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陈彦光
    地理科学. 2012, 32(1): 12-17. doi: 10.13249/j.cnki.sgs.2012.01.12
    PDF全文 (5990) HTML (2454)   可视化   收藏
    Baidu(73)

    城市化水平增长曲线可以分为S形和J形2大类别,其变化特征、动力学背景及研究方法也不尽相同。城市化曲线研究可以分为唯象分析和唯理分析2大途径,唯理研究包括城—乡人口异速生长、城—乡人口替代以及城乡人口迁移和转换3种路径,目前这些方法主要用于S形曲线研究,对J形曲线的探索不够深入。S形曲线是一种奇对称曲线,其模型导数却是一条偶对称曲线,根据这些特征可以将城市化的S曲线分为3或4个阶段。发展中城市化过程通常不能有效拟合S形曲线,却表现出J形曲线的特征。但是,J形曲线及其函数的导数曲线均不对称,其动力学根源和阶段划分方法暂时尚不明朗。中国未来的城市化曲线研究似乎应该将重点放在J形曲线方面,揭示J形曲线更有助于人们从理论上理解中国的城市化动力学。

  • 张耀光, 刘锴, 刘桂春
    地理科学. 2012, 32(9): 1033-1040. doi: 10.13249/j.cnki.sgs.2012.09.1033
    PDF全文 (3249) HTML (2131)   可视化   收藏

    南海诸多岛礁是中国最早发现的领土,南海九条断续线是中国海域疆界线。南海九条断续线的形成与演进,既是重要的海洋地缘政治问题,也是维护国家主权权益和岛礁保护与资源管理的重要问题。南海断续国界线形成的历史线索是中国历史研究中一个尚未拓展的领域。地图是国际上确认领土的一种证据,除了用文字进行阐述外,着重利用地图本身特有的功能来反映这条界线的形成与发展过程。这条疆界线的形成分为雏形期、形成期、成型期3个时期:在20世纪30年代以前,出现在南海的中国海上疆界线的时期,为疆界线形成的雏形期;20世纪30年代为南海疆界线的形成期;20世纪40~50年代,为南海海域疆界线的成型期。从以上时期的地图上可以形象地看到这条海上疆界线的 “连续线”和“断续线”2种画法。同时从地图发展上可以直观地看到这条疆界线由11条线演变成为现今的9条线。这条海域疆界线的形成与演变过程,说明了南海9条断续海域疆界线内的岛礁是中国领土的历史事实,南海9条断续海域疆界线是中国海上国界线。

  • 孙峰华, 陆大道, 代合治, 申晓燕, 王茜茜, 徐建斌
    地理科学. 2017, 37(1): 1-10. doi: 10.13249/j.cnki.sgs.2017.01.001
    PDF全文 (3781) HTML (1116)   可视化   收藏
    Baidu(4) CSCD(8)

    回顾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建设研究的历史进程基础上,诠释了地缘政治理论与地缘政治战略,梳理了主要的中外地缘政治理论与地缘政治战略,明确指出地缘政治战略决定着大国竞争方向。中国是世界上地缘政治环境最复杂的国家,在中国周边长期存在着一个“V”字型地缘政治热点线,“V”字型地缘政治热点线贯穿中国周边的东南亚、东北亚、南亚、北亚、中亚五大地缘政治战略区,构成了中国的地缘政治“大棋局”。东南亚中国南海之争直接威胁到中国领土安全;目前东北亚已成为中国地缘政治关系热点中的热点;南亚存在着中印陆海长期之争;北亚俄罗斯将会成为战略合作伙伴;中亚复杂的地缘政治因素将长期影响着中国西北边疆的安全。研究表明,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建设对于中国实施地缘政治战略的重要意义在于: 对下好中国的地缘政治“大棋局”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是“一带一路”战略破解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重要构成要素;对遏制东北亚局部战争、确保国家安全将发挥重要作用。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建设是一项世界级的大工程,投资建设的成本大,效益也大,同时风险也大。基于此,要汲取国内外世界级大工程建设的经验和教训,认真研究相关问题,不可急功近利草率上马。

