系统,出现短暂地协调度下降现象;1999~2004年两系统发展速度同步加快,呈现出短暂的“和谐”状态;2005年协调度略微回落,能源资源过度消耗等问题日益突出;为此,政府采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等积极措施,2006~2009年两系统协调度出现回升态势。 “十二五”期间,江苏应进一步从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能源利用效率、全民节能降耗意识等四方面实现优化升级,并将解决环境问题放在更为突出的位置,努力把江苏建设成为经济健康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 王朝辉, 陆林, 夏巧云, 刘玲玉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以2010上海网络世博会为例,采用SPSS18.0和AMOS17.0数据分析软件,通过对网络浏览者调研数据的分析与处理,建立重大事件网络虚拟旅游消费者感知态度的测量模型,并进行测度研究,通过建构SEM模型探索网络虚拟游客消费感知态度及评价对行为意图的影响关系。研究结果表明:① 上海网络世博会虚拟旅游消费感知态度包括实用维度和享乐维度2个测量维度。②上海网络世博会游客旅游消费感知态度总体均值较高,10个测量指标均值均达到满意水平,网络游客对于实用维度的感知均值高于享乐维度;女性群体感知态度的均值在两个维度上均高于男性;未婚群体在实用维度上感知均值高于已婚群体;参观过世博会的旅游者的享乐维度感知均值高于未参观过世博会的群体。③ 感知评价满意度是网络游客感知态度影响行为意图的中介变量,网络游客感知态度通过对感知满意评价的显著影响而影响网络虚拟旅游者的网络行为和其世博旅游行为意图。④ 网络游客消费感知态度中的享乐维度对网络游客世博游览行为意向产生直接而显著影响,而实用维度的影响不显著。该研究有益拓展了游客消费行为理论和方法的研究领域与实证应用,对世博会等类同国际性重大事件的营销推广与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 朱付彪, 陆林, 於冉, 鲍捷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旅游空间结构演变研究,对优化都市圈旅游空间结构、促进都市圈整体旅游地形成和发挥都市圈旅游空间效应与功能有重要意义。以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为指标,利用赫芬达尔指数和位序—规模模型进行分析,并结合长三角都市圈旅游发展实际考察其旅游空间结构演变态势。结果表明,长三角都市圈旅游者和旅游收入空间分布趋向分散,各城市旅游发展相对差异不断缩小,其旅游发展趋向均衡化。长三角都市圈旅游发展实际也显示,其旅游空间结构呈现多中心、网络化和一体化特点。从长期来看,长三角都市圈旅游空间结构演变趋向高水平均衡。借鉴空间相互作用理论,认为以可达性、互补性和替代性为必要条件,以集聚和扩散作用为主要形式,以资金、技术、人员、信息和经验等的流动为主要内容,各城市旅游空间相互作用推动了都市圈旅游空间结构不断由低水平均衡向高水平均衡演变。旅游企业扩张和旅游客流流动带动了旅游资金、技术、人员、信息和经验等的集聚和扩散,推动了都市圈旅游空间结构演变。

  • 卢万合, 刘继生, 那伟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伴随着矿产资源的逐步枯竭,资源枯竭型矿业城市的经济发展面临着诸多困境,产业转型已经迫在眉睫。吉林省辽源市的产业转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被誉为“辽源样本”。基于系统动力学研究方法,通过对系统结构的深入分析,构建辽源市经济系统的SD模型,将CD生产函数嵌入到模型当中,根据辽源市2005~2010年数据进行趋势外推仿真,得到2005~2030年经济系统的若干仿真曲线。结果表明:在2027年辽源市煤炭资源完全枯竭,煤炭产业产值降低为0,但这对其整体经济的扰动很小,辽源市GDP、第二产业产值、接续产业产值、第一产业产值、第三产业产值、其它工业产业产值均呈现快速上升的态势,并且包括人均GDP在内的人均指标亦都将呈现上升的趋势,辽源经济将呈现整体繁荣的局面。

  • 王彬, 刘莎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聚落是识别区域文化景观同一性的重要指标。中国闽台石器时代文化因受区域环境的影响,呈现出与全国其他地区不同的文化特征。借用“文化基因”的概念,运用GIS技术对闽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空间特征、文化特质和历史渊源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闽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在产生时间上具有继承性;在空间扩散、迁移及居住地空间选择上,闽台石器文化遗址都呈现了山岗、沿河流阶地和滨海分布模式,并经历了由点经线到面的扩散和迁移过程;在器具、技术工艺和作物类型等方面亦存在着广泛的相似性和共同性。石器遗址文化表明闽台具有相同的文化根基。

  • 姜会明, 王振华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影响,三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有着内在的逻辑关系。通过建立吉林省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基于1991~2009年时间序列数据利用因子分析法计算了吉林省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指数,三条发展指数曲线相互交错,趋势基本相同,尤其是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都在不断进步。但从三者对比来看,三化之间不同步现象明显,出现脱节现象。进而对其进行多变量协整检验,结果表明:“三化” 在时间上并非同步而生,工业化的进步会滞后一期引起城镇化水平和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工业化对“三化”的拉动作用在短期内立即体现,长期内需要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才能为“三化”的进步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也会促进城镇化水平提高,但是需要滞后三期才会体现。据此提出“三化”统筹的基本思路是“用农业化范式发展工业化”,“用工业化范式发展农业现代化”,“用工农业融合集聚发展城镇化”。