  • 郭跃
    地理科学. 2016, 36(6): 935-942. doi: 10.13249/j.cnki.sgs.2016.06.017
    PDF全文 (1469) HTML (1173)   可视化   收藏
    CSCD(4)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对灾害的理解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灾害范式也在不断的演进,可以归纳为:荒政范式、工程范式、行为范式、社会范式和可持续范式5种灾害范式。通过分析这些灾害范式形成的社会历史背景、灾害的基本观点、关注的主要问题以及减灾防灾的主要对策和措施,得出以下结论:在人类社会历史进程中,人们对灾害的认识和理解是逐步深化和发展的;灾害范式与减灾实践的发展是互动生成的;范式的产生与转变都有深刻的社会动因;一定时期,存在一定的主流灾害范式,但其他灾害范式的影响依然存在。

  • 于婷婷, 宋玉祥, 浩飞龙, 阿荣
    地理科学. 2017, 37(5): 709-717. doi: 10.13249/j.cnki.sgs.2017.05.008
    PDF全文 (3103) HTML (1445)   可视化   收藏
    Baidu(8) CSCD(10)

    东北地区作为全国重要老工业基地,在面临新一轮振兴机遇的形势下,人口分布的集疏变化及其驱动因素亟待细致梳理。根据中国第四、第五、第六次分县人口普查资料,运用洛伦兹曲线、人口密度相对变化率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对东北地区1990~2010年、176个县域的人口分布空间格局演化进行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选取10个自然和社会经济指标,使用偏最小二乘法(PLS)对东北地区人口分布空间格局演化的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研究发现:从总体分布格局变化特征来看,20 a来人口密度始终是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且以省会城市为主的多中心“T”型人口分布空间格局越来越明显;1990~2010年,东北地区人口密度经历了从相对分散到相对集中的变化过程,且人口密度高的地区所占土地面积小,人口密度低的地区占地面积大。人口空间分布呈现显著的正的空间自相关特征,即人口密度存在高高、低低集聚现象;从人口密度变化类型来看,1990~2010年,共80个县域属于快速增加和缓慢增加类型,快速降低和缓慢降低类型的县域共96个,其中辽宁省县域人口密度变化“两极化”现象较为明显;自然因素与社会经济因素同时作用于人口密度变化,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是人口密度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

  • 宗会明, 王鹏程, 戴技才
    地理科学. 2015, 35(7): 831-837. doi: 10.13249/j.cnki.sgs.2015.07.831
    PDF全文 (2874) HTML (591)   可视化   收藏
    Baidu(10) CSCD(7)

    选择现代物流业相对发达的西部地区的中心城市—重庆主城区为典型案例,通过对物流园区实地调研与管理部门的访谈获取论证数据展开案例实证。重庆市主城区的物流园区的案例研究发现:① 物流园区的空间布局具有两大特征:一是围绕城市中心区外围布局,二是沿交通干线或重要交通设施布局;② 物流园区的自身建设是城市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空间布局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一方面促进和引导城市建成区的向外扩张,另一方面体现在物流园区通过自身建设和对周边地区的带动改变城市的用地结构和内部用地功能。最后分析总结了物流园区对城市空间结构影响的4种机制:垄断机制、配套机制、地价机制和聚集机制。

  • 李双双, 杨赛霓
    地理科学. 2015, 35(12): 1640-1647. doi: 10.13249/j.cnki.sgs.2015.012.1640
    PDF全文 (1424) HTML (610)   可视化   收藏
    Baidu(15)

    基于北京1960~2014年逐日最高温、最低温、平均气温实测数据,采取RHtest方法对气温序列进行均一性检验和修订。在此基础上选取16个极端气温指标,分析了北京市极端气温变化趋势和突变特征,探讨了冷暖极端气温指数对北京气候暖化的贡献。结果表明: 1960~2014年北京气温暖化趋势明显,最低温增温速率远快于最高温,修订后增长速率为:最高温(0.17℃/10a)<平均温(0.30℃/10a)<最低温(0.51℃/10a); 冷昼日数、冷夜日数、霜冻日数、冰冻日数、冷持续日数分别以-1.43 d/10a、-6.56 d/10a、-3.95 d/10a、-1.18 d/10a、-4.83 d/10a的趋势减小; 暖昼日数、暖夜日数、夏季日数、热夜日数、暖持续日数、生物生长季以2.12 d/10a、5.27 d/10a、1.22 d/10a、5.43 d/10a、0.84 d/10a、1.96 d/10a的趋势增加; 日最高 (低) 气温极高值、日最高(低) 气温极低值和气温日较差的倾向率分别为0.21℃/10a、0.34℃/10a、0.31℃/10a、0.73℃/10a、-0.33℃/10a; 极端最低气温的变暖幅度大于极端最高气温,夜指数的变暖幅度大于昼指数,冷指数的变幅大于暖指数。极端气温冷指数、夜指数、低温指数的快速变化是近年来北京市气候暖化的最直接体现。

  • 王士君, 田俊峰, 王彬燕, 程利莎, 杜国明
    地理科学. 2017, 37(10): 1449-1458. doi: 10.13249/j.cnki.sgs.2017.10.001
    PDF全文 (1546) HTML (904)   可视化   收藏
    Baidu(4) CSCD(14)

    基于结构性问卷,采用入户访谈及问卷调查的方法,解析中国东北地区农村贫困空间格局与地域性特征,并对区域内部典型农村贫困区贫困问题的形成机制进行探讨与解构。研究认为: 东北地区农村贫困人口与贫困县集中分布在大兴安岭南麓和黑、吉、辽三省与内蒙古东部交界地区以及中俄、中朝边境地区,形成东、西两大片区,西部片区呈带状自北向南延伸,东部片区内存在两个团块状贫困人口集聚区,整体表现出“大集聚,小分散”的空间分布特征。 区域内部存在5个农村贫困高发区,分别为中俄北部边境贫困高发区、中俄东部边境贫困高发区、松嫩平原贫困高发区、西部贫困高发区、中朝边境贫困高发区;农村贫困发生率“北高南低,西低东高”的特征明显。农村贫困群体以中老年人为主,文化水平整体较低,吃穿与医疗保障问题突出;罹患疾病以及耕地不足、耕地利用率低是导致东北地区农村贫困的主因,发展现代农业和外出务工是消除贫困的重要途径。 区域内部存在西部农牧交错区、东部边境山地朝鲜族聚居区、东部平原与丘陵过渡区三大典型农村贫困区,西部农牧交错区农村贫困问题的产生主要受农业生产结构单一、农产品市场价格下行、农户自身思想认识落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区域自然生态条件不利等多种因素的协同影响;东部边境山地朝鲜族聚居区农村贫困问题主要由劳动年龄人口的持续性外流所引发的系列效应导致;东部平原与丘陵过渡区农村贫困问题的出现主要受地理位置偏远、地形复杂导致自然灾害多发、耕地资源不足的影响。

  • 黄麟, 祝萍, 肖桐, 曹巍, 巩国丽
    地理科学. 2018, 38(4): 600-609. doi: 10.13249/j.cnki.sgs.2018.04.014
    PDF全文 (1149) HTML (1272)   可视化   收藏
    CSCD(9)

    通过分析三北工程区生态系统防风固沙服务量变化,进而评价工程的防风固沙效应。结果表明:① 近35 a,三北工程区林地面积持续增加、草地面积持续减少,特别是半干旱风沙区和黄土高原区。植被覆盖度在前20 a持续增加,近15 a则呈现先下降而后略微增加趋势。②土壤风蚀模数持续减少,近15 a减幅远高于前20 a,沙地、草地、其它类型转林地或转草地区域的减幅尤为明显。生态系统防风固沙服务保有率呈上升态势,干旱荒漠区增幅显著。草地和沙地为工程区生态系统防风固沙服务总量贡献了71%,且转草地区域的贡献高于转林地区域。③ 考虑到植被好转同时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以风场减弱为主的气候变化导致土壤风蚀力减弱与三北防护林等生态工程对生态系统防风固沙服务变化的贡献率分别介于85%~89%和11%~15%之间。

  • 研究论文
    杨忍, 刘彦随, 龙花楼, 王洋, 张怡筠
    地理科学. 2016, 36(2): 170-179. doi: 10.13249/j.cnki.sgs.2016.02.002
    PDF全文 (2119) HTML (950)   可视化   收藏
    Baidu(83) CSCD(48)