  • 王丰年, 李保生, 王江龙, 牛东风, 温小浩, 李志文, 司月君, 杜恕环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测定、分析毛乌素沙漠东南缘萨拉乌苏河流域米浪沟湾剖面MGS2层段的粒度与CaCO3,发现该层段不同沉积相粒度Mzσ呈现峰谷变化,CaCO3含量在沙丘砂及其上覆的河流相和湖沼相中依次变化于0~2.94%(平均值0.39%)、0.14%~2.68%(1.43%)和0.39%~15.57%(8.82%),并与Mz呈显著相关,构成与沉积旋回波动韵律相同的5.5个峰谷交替的粒度与CaCO3旋回。研究表明,毛乌素沙漠冬季风盛行时期沙丘砂强烈堆积,CaCO3发生迁移;夏季风盛行时期河流相和湖沼相发育,粉砂和粘土含量增加,CaCO3相对聚集。这些旋回代表东亚冬夏季风千年尺度交替变化的气候旋回。

  • 孙慧兰, 李卫红, 杨余辉, 杨玉海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以乌孙山北坡、科古琴山南坡为例,分析伊犁山地南北坡土壤有机碳的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 0~50 cm范围内,高寒草甸、草甸草原土壤有机碳含量较高,荒漠草原土壤有机碳含量最低。土壤有机碳含量均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高寒草甸随土壤深度的增加土壤有机碳下降幅度最大;② 伊犁山地土壤腐殖化程度高,氮矿化能力强。大部分海拔的土壤碳氮比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少。河谷南坡碳氮比降低速率要大于河谷北坡。③ 土壤有机碳与全氮、全磷以及土壤含水率表现出良好的正相关性;与pH值表现出较好的负相关性,特别是20~50 cm处。植被类型分布和人类活动影响对土壤有机碳垂直变化影响显著。

  • 覃红燕, 谢永宏, 邹冬生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以湖南四水入洞庭湖的代表性控制站1951~2009年长系列水文数据为基础,运用Mann- Kendall趋势突变检验等方法探讨水沙演变过程并分析了其成因。结果表明:四水年径流量变化比较复杂,存在多个上升-下降过程,但总体上无明显上升或下降趋势;年输沙量总体上呈明显下降趋势,且突变时间存在差异,湘水是1996年,资水是1973~1974年,沅水是1997~1998年,澧水是1998年。年径流量的减少、植被覆盖增加以及大中型水库的建设等综合作用是2001年后年输沙量较大幅度减少的主要原因。

  • 张芸, 杨振京, 孔昭宸, 阎顺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以新疆石河子草滩湖湿地作为研究地点,采用化学分析手段,获取该地区4 000 a B.P.以来有机质和总氮TN等数据,并结合孢粉数据,综合探讨古气候变化特征。在500~1 080 a B.P.和2 190~3 800 a B.P.期间,有机质和TN含量较高,此时气候较为湿润,泥炭累积;而在1 080~2 190 a B.P.期间,有机质和TN含量均处于剖面最低值,可能出现一次干旱事件,不利于泥炭堆积。湿地开垦为农田,其有机质和TN含量变化迅速减少,养分大量损失,可见开垦活动是引起湿地退化的原因之一。

  • 卫亚星, 王莉雯, 石迎春, 李路子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在研究特定区域的草地光能利用率和环境影响因素典型特点的基础上,建立基于光能利用率的草地NPP遥感估算模型,模拟并分析2006年青海省草地FPAR、光能利用率、NPP的空间分布和季相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2006年青海省草地净初级生产力平均值为173.28 gC/(m2·a)。青海省东南部、南部和青海湖周围三个地区,是青海省草地NPP较高的区域。不同草地类型的NPP存在差异,高覆盖度草地的单位面积平均NPP为193.82 gC/(m2·a),中覆盖度草地NPP为157.14 gC/(m2·a),低覆盖度草地NPP为121.08 gC/(m2·a)。

  • 张瑞钢, 莫兴国, 林忠辉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准确估计流域蒸散,掌握其变化趋势和主要影响因子,对科学认识流域水文循环规律以及管理流域水资源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傅抱璞年蒸散量公式计算滹沱河上游山区及其子流域1958~2007年逐年蒸散量,并利用Mann-Kendall-Sneyers等方法分析了流域蒸散趋势和突变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子。结果表明在滹沱河流域傅抱璞公式能够较好的拟合蒸散。50 a来全流域及各子流域年均蒸散呈下降趋势。降水对蒸散起控制作用,相对湿度在流域部分地区显著影响蒸散(α=0.05)。

  • 梁国付, 丁圣彦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在实际调查基础上,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分析伊洛河流域伊河上游地区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对径流变化的影响。结果显示,在研究区域中,林地面积最大,1987~2008年,林地、库塘和建设用地面积持续增加,草地、河流和未利用地面积持续减少,耕地面积则先增加后减少。20世纪80年代以来,土地利用变化在不同阶段都使得年平均径流量减小;80~90年代,气候变化使得年平均径流量减小,而90年代到2000年以后,气候变化使得年平均径流量增加,这与90年代年平均降水量减少,而2000年以后年平均降水量增加密切相关。

  • 张晓宇, 李忠勤, 王飞腾, 王圣杰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2008年7月天山托木尔峰地区青冰滩72号冰川雪坑实测资料,探讨其冰川雪坑离子化学特征及环境指示意义。研究发现,Ca2+、Mg2+是青冰滩72号冰川雪坑中主要阳离子;雪坑中阳离子浓度顺序为:Ca2+>Mg2+>Na+>K+>NH4+,其中,Mg2+、K+和 Ca2+主要反映长距离沙尘源物质传输情况;Cl-和Na+则一半以上来源于海盐;青冰滩72号冰川NO3-浓度高于天山地区含量平均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