    以中国电子地图数据和分县经济社会数据为基础,利用最邻近距离R指数模型分析中国村庄分布模式格局,结合地理探测器的研究方法对影响因素进行探测识别,同时解析乡村空间优化重组背景和模式。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① 中国村庄空间分布呈现出聚集、随机、离散均匀分布的并存空间分布模式,村庄空间分布模式区域差异特征显著。东南半壁的村庄分布密度远大于西北半壁,不同地域类型区的村庄空间分布模式表现出各异的特征。平原地区的村庄空间分布密集,空间分布模式以随机、分散为主,村庄之间邻近距离较近。高寒山区、沙漠边缘地带,村庄空间分布密度极低,村庄之间邻近距离偏大,村庄空间分布相对聚集。丘陵、山地交汇过渡地带,村庄空间分布密度较大,空间分布模式偏向随机分布。② 村庄分布受到传统因素和经济发展双重因子的影响,传统影响因素依然在发挥作用,但经济发展的影响愈加明显。不同区域地形、水资源条件对村庄分布影响显著。交通条件、产业非农化、经济发展、农业现代化发展对乡村生活、生产空间的空间形态和分布模式产生剧烈影响。③ 伴随乡村各种生产要素非农化流失,村庄空间亟待优化重组,优化以镇区为依托的中心村-基层村体系空间组织结构应为乡村物质空间优化重组有效选择。④ 在不同地域类型区域,村镇格局的空间优化重组形态可以采用放射均衡、放射非均衡、多核心均衡、走廊式布局模式及混合模式。

  • 胡春生, 田景梅, 何成邦, 周迎秋, 徐光来
    地理科学. 2021, 41(10): 1862-1872. doi: 10.13249/j.cnki.sgs.2021.10.018
    PDF全文 (1485) HTML (798)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前期研究工作成果和外部环境变化因素分析,探讨了青弋江发育原因及其与长江贯通的关系。研究表明:① 昆黄运动可能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产生了区域构造响应,导致研究区断层被激活而发生了较大幅度的断块抬升运动,进而为青弋江发育提供了下切驱动力,驱动了青弋江发育;② 东亚夏季风在约1.3 Ma和约0.9 Ma发生的2次显著阶段性减弱事件,引起区域降水量显著增加,进而为青弋江发育提供了下切媒介和持续水流,控制了青弋江发育年代;③ 青弋江发育与长江贯通可能都是昆黄运动区域构造响应与东亚夏季风强度阶段性减弱共同作用的结果,并且长江贯通后所形成的新局部侵蚀基准面也可能促进了青弋江发育,因此青弋江发育年代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长江贯通年代。

  • 孙禹, 杜会石, 刘美萍, 哈斯
    地理科学. 2015, 35(7): 898-904. doi: 10.13249/j.cnki.sgs.2015.07.898
    PDF全文 (2112) HTML (1114)   可视化   收藏

    风蚀坑是沙质海岸、湖岸及干旱、半干旱区沙质草原地区受风蚀作用形成的洼地。受风蚀坑地形的影响,坑内气流的风速、风向发生了变化,通过输沙过程的局部差异改变了风蚀坑的蚀积格局,并对风蚀坑形态进行改造。而形态的变化又反作用于近地表气流,由此产生风蚀坑形态-动力学的响应与反馈。总结并扼要评述国内外近年来风蚀坑形态-动力学及其发育演化方面的研究进展,分析现有研究的不足,以期对今后此类研究提供借鉴。

  • 殷洁, 戴尔阜, 吴绍洪
    地理科学. 2013, 33(11): 1370-1376. doi: 10.13249/j.cnki.sgs.2013.011.1370
    PDF全文 (2809) HTML (978)   可视化   收藏
    Baidu(65) CSCD(23)

    中国是受台风影响较多的国家之一,中东部地区人口、经济密集,台风频繁登陆对农业、人口、房屋与经济构成重大威胁。从台风灾害成灾机理出发,在采用历史灾情数据构建台风灾害损失标准的基础上,对承灾体脆弱性进行评估,综合分析台风在每一个县域单元内的发生可能性,基于承灾体脆弱性和台风发生可能性评估结果,应用风险评估模型,对不同强度等级台风造成的风险进行定量评估。通过对同一强度等级不同承灾体的风险、不同强度等级台风风险进行综合,实现台风灾害风险分区,划分为3类(高、中、低风险)9个大区,并提出防灾减灾策略与建议。

  • 董安祥, 李耀辉, 张宇
    地理科学. 2014, 34(2): 205-210. doi: 10.13249/j.cnki.sgs.2014.02.205
    PDF全文 (1554) HTML (1153)   可视化   收藏

    分析了1942年中国北方八省市大旱的的旱情及其成因。结果表明:在1942年中国北方出现一次以河南为中心的极端干旱事件,以夏季和冬季最严重,它发生在年代际相对温暖背景下。太平洋海温的年代际暖位相是1942年大旱重要的海洋背景。1940~1942年南方涛动指数为负位相是1942年大旱重要的热带环流年际变化的背景。强度为1级的厄尔尼诺事件,东亚夏季风偏弱和登陆台风偏少可能是1942年北方大旱的重要原因。由于河南省是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生态环境脆弱区,前期旱涝灾害频发,加上当年多灾并发,致使1942年河南省的旱灾最为严重。

  • 谢余初, 巩杰, 张素欣, 马学成, 胡宝清
    地理科学. 2018, 38(6): 979-986. doi: 10.13249/j.cnki.sgs.2018.06.018
    PDF全文 (1782) HTML (1009)   可视化   收藏
    CSCD(16)

    以甘肃白龙江流域为例,结合遥感、GIS技术和InVEST模型,从景观地理学角度选取区域生境质量、植物净初级生产力和景观状态指数为评价指标,构建区域景观尺度上生物多样性空间格局综合评估方法,并在栅格像元尺度上开展白龙江流域景观生物多样性时空变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白龙江流域景观生物多样性空间格局差异显著,其生物多样性高值区主要集中在自然保护区和林业管护区,低值区主要分布在舟曲-武都-文县的白龙江两岸及其以北区域、宕昌县岷江沿岸、高寒稀疏植被区和高山积雪-裸岩区。1990~2010年,流域景观生物多样性较为丰富,整体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个别局部区域减弱,其增长区主要体现在生态工程实施区和林业管护区,减少区多分布在人类活动频繁的城乡农耕区和灾害多发区。

  • 刘春芳, 张志英
    地理科学. 2018, 38(10): 1624-1633. doi: 10.13249/j.cnki.sgs.2018.10.006
    PDF全文 (4765) HTML (783)   可视化   收藏
    CSCD(15)

    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推动城乡关系进入了一个融合发展的新阶段。采用Citespace1.0软件分析及文献归纳方法,识别了城乡关系研究热点,梳理了城乡关系研究在理论探索、影响因素、测度与评价、空间组织及推进策略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重点对面向城乡融合发展的新型城乡关系研究进行了总结,从理论基础与总体思路、多源数据与方法集成等方面提出了基于要素流动的城乡融合分析框架,指出了城乡融合研究的重点是基于多源数据的城乡关系测度与评价,城乡要素流动的特征、格局与效应,城乡要素融合发展的流动机制,城乡融合发展调控策略等。

  • 何兴元, 任春颖, 陈琳, 王宗明, 郑海峰
    地理科学. 2018, 38(7): 997-1011. doi: 10.13249/j.cnki.sgs.2018.07.001
    PDF全文 (2238) HTML (1205)   可视化   收藏
    CSCD(8)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森林生态系统监测技术是实现森林可持续利用与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支撑与信息保障。从4个方面概述了遥感技术在森林生态系统监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森林遥感分类及变化监测、森林植被参数遥感反演、森林蓄积量与生物量遥感估算、森林干扰遥感监测等。结合遥感技术的发展,总结了森林生态系统监测中使用的多源遥感数据和各类模型,提出集成地面调查数据、高分地-空雷达扫描监测技术,以及多源光学遥感建模技术和生态系统过程模型,构建多维度、多尺度、高时间密度的森林生态系统监测平台的研究展望。

  • 何云玲, 鲁枝海
    地理科学. 2012, 32(9): 1119-1124. doi: 10.13249/j.cnki.sgs.2012.09.1119
    PDF全文 (1538) HTML (1421)   可视化   收藏
    Baidu(86)

    利用线性倾向率、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滑动T检验(MTT法)和小波分析等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分析昆明市近60 a气候变化趋势和气候突变特征。结果显示:近60 a昆明市气候变化呈气温升高、降水量略微减少的暖干化趋势;气温上升率0.24℃/10 a,降水量下降率3.89 mm/10 a;干季增温强于雨季,而雨季降雨量下降趋势明显;2001~2010年是近60 a来昆明气温最高、降水量最少的10 a;昆明市气温变化包含5~10、10~15 a左右周期,其降水量变化有10~15 a左右的周期变化特征。

  • 刘刚, 沈柏竹, 廉毅, 李尚锋, 曹玲, 刘平
    地理科学. 2012, 32(10): 1269-1274. doi: 10.13249/j.cnki.sgs.2012.010.1269
    PDF全文 (2125) HTML (1048)   可视化   收藏
    Baidu(61)

    利用1948~2009年美国环境预报中心 (NCEP)500 hPa高度场逐日再分析资料, 按照通用的阻塞高压天气学定义,采用机器自动识别方法,检索和分析近62 a亚洲夏季阻高活动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共统计到1 337个阻塞高压个例,以生命期3~7 d的过程居多,占80.1%,阻高活动累计个数和累计天数集中区可分为偏东类(鄂霍次克海)、偏西类(乌拉尔山)、中间类(贝加尔湖)和其他类4类,其中中间类阻塞高压活动累计个数最多,占总个数的30.4%,偏东类次之,占27.5%,其他类占23.8%,偏西类最弱,占18.3%;20世纪90年代以来,乌拉尔山地区阻高处于明显偏弱期,鄂霍次克海阻高处于偏强期;但是,21世纪初叶,乌拉尔山地区阻高活动开始呈上升趋势,而鄂霍次克海阻高却呈明显下降趋势,值得关注;夏季阻塞高压与东北冷涡活动天数呈显著同期正相关,与长春、哈尔滨同期平均气温呈显著负相关;亚洲夏季阻塞高压是影响东北夏季低温重要的环流系统;鄂霍次克海阻高6月活动异常年,850hPa风距平场在120° E ~140°E,40°N~55ºN存在很强的偏东气流,有利于来自鄂霍次克海偏东北路径的冷空气入侵东北亚及中国东北地区。

  • 论文
    陈国阶
    地理科学. 1997, 17(1): 1-7. doi: 10.13249/j.cnki.sgs.1997.01.1
    Baidu(230) CSCD(24)
    我国东中西部经济发展差异的形成和扩展是历史、自然、社会等综合因素长期演化的结果。现代世界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仍然影响着我国东中西部经济梯度的扩大。我国西部的发展必须实行全方位开放的战略,但重点仍应面向环太平洋地区的我国东中部,并且努力加快连通东西部的交通大动脉的建设。
  • 韩晓增, 李娜
    地理科学. 2018, 38(7): 1032-1041. doi: 10.13249/j.cnki.sgs.2018.07.004
    PDF全文 (2389) HTML (1415)   可视化   收藏
    Baidu(2) CSCD(11)

    东北黑土区是世界四大片黑土区之一,它以高有机质和高肥力而著称,不仅是东北农业发展的基础,也是中国的粮仓,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针对东北黑土自身的特色和面临的问题,首先描述了东北黑土地形成的条件及自然黑土的属性特征;其次阐述了黑土被开垦后农田化过程中土壤属性和肥力的演化情况,土壤有机质大幅度下降,土壤肥力降低,已严重影响到东北黑土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黑土区耕作土壤不同保护途经及其对土壤肥力的影响机制;最后展望了未来黑土地理论研究的侧重点:应加大新技术、新方法和跨学科交叉理论的研究,培育更适合东北黑土地气候条件的高产优质作物品种,并结合目前黑土地保护的技术调控模式,优化作物种植模式,提升作物品质和产量,提高黑土区农业的综合生产力和竞争力、保证黑土区农业的永续利用。

  • 朱建华, 修春亮
    地理科学. 2019, 39(4): 606-615. doi: 10.13249/j.cnki.sgs.2019.04.010
    PDF全文 (2198) HTML (630)   可视化   收藏

    东北地区是中国北方一个完整而独立的地理和文化区域。建国以来,东北地区的行政区划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主要分为以下5个阶段:1949~1955年,省级政区大调整阶段;1955~1969年,省级政区稳定,地级、县级政区频繁分合阶段;1969~1979年,内蒙古东部地区划归东北三省阶段;1979~1996年,地级、县级政区调整频繁阶段;1997年至今,行政区划调整较少、以县市改区为主,政区相对比较稳定阶段。经济发展水平、交通条件、历史文化、自然地理和政策标准等因素对东北地区行政区划格局与调整产生了重要影响。最后分析了目前东北地区行政区划不同层级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行政区划调整的优化路径。

  • 颜阁, 梁收运, 赵红亮
    地理科学. 2017, 37(11): 1764-1770. doi: 10.13249/j.cnki.sgs.2017.11.019
    PDF全文 (2879) HTML (795)   可视化   收藏
    CSCD(3)

    斜坡单元已广泛应用于滑坡易发性制图和地质灾害评价。然而在山间盆地或大型宽谷处,常规方法划分出的斜坡单元与地貌背景难以匹配。依据高程及其衍生变量的基本形态系统和曲率的流域分割原理,基于ArcGIS技术,通过叠加曲率和反转曲率的流域边界,改进了斜坡单元划分方法。结果表明:与常规方法相比,改进方法不仅能够使用山脊线和山谷线以划分斜坡单元,还能利用台地边界和宽谷边界以分割水平地表与倾斜地表;划分出的单元大小相对均匀,单元形状总体介于圆形和正三角形之间。对于水平成分较多的地区,如黄土塬区和水库库区,该方法与传统方法相比,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 彭保发, 石忆邵, 单玥, 陈端吕
    地理科学. 2015, 35(7): 860-866. doi: 10.13249/j.cnki.sgs.2015.07.860
    PDF全文 (2081) HTML (779)   可视化   收藏
    Baidu(6) CSCD(4)

    选取上海市区7家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运用特征价格模型和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实证分析它们对周边住宅价格的空间影响效应。研究结果显示:① 总体上,相比其他环境区位因素,三甲医院对周边住宅价格的影响程度较小,而建筑面积、物业管理费、学区房、轨道交通、建筑楼高、至 CBD 的距离等因素的影响程度较大。② 三甲综合医院对周边住宅价格产生负面影响。在相同情况下,住宅离医院距离越近,则价格越低。住宅与医院的距离每缩短50 m,住宅价格平均下浮0.602%。③ 由于三甲综合医院区位各不相同,距离CBD远近不一,对住宅价格的影响也存在空间差异。一般来说,距离CBD越近,住宅价格受医院的负面影响也越小。

  • 陆晴, 吴绍洪, 赵东升
    地理科学. 2017, 37(2): 292-300. doi: 10.13249/j.cnki.sgs.2017.02.016
    PDF全文 (2047) HTML (926)   可视化   收藏

    利用GIMMS NDVI数据和地面气象站台观测数据,对青藏高原1982~2013年高寒草地覆盖时空变化及其对气象因素的响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长季NDVI表现为从东南到西北逐渐减少的趋势,近32 a来,整个高原草地生长季NDVI呈上升趋势,增加速率为0.000 3/a (p<0.05);高寒草地生长季NDVI年际变化具有空间异质性,整体为增加趋势,呈增加趋势的面积约占研究区域面积的75.3%,其中显著增加的占26.0% (p<0.05),类型主要为分布在青藏高原东北部地区的高寒草甸;比例为4.7%,草地类型主要为高寒草原,主要分布在高原西部地区;基于生态地理分区的分析显示,青藏高原草地与降水、温度的相关关系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高寒草地生长季NDVI均值与降水呈显著正相关,对降水的滞后效应显著;高原东北部温度较高,热量条件较好,降水为高寒草地生长季NDVI变化的主导因子;东中部地区降水充沛,温度则为高寒草地生长的制约因子;南部地区降水和温度都较适宜,均与高寒草地生长季NDVI相关性显著(p< 0.05),共同作用于草地的生长;中部和西部地区,气候因子与高寒草地生长季NDVI关系均不显著。

  • 杜志威, 李郇
    地理科学. 2018, 38(11): 1837-1846. doi: 10.13249/j.cnki.sgs.2018.11.011
    CSCD(2)

    基于人口变化的视角,考察东莞城镇人口增长与收缩所出现的结构性变化,分析金融危机前后东莞城镇人口在规模数量、年龄结构、性别结构、学历结构,以及不同类型增长城镇与收缩城镇的产业经济和空间格局特征,并建立面板回归模型探讨影响城镇人口增长与收缩的因素和机制。研究表明,东莞总人口规模趋于波动增长的同时,人口结构呈现出外来人口市民化加快、男女性别失衡加剧、人口年轻化与高学历化的转变;增长类型城镇产业结构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而收缩类型城镇则面临传统加工制造业的转型升级问题;空间上呈现“北增长-南收缩”的格局,形成了中部增长、西北部和东南部收缩的城镇集中片区;而宏观经济波动、产业转型升级、科技创新投入、地方发展方式影响着东莞城镇人口的增长与收缩。

  • 刘原峰, 朱国锋, 赵军, 李倩, 胡鹏飞, 王凯, 潘汉雄
    地理科学. 2016, 36(8): 1227-1233. doi: 10.13249/j.cnki.sgs.2016.08.014
    PDF全文 (853) HTML (1020)   可视化   收藏
    Baidu(4) CSCD(5)

    以1960~2013年黄土高原区及周边58个气象站的地面逐日降水数据为基础,对黄土高原区不同降水相态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黄土高原区雨、雪分界线在35°N附近,以北区域以降雪为主,以南且110°E以西的区域以降雨形态为主。该分界线附近是雨夹雪的多发区。黄土高原区降雨有明显的年际波动,而降雪的波动不是很明显,雨夹雪和雾(露、霜)这几种降水相态年际波动较小且趋势一致。液态降水、降雪呈减少趋势,雪、雨夹雪、雾(露、霜)呈增加趋势。雪、雨夹雪、雾(露、霜)均存在显著的准30 a的振荡周期,此外,这4种降水相态还存在15 a、10~12 a、5 a中小尺度的周期。

  • 谷昌军, 张镱锂, 刘林山, 魏博, 崔伯豪, 宫殿清
    地理科学. 2025, 45(1): 214-226. doi: 10.13249/j.cnki.sgs.20220774 cstr: 32176.14.geoscien.20220774
    PDF全文 (200) HTML (3887)   可视化   收藏

    研究基于2000—2020年三江源生长季最大值合成MODIS NDVI数据,采用趋势分析和空间分析的方法量化了三江源草地绿度的变化情况;进一步运用相关分析和偏相关分析的方法,揭示了不同时空尺度下气温降水与生长季NDVI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① 2000—2020年三江源区草地生长季NDVI总体呈现出增加的趋势,增加趋势的像元占比为77.53%,其中显著增加趋势像元占比为33.95%(P<0.1);而局部出现了降低的趋势,降低趋势的像元占比为22.47%,其中呈现显著降低趋势像元占比为3.03%(P<0.1)。② 生长季NDVI呈现显著增加的像元主要分布在海拔[4500,5000) m,坡度2°~6°的阴坡,而生长季NDVI呈现显著降低的像元主要分布在海拔[4500,5000) m,坡度6°~15°的阳坡。③ 整个三江源区来看,生长季NDVI与生长季的气温降水有着最强的相关性,且与生长季最低温的相关性(R=0.79,P<0.001)大于生长季降水(R=0.66,P<0.001)和生长季平均温度(R=0.55,P<0.001)的相关性;栅格月尺度气候要素与生长季NDVI的关系表明,7月份降水与7月份最低温与生长季NDVI的年际波动具有最强的相关性,空间上表现为东部生长季NDVI受降水主导,而西部则主要受温度主导。

  • 程乾, 凌素培
    地理科学. 2013, 33(10): 1166-1172. doi: 10.13249/j.cnki.sgs.2013.010.1166
    PDF全文 (3215) HTML (1291)   可视化   收藏
    Baidu(211)

    研究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是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管理和保护水平的重要路径。通过GIS空间分析技术研究了2 376项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台湾地区除外)。研究表明:非物质文化遗产呈带状、组团状分布, 分布不均衡。从全国看,非物质文化遗产呈组团状分布在东部(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和中部地区, 而西部相对稀少,呈现西疏东密的空间分布;从南北看, 南方分布数量与密度均大于北方,且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带。影响空间分布的主要原因: 一是受地理大环境的影响,物产丰富和人类活动较多的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较多; 二是与人类的宜生环境和民族性地域性有关;三是少数民族聚居区,由于地处边疆,较少受到外来文化的入侵,文化传统不易被破坏。

  • 胡志丁,陆大道
    地理科学. 2019, 39(7): 1045-1054. doi: 10.13249/j.cnki.sgs.2019.07.002
    PDF全文 (2269) HTML (854)   可视化   收藏
    CSCD(1)

    借鉴哲学及相关学科、学者对结构主义研究的最新进展,特别是社会理论对社会结构、国际关系学对国际社会结构和地理学对空间结构的研究,探讨了地缘结构的理论基础、概念和分析框架。地缘结构的分析框架包括5部分,即作为构成物的结构、作为过程的结构、结构系统、2个层次和2种作用机制;对地缘结构的每部分及不同部分之间的联系以及如何形成单一的整体结构进行阐述;最后对使用地缘结构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当前的国际形势进行了简单讨论。